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五年四月,松花江全线解冻。巨大的冰排相互撞击,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残冰奔腾而下。哈尔滨城在春汛中苏醒,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却比严冬时更加凝重。
林文澜站在江北新建的观察哨里,望远镜扫过江面。几艘苏军巡逻艇正在江心游弋,艇上的机枪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司令,南京急电。\"通讯兵递来电报,\"要求解释为何擅自后撤江防部队。\"
林文澜看都没看就将电报递给周志宏:\"照例回复:春季防汛,调整部署。\"
\"可是司令,这已经是本月第三封质询电了。\"
\"让他们等着。\"林文澜的望远镜突然停在对岸一个不起眼的码头,\"那里,放大倍数。\"
镜头里,几个工人正在装卸木箱。箱子的尺寸和重量显然不是普通货物。
\"记录:四月七日晨,苏军在江北三号码头秘密运输物资。通知情报处,我要知道箱子里装的是什么。\"
回到江南指挥部,杨文涛已经在等候。这个年轻人脸色疲惫但眼神兴奋:\"司令,破译了部分密码。赵家骧背后的主使,代号'渔夫'。\"
\"'渔夫'...\"林文澜若有所思,\"看来我们钓到了一条大鱼。\"
他走到哈尔滨市区图前,手指轻轻敲打着松花江铁路大桥:\"通知下去,明天我要视察大桥守备部队。\"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松花江铁路大桥是苏军重点控制的战略要地,双方守军隔桥对峙,稍有摩擦就可能引发冲突。
\"司令,太危险了!\"周志宏急忙劝阻,\"苏军最近活动频繁,万一...\"
\"就是要让他们动起来。\"林文澜目光深邃,\"水浑了,才能摸到鱼。\"
第二天上午,林文澜的车队果然出现在大桥南端。他不仅仔细视察了守军阵地,还亲自登上桥头堡,用望远镜观察对岸情况。
对岸苏军阵地上顿时一阵骚动。望远镜里,可以看到军官跑来跑去,电话线忙个不停。
\"司令,苏军守备司令要求见面。\"通讯兵报告。
\"告诉他,我在阵地上等他。\"
半小时后,彼得罗夫在一队卫兵护送下过桥。这位苏军司令官脸色铁青:
\"林将军,你这是挑衅!\"
\"视察自己的防区,何来挑衅之说?\"林文澜坦然相对,\"倒是贵军,最近在江北的动作不少啊。\"
两人在桥头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谈话。突然,江北传来一声爆炸,浓烟从三号码头方向升起。
\"怎么回事?\"彼得罗夫脸色大变。
林文澜不动声色地看着表:\"看来,江北的治安确实令人担忧。\"
回到指挥部后,杨文涛立即汇报:\"爆炸是我们的人制造的,趁乱获取了码头货物样本。初步检测,是炸药和无线电设备。\"
\"果然...\"林文澜沉吟道,\"他们在准备什么大动作。\"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消息传来:被软禁的赵家骧要求见面。
在地下室的特别囚室里,赵家骧显得苍老了许多。见到林文澜,他苦笑道:
\"司令,我知道自己罪该万死。但在死之前,有件事必须告诉您。\"
\"说。\"
\"'渔夫'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他们要在五月一日制造一场大混乱,然后嫁祸给您。\"
\"具体计划?\"
\"我不知道。\"赵家骧摇头,\"我的级别只能接触到外围信息。但我知道,他们在大直街有一个秘密据点。\"
林文澜盯着他看了片刻,突然问:\"为什么现在才说?\"
\"因为...\"赵家骧的声音哽咽了,\"我收到消息,我的家人...已经都不在了。\"
房间里一片寂静。林文澜转身对守卫说:\"给他换个条件好点的房间。\"
