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界还在为“陆氏综艺”的下一个动作猜测不已,当新的综艺邀约仍像雪片般飞向林舟的邮箱时,定下心神的陆砚辞,早已把自己彻底揉进了云栖村的日常里。他不再是那个搅动行业风云的“变革者”,只是这片山水间最寻常的栖居者,用脚步丈量田埂的长度,用指尖触摸泥土的温度,把那些看似无关创作的时光,都酿成了灵感的酒。
天刚蒙蒙亮,陆砚辞就揣着个旧布包出了门。布包里装着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是他跟村里的李伯约好,去田埂上学看节气的。李伯是云栖村种了四十多年地的老把式,手上的老茧比田埂上的石头还硬,指节因为常年握锄头有些变形,可一说起庄稼,眼睛里就会闪着光。两人蹲在稻田边,晨露打湿了裤脚,凉丝丝地贴在腿上,李伯伸手拨开稻穗,指腹轻轻蹭过稻叶的边缘:“砚辞你看,芒种前后的稻叶,叶尖得是青中带点黄,要是全绿,就说明水浇多了;要是黄得厉害,就是缺肥了。”
陆砚辞跟着俯身,指尖也碰了碰稻叶,粗糙的叶缘带着点涩意,他仔细盯着叶尖那抹淡金色,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画地记:“芒种,稻叶尖青黄相间,土湿而不黏手为宜。”李伯又拉着他去看田埂边的艾草,“你闻,这会儿的艾草最香,揉碎了能当颜料,还能包粽子。节气这东西,不只是看日历,得看草、看虫、看天——你听,布谷鸟要是早上叫,那接下来几天准是晴天;要是傍晚叫,就得备着防雨了。”
陆砚辞侧耳听着,远处果然传来“布谷——布谷——”的叫声,清越地飘在晨雾里。他忽然想起做《归园田居》时,总有人问他“怎么能把乡村生活拍得那么真”,原来答案就藏在这些细节里——不是靠剧本设计“农民伯伯教种菜”的桥段,而是真的蹲在田里,听老农用带着乡音的话,讲透每一片叶子、每一声鸟叫里的学问。这一刻,泥土的腥气混着艾草的清香钻进鼻腔,他忽然觉得心里特别踏实,像有根须悄悄扎进了这片土地里。
到了下午,村小的课外课堂就成了陆砚辞的“另一个片场”。云栖村的小学只有一间教室,十几个孩子分了三个年级,陆砚辞每周都会来两趟,教孩子们用植物做颜料,画他们眼里的山野。这天他带孩子们去后山采原料,小豆子举着一朵紫色的野菊跑过来:“陆哥哥,这个能做颜料吗?我想画天空!”陆砚辞蹲下来,接过野菊,笑着说:“能啊,不过野菊的颜色淡,咱们再加点艾草的绿,就能画出傍晚的天空了。”
孩子们围在石桌上,把采来的野菊、艾草、蒲公英都揉碎了,放进瓷碗里加少量水捣成泥。陆砚辞帮着过滤掉残渣,把颜料倒在粗布上——那粗布是张婶家织的,带着细密的纹路,吸了颜料后,颜色慢慢晕开,像山野间自然生长的色块。小丫头阿妹画了一片稻田,稻穗用的是蒲公英的黄色,稻叶是艾草的绿,旁边还画了个举着竹篮的小人,“这是陆哥哥,在帮张奶奶摘豆子!”孩子们的笑声像风铃一样,落在阳光里,陆砚辞看着那些歪歪扭扭却满是灵气的画,忽然明白:最动人的创作,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对生活最纯粹的观察与热爱。他把孩子们的画都收起来,夹在笔记本里,想着以后或许能把这些童真的视角,放进新的内容里——不是刻意的“萌娃片段”,而是真正属于这片土地的、鲜活的生命力。
傍晚的风渐渐凉了,村头的老槐树下,早早就聚了几个老人。陆砚辞搬着小凳过去时,王爷爷正把烟斗在鞋底上磕了磕,准备讲故事。老槐树的叶子被暮色染成了深绿色,蝉鸣声渐渐低了下去,张奶奶摇着蒲扇,给陆砚辞递了杯温热的菊花茶:“砚辞,今天听你王爷爷讲‘山精引路’的故事,老辈人都传,以前有孩子在山里迷路,就有穿白衣服的山精,提着灯笼把孩子送回来。”
陆砚辞接过茶杯,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他打开随身带的牛皮本,本子里已经记了好几页故事——有“山神护林”的传说,有“泉水救村”的旧事,都是老人们口耳相传的。王爷爷的声音慢悠悠的,带着岁月的沙哑:“那时候我才十来岁,跟着我爹去山里砍柴,不小心跟丢了。天快黑的时候,就看见前面有个白影子,走得慢,我跟着走,就走到了村口的老槐树下……”陆砚辞一边听,一边飞快地记,字迹工整,连王爷爷说的“白影子走路没声音”“灯笼是松针做的”这些细节都没落下。
他忽然想起之前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在综艺里拍出“有温度的真实”,原来这些温度,都藏在老人们的故事里,藏在孩子们的画里,藏在李伯摸稻叶的动作里。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时光——蹲在田里学看节气,跟孩子们捣鼓植物颜料,在槐树下听老故事——从来都不是浪费,而是在为创作扎根。就像老槐树要先把根扎进泥土里,才能枝繁叶茂,他的创作,也需要先扎进生活的根脉里,才能长出打动人心的枝叶。
日子一天天过去,陆砚辞的笔记本越来越厚,里面夹着晒干的植物标本,贴着孩子们的画,记满了老人的故事,还有他自己的感悟——“生活不是用来‘取材’的,而是用来‘经历’的”“真实不是拍出来的,是活出来的”。他的心境也越来越沉静,不再纠结于“如何做出爆款”,而是更在意“如何把生活的美好传递出去”。他知道,脚下的泥土有多厚实,身边的人烟有多温暖,他的创作就有多扎实;这片滋养他生活的土地,终将成为他创作最肥沃的土壤。
后来有一次,林舟来云栖村看他,翻到他笔记本里的一页,上面画着老槐树,旁边写着:“所有的创作,终要回到土地与人身边。”林舟忽然明白,陆砚辞能颠覆行业,不是因为他懂综艺,而是因为他懂生活——懂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平淡,懂那些不被名利裹挟的真实,而这些,恰恰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