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周明远收购影视公司的消息还在行业群里被反复讨论,当某平台的采购总监还在犹豫要不要跟风“新流量综艺”时,陆砚辞早已将这些外界的风波,轻轻搁在了云栖村晨雾的另一边。天刚蒙蒙亮,他就背着那个装着笔记本和卷尺的旧布包出了门,布包带子上还挂着昨天帮小豆子编到一半的竹蚂蚱——今天的第一站,是村东头张婶家,要聊竹编文创的初步设计。
张婶家的院门没关,竹篾晾晒在院子里的竹竿上,沾着晨露,泛着青润的光。张婶正蹲在石磨旁泡竹篾,看见陆砚辞进来,笑着直起身:“陆先生来得早,我刚把新砍的竹篾泡上,得泡够三天才软和。”陆砚辞走过去,蹲下身拿起一根竹篾,指尖蹭过篾条的纹路,比之前修补竹篮时用的更细些:“张婶,这次想做些小物件,比如收纳盒、书签,年轻人可能更喜欢。”他从布包里掏出笔记本,翻开画着草图的一页——上面是个带着云纹的收纳盒,云纹的线条比传统的更简洁,边角还加了个小挂绳的设计,“您看,传统的云纹太繁复,咱们简化点,再留个挂绳,能挂在书包上,学生们或许会喜欢。”
张婶凑过来看,手指点着草图上的云纹:“这纹路简单,好编!就是挂绳得用结实的棉线,不然容易断。”两人就着晨雾,你一言我一语地改草图——张婶说“竹篾得染点淡色,不扎眼”,陆砚辞就记“用植物染料,取艾草绿、野菊紫,颜色要浅”;张婶担心“编小物件费眼睛”,陆砚辞就说“找村里的年轻人来帮忙,您教手艺,他们帮着画图纸,互相搭把手”。院子里的鸡群时不时啄食散落的竹屑,晨露滴在石磨上的声音,混着两人的讨论声,成了最实在的“文创筹备曲”。
从张婶家出来,陆砚辞又去了村西头王大叔的木雕坊。王大叔的作坊里满是木屑的香气,墙角堆着雕到一半的木勺、木梳,都是传统的样式。“陆先生,你说要改样式,我试着雕了个小松鼠,你看行不行?”王大叔从抽屉里拿出个巴掌大的木雕,松鼠的尾巴卷着,眼睛用黑木点了点,透着灵气。陆砚辞接过来,放在手里掂了掂,木质温润:“特别好!咱们再在松鼠肚子上刻个小凹槽,能当钥匙扣,或者挂在手机上。”他掏出手机,翻出年轻人喜欢的文创图片给王大叔看,“您看,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实用又好看’的,木雕不只是摆件,能日常用,才好卖。”王大叔看着图片,眉头慢慢舒展开:“原来还能这么弄!我以前总想着雕些大件,没人买,这下有方向了。”
午后,村委会的小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长桌上,摆着一摞摞资料——有云栖村手艺人的清单,有县里文化局提供的非遗保护案例,还有陆砚辞这几天走访记下的笔记。县里的文化专家李教授,戴着老花镜,翻着陆砚辞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张婶竹编:传统云纹需简化,可开发收纳系列”“王大叔木雕:增加实用功能,钥匙扣、书签”“李奶奶山歌:可录成短视频,配乡村风光”,连“年轻人小吴想拍乡村vlog,缺剪辑技巧”这样的细节都没落下。
“陆先生,你这调研做得太细了!”李教授抬起头,语气里满是赞叹,“之前县里也搞过手艺人扶持,都是给点钱、办个展览,热闹一阵就没下文了。”陆砚辞坐在对面,手指轻轻敲了敲“可持续”三个字:“李教授,我觉得扶持不是‘输血’——给一次钱,办一次展,就像给快灭的火添把柴,烧完就没了。咱们要做‘造血’,帮他们找到能自己走下去的路。”
他把一张画着“云栖文创扶持框架”的纸推到桌上,上面分了三栏:“手艺升级”“品牌建立”“渠道拓展”。“手艺升级方面,找设计专业的学生来村里,跟手艺人结对子,把传统纹样改成现代审美;品牌建立,帮他们注册‘云栖手作’的集体商标,统一包装,但保留各自的手艺特色;渠道拓展,教年轻人做短视频、开直播,不是让他们当网红,而是实实在在展示编竹篮、雕木雕的过程,让观众看到‘真实的手艺’。”
有个年轻的村干部皱着眉问:“陆先生,教他们开直播,要是没人看怎么办?或者火了之后,他们自己单干了怎么办?”陆砚辞笑了笑,拿起桌上的竹书签:“没人看没关系,咱们先练,把手艺练精了,把视频拍实了,慢慢就会有人看。至于单干——咱们要的就是他们能自己走出去,要是‘云栖手作’能走出十个、二十个能自己做品牌的手艺人,那才是真的成功。”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坚定:“我们不是要造一颗短暂的流星,靠流量火一阵就消失;我们是要点燃星星之火,给每簇火添上能持续燃烧的柴——手艺是柴,品牌是风,渠道是路,这样火才能越烧越旺,不会灭。”
会议结束时,夕阳已经落到了山尖,把会议室的窗户染成了暖红色。陆砚辞收拾资料时,看见小吴——那个想拍乡村vlog的年轻人,怯生生地走过来:“陆先生,我今天跟着您去张婶家,拍了点编竹篾的片段,您能帮我看看怎么剪吗?”陆砚辞停下手里的活,接过小吴的手机,视频里,张婶泡竹篾的手、阳光落在竹篾上的光、晨雾里的院子,都拍得很真实。
“剪的时候,别加太多特效,就用原声——张婶说话的声音、竹篾碰撞的声音,这些最打动人。”陆砚辞指着视频里的片段,“你看,张婶说‘竹篾得泡三天’,这里可以加个字幕,说‘老手艺的耐心’,观众会喜欢这种真实的细节。”小吴点点头,眼睛亮了起来,拿着手机跑去试剪了。
陆砚辞看着他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云栖文创”计划,上面的字迹被夕阳照得暖暖的。他知道,比起对抗周明远的资本,比起行业里的风浪,眼下这些事——帮张婶改竹编样式、教小吴剪视频、和专家定扶持框架,才是最实在的“根基”。根基扎得越稳,不管外界的风怎么吹,都能站得住;而这些小小的、真实的努力,就像云栖村的竹子,慢慢长,终会成林。
傍晚的风里,又传来了村民们回家的脚步声、孩子们的笑声,还有远处稻田里的蛙鸣。陆砚辞背着布包往家走,布包里的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新的记录:“张婶竹编收纳盒样品,下周试做;小吴vlog,重点拍手艺过程。”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踏实的当下——而这,正是他能在风浪里稳住的底气,也是“云栖文创”能走得远的根基。
需要我补充小吴第一次尝试剪辑vlog的具体过程,或是张婶试做新竹编收纳盒时遇到的小插曲与解决办法,让“夯实根基”的细节更鲜活吗?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