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昶归心似箭,一行人马不停蹄,沿着来时之路疾驰南返。尽管身心疲惫,但怀揣着那份盖有苻坚玺印的文书和更为沉重的《使秦纪要》,他不敢有丝毫耽搁。
然而,信息的传播速度远快于马蹄。在他尚未渡过淮水之时,关于他在长安的事迹,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官方的塘报、私人的信函、商旅的口耳相传——如同长了翅膀般,先他一步飞向了江东大地。
故事在传播中不断被加工、渲染,愈发具有传奇色彩。
建康城,乌衣巷,谢府。
谢安正与几位名士清谈,忽有仆役送来一封来自北方的密信。谢安展信阅览,素来平静无波的脸上竟也露出一丝惊异,随即化为意味深长的笑意。他将信递给一旁的王羲之,朗声道:“逸少,且看。”
王羲之接过一看,亦是抚掌称奇:“独闯秦廷,直面苻坚、王猛,片语退数万兵,更得苻坚‘卿非凡士,江东人物尽于此乎’之叹?此等风仪胆魄,纵古之郦生、陆贾,不过如此吧!真乃我江左又一佳话!”
消息如同投入建康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波澜远超之前的恐慌。茶楼酒肆、画舫清谈,人们争相传颂着“陆郎使秦”的传奇故事。那篇《讨姚襄檄》再次被人翻出诵读,其作者的形象与这次壮举叠加,使得“陆昶”这个名字,不再是局限于建康,而一跃成为闪耀江东、甚至名动北方的风云人物。
恐慌情绪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有荣焉的兴奋和自豪。即便是最保守的反战派,此刻也不得不承认,此子为江东挣足了脸面。
琅琊王氏府邸,气氛却有些微妙。王劭得知消息后,独自在书房沉默了许久。他本想借刀杀人,却不想这把刀如此锋利,非但无损,反而淬火炼金,声名鹊起,这让他心中五味杂陈,既觉尴尬,又暗生警惕。
而姑孰西府,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当陆昶成功说动苻坚、前秦暂缓出兵的消息率先通过军情渠道传回时,整个西府如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压抑紧张的气氛瞬间被狂喜和振奋所取代。
“成了!陆参军成功了!”
“天佑我大军!再无后顾之忧矣!”
将士们奔走相告,士气高昂到了顶点。原本因可能两面作战而产生的疑虑和恐惧,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对北伐必胜的强烈信心。
桓温正在校场观操,接到郗超疾步送来的密报,只看了一眼,便忍不住仰天大笑,声震四野:“好!好一个陆昶!真乃吾之萧何、张良也!”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陆昶此行成功,不仅化解了最大的外部危机,更极大地提升了他和西府的威望,让建康朝廷再也无话可说!
郗超虽依旧冷静,但眼角眉梢也带着难以掩饰的欣慰与赞赏。他补充道:“明公,陆昶此举,非独功在当下,更在于其扬我国威,震慑北虏,使我军心大振!此子……大才可堪大用。”
“待其归来,必有重赏!”桓温大手一挥,心情极佳。
**数日后,姑孰城外。**
了望塔上的士卒最先看到那支风尘仆仆却旗帜鲜明的队伍。
“是陆参军!陆参军回来了!”
消息迅速传开。
当陆昶一行抵达姑孰大营门前时,被眼前的景象微微惊住了。营门大开,不少将领、参军、文吏,甚至普通士卒都自发地聚集在道路两旁,用一种混合着敬佩、好奇、狂热的目光注视着他们。
李效带着文书处众人站在最前面,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笑容。小崔更是兴奋地踮着脚尖。
陆昶翻身下马,脚步因长途跋涉而略显虚浮,但身姿依旧挺拔。他还没来得及说话,李效已率先迎上,重重一拳捶在他肩头:“好小子!真给你办成了!给我们西府,给咱们文书处长脸了!”
众人顿时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候、祝贺。
“陆参军,快说说,那苻坚长得何等模样?”
“王猛是不是真如传闻中那般吓人?”
“听说您在金銮殿上把秦国武将骂得不敢还口?”
陆昶被这热烈的场面弄得有些措手不及,只得连连拱手:“诸位同僚抬爱,昶幸不辱命而已。皆是仰赖明公威名、郗参军运筹及诸位同仁支持。”
这时,一名桓温的亲兵校尉排众而出,朗声道:“陆参军,大司马有请,即刻于帅帐相见!”
陆昶收敛心神,对众人歉意一笑,整理了一下衣袍,便随着亲兵向中军大帐走去。所过之处,遇到的军士无不投来崇敬的目光,甚至有人低声欢呼。
他知道,经此一事,他在西府的地位、在整个江东的声望,已然彻底不同。昔日那个初入军营、身着青衫受人白眼的书生参军,如今已成为能左右时局、名动两朝的“陆郎”。
然而,他心中并无多少得意,反而更加清醒。他摸了摸怀中那卷厚厚的《使秦纪要》,步伐沉稳地走向那座决定天下命运的帅帐。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东晋风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