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部通讯科的帐篷里,常超已经连续工作了三十六小时。桌上散落着写满数字和符号的草纸,几个空了的茶缸里积着厚厚的茶垢,唯一的一盏煤油灯因油料不足而忽明忽暗。
“科长,您休息会儿吧。”副手小刘担忧地劝道,“这样熬下去身体受不了。”
常超头也不抬,手指在一堆电文纸上快速移动:“就快有眉目了...这个编码规律...”
他正在研究的是一份缴获的日军密码本和大量过往电文。这些材料来之不易,是利刃小队在一次突袭中从日军指挥部抢救出来的,为此牺牲了两名队员。
几个月来,常超带领通讯科日夜钻研,但日军的密码系统极其复杂,进展缓慢。直到最近,通过对比大量电文,常超发现了一些微妙规律。
“看这里,”他突然激动地指着一组电文,“每次日军联队级调动前,都会出现这个代码组合,虽然位置不同,但前后文结构相似!”
小刘凑过来看,却一头雾水:“这不就是普通的调度用语吗?”
“不!你看第二次出现时的变化...”常超兴奋地讲解着,眼睛因过度疲劳而布满血丝,却闪着异样的光芒。
就在这时,电台信号灯突然闪烁——有电文传入。
小刘迅速记录,脸色渐渐凝重:“科长,是日军通讯,加密等级很高。”
常超接过电文,只看了一眼就猛地站起身:“就是这个!我明白了!”
他激动地在帐篷里踱步,手指在空中比划:“我一直在找他们的日期编码规律!原来他们用的是天皇年号加干支的组合变换!”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常超像换了个人似的,精力充沛地工作着。他对照密码本,参考过往电文,尝试破译那份新截获的电文。
“这里...这里...还有这里...”他喃喃自语,笔尖在纸上飞快移动。
突然,他停下笔,深吸一口气:“破译出来了!”
小刘迫不及待地问:“内容是什么?”
常超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是日军第23联队的调动命令!三天后,他们将从平遥转运一批重要物资到太原,包括药品、电池和通讯设备!”
帐篷里顿时沸腾了。这是第一次成功破译日军联队级单位的通讯,而且内容如此重要!
常超立即带着破译结果去见陈征。
陈征正在与参谋们研究地图,见常超进来,打趣道:“常科长,是不是又发现鬼子什么秘密了?”
常超郑重地递上电文:“师长,我们突破了。这是日军第23联队的物资运输计划。”
陈征接过电文,只看了一眼就神色大变:“消息可靠吗?”
“绝对可靠!”常超自信地回答,“我们验证了编码规律,交叉比对了过往电文,确信破译准确。”
陈征立即召集作战会议。根据常超提供的情报,日军运输队将经过老鹰嘴一带,那里地势险要,适合打伏击。
“药品!电池!通讯设备!”参谋长兴奋地说,“这些都是我们最急需的物资!”
作战处长却提出疑问:“情报是否可能是日军故意放出的假消息?”
常超立即回应:“可能性极小。这套密码系统非常复杂,日军自信我们无法破译,不会为此冒险。而且电文内容细节丰富,符合日军一贯的通讯风格。”
陈征沉思片刻,最终拍板:“打!但要做两手准备。利刃小队提前侦察,确认情报真实性。”
任务自然落在了赵铁鹰肩上。他带领利刃小队连夜出发,前往老鹰嘴一带侦察。
“队长,常科长这次靠谱吗?”小陈一边行军一边问,“万一又是白跑一趟...”
赵铁鹰语气坚定:“常超从不说没把握的话。既然他敢打包票,就一定有把握。”
事实证明常超的判断完全正确。利刃小队在老鹰嘴附近发现了日军侦察兵的活动痕迹,还捕捉到了一些无线电信号,经通讯科分析,与破译情报一致。
“确认了,鬼子运输队肯定会走这条路。”赵铁鹰通过电台汇报,“建议按原计划设伏。”
伏击战打得干净利落。基于常超提供的详细情报,八路军精准掌握了日军运输队的兵力配置、行进时间和路线。战斗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全歼护卫日军,缴获了大量急需物资。
当满载药品、电池和通讯设备的车队驶回根据地时,军民欢欣鼓舞。这些物资对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
庆功会上,陈征特意将常超请上台:“同志们!今天这场胜利,首先要归功于常超同志和他的通讯科!他们破译了日军密码,为我们提供了精准情报!”