从地下室出来,林文澜立即下令搜查大直街。同时,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邀请彼得罗夫共同视察江北治安。
这个提议让苏军措手不及。答应吧,等于承认江北治安存在问题;不答应吧,又显得心里有鬼。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彼得罗夫勉强同意,但要求视察路线由苏军制定。
\"可以。\"林文澜爽快答应,\"不过我要带记者同行。\"
四月十五日,中苏联合视察团渡过松花江。苏军显然做了充分准备,所到之处都是精心安排的\"太平景象\"。但细心的记者还是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细节:很多商铺大门紧闭,街上行人神色惶恐。
在视察一个村庄时,林文澜突然改变预定路线,拐进一条小巷。彼得罗夫想要阻拦已经来不及了。
巷子深处,几个工人正在往马车上装载木箱。见到军队,他们丢下货物四散奔逃。
\"打开。\"林文澜命令。
箱子里全是武器弹药,最下面是几面做工粗糙的青天白日旗。
随行记者立即拍照。彼得罗夫脸色惨白:\"这是栽赃!\"
\"是不是栽赃,查过就知道。\"林文澜冷静地说,\"我建议成立联合调查组,彻底查清此事。\"
当晚,哈尔滨各大报纸都刊登了\"江北惊现假冒国军\"的消息。舆论哗然,市民纷纷要求彻查。
压力之下,彼得罗夫不得不同意联合调查。但调查刚开始就遇到重重阻力:关键证人\"意外\"死亡,物证\"不翼而飞\",调查组驻地甚至发生火灾。
\"他们狗急跳墙了。\"周志宏说。
\"不,\"林文澜摇头,\"这是在拖延时间。五月一日越来越近,他们必须阻止我们查到真相。\"
四月二十日,一个突破性线索出现了。调查组在江北一所废弃学校的地下室发现了印刷设备,还有大量未发行的传单。传单内容令人震惊:以国军名义号召\"起义\",时间正是五月一日。
\"立即全城戒严。\"林文澜下令,\"重点搜查印刷场所。\"
戒严令引起苏军强烈抗议。彼得罗夫亲自到指挥部兴师问罪:
\"林将军,你无权在江北实施戒严!\"
\"维护治安是每一个驻军的责任。\"林文澜出示传单,\"还是说,阁下与这些传单有关?\"
\"你这是污蔑!\"
\"那就请阁下配合我们缉拿真凶。\"
两人争执不下时,杨文涛匆匆进来,在林文澜耳边低语几句。
林文澜脸色微变,对彼得罗夫说:\"司令官阁下,我们找到印刷厂了。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印刷厂设在道外区一个俄侨聚居区。当众人赶到时,厂房还在冒烟,显然刚被纵火。但在废墟中,调查组还是找到了重要证据:一台还能工作的印刷机,以及半张未烧毁的订单单。
订单上的签名让彼得罗夫面如死灰:是他副官的笔迹。
\"看来,\"林文澜冷冷地说,\"司令官需要好好整顿自己的部队了。\"
回到指挥部,林文澜立即向南京发报,详细汇报事件经过。同时下令:全军进入战备状态,预防狗急跳墙。
四月二十五日,南京回电,语气出乎意料的温和:要求林文澜\"稳妥处理,勿伤邦交\"。
\"看来,南京有人在做和事佬。\"周志宏分析。
\"不止如此。\"林文澜指着电报上的一个代号,\"这个发报员代号,是国防部二厅的人。\"
\"他们在监视我们?\"
\"是在保护某些人。\"林文澜冷笑,\"不过,他们打错算盘了。\"
四月二十八日,林文澜做出一个惊人决定:突然解除戒严,并宣布五月一日将在中央大街举行\"庆祝光复游行\"。
这个决定连他最亲近的部下都不能理解。
\"司令,这太冒险了!万一...\"
\"就是要引蛇出洞。\"林文澜成竹在胸,\"通知特勤队,按计划准备。\"
四月三十日深夜,哈尔滨格外宁静。但在这种宁静之下,暗流正在涌动。
林文澜站在指挥部顶楼,望着沉睡的城市。杨文涛悄无声息地来到他身边:
\"一切都安排好了。\"
\"很好。\"林文澜看了看表,\"让同志们做好准备。明天,将是决定性的一天。\"
远处,松花江的涛声隐约可闻。冰排已经散尽,但江水下的暗礁,正在等待着不知情的航船。
(本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