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天的欢呼与零星的枪声尚未完全平息,一面巨大而鲜艳的红旗,已在辽源市政大楼的顶端迎着晨风猎猎招展。这面旗帜,不仅宣告了军事上的胜利,更象征着权力与责任的重担,正式落在了独立第一师的肩上。
解放后的第一个清晨,阳光穿透尚未散尽的硝烟,照亮了满目疮痍却又暗含生机的城市。根据师部的决定,一场旨在宣扬军威、安定民心、展示崭新气象的入城式,在严密的安全戒备下,于城市主干道举行。
上午九时,军乐队奏响了雄壮的《八路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驱散了些许战争留下的阴霾。首先入城的,是师直属侦察团的方队。高胜寒和他的战士们虽然面带疲惫,但军容整肃,步伐铿锵,他们携带的精良装备和身上那股百战余生的锐气,引得道路两旁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
紧接着,是各主力步兵团的队列。战士们虽然军装破损,沾满血污尘土,但刺刀雪亮,眼神坚定,迈着整齐的步伐。当腿部裹着厚厚绷带、坐在缴获的日军军用吉普上通过检阅台的孙猛,以及他身后那面弹痕累累的第1团战旗出现时,人群中爆发出特别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人们知道,就是这些英勇的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这座城市的解放。
炮兵团牵引着火炮隆隆驶过,工兵、通讯兵、医疗队……各兵种依次亮相,向辽源市民展示了这是一支装备齐全、兵种完备的正规劲旅。
陈征、李云龙、王树声等师首长站在临时搭建的检阅台上,向行进的部队还礼。看着这支自己亲手带出来的钢铁雄师,陈征心潮澎湃,但目光扫过街道两旁那些面带菜色、眼神中混合着欣喜、茫然与期盼的市民时,他心中的责任感愈发沉重。
“老陈,你看,”李云龙政委指着欢庆的人群,低声道,“老百姓是真心欢迎我们。但这笑脸背后,是无数双期待的眼睛啊。接下来,咱们这副担子,可不比打仗轻省。”
陈征沉重地点了点头。他深知,枪炮声停止,仅仅意味着另一场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战斗刚刚开始。
入城式带来的振奋是短暂的,严峻的现实立刻扑面而来。
恢复城市命脉: 辽源的水电系统在战火中遭到严重破坏。全城大面积停水停电,不仅影响民生,更阻碍了恢复生产和肃清残敌的工作。军管会成立后的第一要务,就是组织技术人员和工兵部队,全力抢修电厂和水厂。工兵营长鲁大个子带着他的人,从战场上的爆破专家,变成了抢修管线的工人,在技术工人的指导下,冒着可能存在的未爆弹和结构坍塌的风险,日夜奋战。
保障基本供应: 城内粮食短缺问题极其严重。日军溃退时焚烧或破坏了部分粮库,加上战前围城,许多百姓家中早已断粮。军管会迅速接管了所有幸存的粮库、货栈,开设了多个粥棚和粮食发放点,按照优先保障军属、工人、贫困市民的原则,定量发放救济粮。看到八路军真的开仓放粮,而不是像以往军阀或日军那样抢夺,市民们的信任感才开始真正建立。王小栓所在的部队在休整间隙,也被派去协助维持发放秩序,他看着那些领到粮食后千恩万谢的百姓,更加理解了“人民军队”的含义。
肃清敌特与甄别汉奸: 城内的战斗虽已结束,但暗处的威胁依然存在。溃散的日军散兵、潜伏的敌特分子、以及罪恶累累的铁杆汉奸,如同城市的毒瘤。军管会成立了纠察队和甄别小组,依靠起义人员(如马老三)和基本群众的检举揭发,开始了艰难的肃清工作。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既要坚决打击首恶,又要避免扩大化,防止有人趁机诬告,扰乱秩序。高胜寒的侦察团也暂时转换角色,配合敌工部,利用其专业能力追捕重要的潜伏敌特。
稳定金融与接管工厂: 日伪时期混乱的金融秩序和濒临崩溃的工商业,是另一个烂摊子。军管会发布告示,宣布伪“联银券”作废,同时设法调运边区发行的货币,稳定市场,打击投机倒把。另一方面,开始着手接管日军和伪政府所属的工厂、矿山,保护机器设备,动员原有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争取尽快恢复生产,尤其是与民生和军工相关的生产。张振国和李铁锤带着“太行兵工厂”的部分骨干,也进入了辽源的机械厂,看着那些比山谷里先进得多的设备,既兴奋又感到责任重大。
处理日侨与战俘: 城内还有相当数量的日本侨民和投降的日军战俘。如何处置他们,是对新政权的政策和智慧的考验。军管会严格按照八路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对放下武器的日军战俘进行集中看管和管理,给予基本人道待遇;对于日侨,则进行登记,区分军属、技术人员和平民,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同时防止他们受到报复性侵害。
千头万绪,问题层出不穷。陈征和李云龙的师部,几乎变成了城市的应急指挥中心。电话铃声、请示报告、各方汇总来的问题……让每一个决策者都忙得脚不沾地。
“报告!城西发现霍乱疫情!”
“报告!原伪警察局长携款潜逃!”
“报告!部分商人囤积居奇,拒绝使用我们的边币!”
“报告……”
每一个“报告”都代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从军事指挥员到城市管理者,角色的转换要求陈征和他的团队必须快速学习,果断决策。
夜幕降临,辽源城并未完全恢复灯火通明,但相比于战时的黑暗死寂,已然多了许多星星点点的光亮和隐约的人声。陈征站在师部窗口,望着这座刚刚回到人民手中的城市,对身边的李云龙和王树声感叹道:“打仗,目标明确,敌我分明。这治理城市,真是千头万绪,处处是考验啊。”
李云龙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上,深吸一口:“是啊,但这第一步,我们总算是迈出来了。而且迈得,还算稳当。”
王树声推了推眼镜,指着桌上厚厚一摞文件:“困难很多,但民心可用。只要我们紧紧依靠群众,政策对头,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就在这纷繁复杂、困难重重的日夜里,悄然完成。独立第一师,这支光荣的战斗队,正以其惊人的适应力和为人民服务的赤诚,努力转变为合格的工作队,迎接解放之后更加艰巨的治理挑战。辽源的篇章,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