台下响起热烈掌声。常超却谦虚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通讯科全体同志的努力,更是利刃小队用生命换来的密码本和电文。”
会后,陈征单独找常超谈话:“常超同志,你们的工作非常重要。有了情报优势,我们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常超汇报了下一步计划:“我们已经基本掌握日军联队级单位的通讯规律,接下来要尝试破译更高级别的密码。同时要加强无线电侦听和测向能力,争取定位日军指挥所位置。”
陈征全力支持:“需要什么尽管提!人员和设备优先保障你们!”
从此,常超的通讯科成了根据地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他们能够较稳定地截获和破译日军部分联队级单位的通讯,获得了关于兵力部署、物资运输的宝贵情报。
基于这些情报,八路军打了几个漂亮的伏击战,以极小代价取得较大战果。日军开始感到困惑:为什么八路军总能精准地找到他们的弱点?
一天,常超破译了一份特别重要的电文:日军一支高级军官观摩团将前往前沿视察。
“这是个好机会!”陈征当即决定,“打掉这个观摩团,对日军士气将是沉重打击!”
基于常超提供的详细行程安排,利刃小队再次出击,成功伏击了日军观摩团,击毙包括一名少将在内的多名军官。
此战震动华北日军高层。他们开始怀疑密码已被破译,但又不敢相信八路军有这种能力,只能归咎于“巧合”或“运气”。
常超的工作越来越重要,压力也越来越大。日军频繁更换密码和呼号,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跟上变化。
经常连续工作数日不休息,常超的身体渐渐吃不消。一次,他在分析电文时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医。
诊断结果是过度疲劳和营养不良。陈征得知后,特意派人送来一小罐奶粉——那是缴获的战利品,极其珍贵。
“告诉常超,他的健康比任何情报都重要!”陈征嘱咐通讯员,“根据地可以少打一仗,但不能没有常超!”
常超醒来后,看到那罐奶粉,感动不已。但他只冲了一杯,其余的全部分给了通讯科的同志们。
“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他说,“我一个人再能干也有限。”
在常超带领下,通讯科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工作流程:截收、整理、分析、破译、验证...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确保情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更重要的是,常超开始培养新人。他将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同志,为根据地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抗战是长期斗争,需要接班人。”常超常这样说,“我不能永远扛着这副担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常超的破译技术越来越精湛,甚至能够通过分析电文风格判断出发报人的身份和状态。
“这个报务员肯定睡眠不足,”他指着一段电文说,“编码错误比平时多,节奏也不稳定。可能他们的通讯部门也面临压力。”
这种洞察力为八路军提供了更多判断依据。有一次,根据常超的分析,八路军判断日军某个联队因连续作战而疲惫不堪,于是发起突袭,取得重大胜利。
常超的突破不仅带来了战术上的胜利,更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大家看到,八路军不仅有勇气和意志,也有智慧和技术,能够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斗智斗勇。
一天傍晚,赵铁鹰特意来找常超:“老常,多亏你们的情报,我们少牺牲了很多同志。我代表利刃小队谢谢你!”
常超握着他的手:“应该说谢谢的是我。没有你们前线同志舍生忘死,哪来我们研究的材料?”
两人相视而笑。在这片艰苦的土地上,不同岗位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共同支撑着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夜幕降临,通讯科的帐篷里依然亮着灯。常超和同事们继续研究着日军的电文,试图破解更多的秘密。
在这个无形的战场上,他们用智慧和毅力与敌人较量,为前方的战友点亮明灯,为根据地的生存发展提供着至关重要的情报支持。
常超的突破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八路军的抗战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单纯的勇气对抗,到智慧与勇气并重的新时期。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