一九四四年四月的缅甸,硝烟散尽的战场上开始焕发新的生机。腊戍城内,第十一集团军指挥部里却是另一番忙碌景象。林文澜站在刚刚清理出来的作战室内,墙上已经换上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地图。
\"军座,重庆复电到了。\"周志宏手持电文快步走进,声音中带着几分振奋,\"委员长同意我军回国整补,并已令军政部着手准备接收事宜。\"
林文澜接过电文仔细阅读,蒋介石的亲笔批示墨迹未干:\"第十一集团军苦战异域,功在党国。着即返滇休整,优先补充...\"
重整军备的迫切需求
此时的第十一集团军,虽然取得了辉煌战绩,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各部队都在紧张地统计着人员和装备情况。
董振邦拄着拐杖来到指挥部,递上暂编第1师的统计表:\"全军现有战斗人员四千二百人,不足编制半数。重武器损失尤为严重,炮兵仅存三成。\"
特种作战师长陈明远的报告更加具体:\"经过连续作战,特战队员伤亡过半。急需补充新型通讯设备和特种作战装备。\"
最令人忧心的是装备状况。经过缅北的连续恶战,美式装备损耗严重。许多火炮身管磨损过度,坦克的发动机寿命也接近极限。
\"美军顾问布朗上校表示,可以协助我们在昆明建立维修基地。\"周志宏汇报着与盟军司令部的沟通情况,\"但主要装备的补充,还是要等回国后由军政部统一调配。\"
战略部署的调整
四月十五日,林文澜召开了回国前的最后一次作战会议。各师主官齐聚腊戍,共同商讨下一步行动计划。
\"根据重庆方面的指示,\"林文澜指着地图上的云南位置,\"我军将在昆明进行整补。期间,要协助训练新组建的部队。\"
董振邦首先发言:\"我认为应该优先补充兵员。缅北战役的经验告诉我们,再好的装备也需要优秀的士兵来操作。\"
\"不仅如此,\"陈明远补充道,\"我们还要把在缅甸学到的丛林作战、特种作战经验传授给后续部队。\"
工兵旅长孙明提出建议:\"回国后应该立即开展针对性训练。日军虽然败退,但其战斗力仍不可小觑。\"
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最终确定了回国后的三大任务:补充兵员装备、整训部队、总结传授作战经验。
与盟军的协调
与此同时,与驻缅美军司令部的沟通也在紧张进行。史迪威将军的特使布朗上校带来了盟军的最新计划。
\"将军对贵部的战绩十分赞赏,\"布朗在地图上比划着,\"盟军司令部希望贵部整补完成后,能够参与下一步的反攻计划。\"
林文澜沉思片刻:\"请转告史迪威将军,我军需要至少三个月的整训期。另外,新式装备的配备也需要时间。\"
实际上,林文澜心中有着更深远的考虑。他清楚地看到,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中国军队必须尽快完成现代化转型。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装备的更新,\"他在与布朗的会谈中强调,\"更重要的是作战理念的革新。\"
归国前的准备
四月二十日,第十一集团军开始了回国前的最后准备。各部队陆续向密支那集结,准备通过中印公路返回云南。
在腊戍机场,首批重伤员开始登机转运。林文澜亲自到机场送行,看着担架上那些年轻的伤员,他的心情格外沉重。
\"一定要照顾好他们,\"他嘱咐卫生处长赵明德,\"这些都是国家的功臣。\"
与此同时,装备的转运也在紧张进行。工兵部队日夜不停地修复着中印公路,确保重型装备能够安全通行。
\"最困难的是坦克和重炮的运输,\"孙明报告说,\"很多路段需要加固才能通行。\"
新的使命
四月二十五日,重庆发来新的指示电文。军政部已经拟定了详细的补充计划:
· 补充兵员一万五千人,主要从湖南、广西等地征调
· 装备方面,优先配发美械装备
· 整训地点设在昆明郊外的训练基地
更令人振奋的是,电文中透露,第十一集团军将作为首批换装美械的示范部队,为全军整编积累经验。
\"这意味着,\"周志宏分析说,\"我们将在未来的反攻中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林文澜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荣誉意味着责任。我们必须尽快形成战斗力,才能不负期望。\"
告别缅甸
四月三十日,第十一集团军主力开始启程回国。在密支那城外,部队举行了简单的告别仪式。
林文澜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望着台下历经战火洗礼的官兵们:
\"弟兄们!我们在缅甸的土地上流血牺牲,终于完成了使命。今天,我们要返回祖国了。但是,战争还没有结束!\"
台下寂静无声,数千双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统帅。
\"回国后,我们要尽快完成整补,用更强的姿态重返战场!直到把日寇彻底赶出中国!\"
\"誓死报国!\"震天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在朝阳的照耀下,部队开始有序登车。坦克、炮车、运输车组成的长龙,沿着中印公路缓缓向北方驶去。
新的征程
坐在吉普车上,林文澜回望着渐行渐远的密支那城墙。在这里,他们付出了太多的鲜血和生命。
\"军座,在想什么?\"周志宏问道。
林文澜收回目光:\"我在想,下一次再踏上这片土地时,应该是和平的时代了。\"
公路两旁,是新修复的桥梁和道路。工兵们仍在忙碌,确保这条生命线的畅通。
\"报告军座,\"通讯兵递来最新的电文,\"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国境线。云南方面已经做好接待准备。\"
林文澜点点头,目光投向北方。在那里,新的挑战正在等待着他们。但经历过缅北血战的第十一集团军,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支部队就像一把经过千锤百炼的利剑,虽然需要重新打磨,但必将以更锋利的姿态,在未来的战场上再展锋芒。
(第三十一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