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的解放,不仅意味着军事上的胜利和政权的更迭,更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原本死水一潭的知识界和技术领域激起了巨大的波澜。那些原本在日伪统治的灰色夹缝中求生存、被迫为侵略者服务的中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医生们,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抉择。而独立第一师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严明纪律,以及入城后迅速展开的恢复秩序、救济民生等一系列举措,如同无声而有力的召唤,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希望和方向。
“太行”兵工厂的意外之喜
张振国和李铁锤正带着技术骨干,在接管后的辽源机械厂里清点设备,看着那些比山里作坊先进得多的机床、锻压机和检测仪器,两人既兴奋又有些无从下手。这些“洋机器”很多他们都只在日文资料上见过模糊的图片。
这天,他们正在为一台精密镗床的调试发愁,一个穿着沾满油污的旧工装、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在厂里留守老工人的引荐下,怯生生地找到了他们。
“长官……我,我叫张明远,是原厂的技术员……” 中年人语气有些紧张,双手不安地搓着。
李铁锤放下手中的工具,打量着对方:“我们不是长官,是同志。有什么事?”
张明远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我……我懂这台德国产的镗床,还有那边几台日本的车床和铣床,它们的操作规程、保养要点,我都熟悉。鬼子在的时候,逼着我们给他们生产零件,但我偷偷记下了很多图纸和技术参数……如果,如果贵军需要,我愿意……愿意效力!”
张振国和李铁锤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喜。张振国上前一步,紧紧握住张明远的手:“张明远同志!我们太需要了!不瞒你说,看到这些好家伙,我们既是高兴又是犯愁啊!你能留下来,真是太好了!”
张明远感受到对方手掌的粗糙和力量,以及那声“同志”带来的平等与尊重,眼眶不由得一热。他原本担心会因为是“伪职员”而受到歧视甚至清算,没想到迎接他的是如此热情的接纳。“我……我就是个搞技术的,别的不会,就会摆弄这些机器。只要能让它们为咱们中国人自己服务,我……我干什么都行!”
很快,像张明远这样主动留下的工程师和技术员达到了数十人。他们中有机械专家、冶金工程师、电气技师甚至化学专业人员。张振国和李铁锤如获至宝,立刻将他们组织起来,与“太行”兵工厂原有的骨干混合编组,成立了好几个技术攻关小组。一座沉睡的工业城市所蕴含的技术潜力,开始被真正唤醒,并源源不断地注入到部队的军工血脉之中。
野战医院的新力量
师野战医院原本设在城郊一座征用的学校里,条件简陋,药品奇缺。院长,一位姓秦的老医生,正为大量伤员的后续治疗和可能出现的疫情愁眉不展。
这天,医院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位穿着虽旧却干净得体、提着一个小皮箱的年轻女子,指名要见院长。
“院长先生,我叫李静宜,” 女子声音清晰,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镇定,“我毕业于北平的医学院,曾在……曾在伪市立医院工作。我擅长外科和创伤处理,也了解一些传染病防治。听说贵军医院急需人手,我……我想留下来帮忙。”
秦院长看着她,有些迟疑。毕竟对方身份敏感,而且医院环境艰苦,她一个年轻女子……
李静宜似乎看出了院长的顾虑,打开小皮箱,里面是一套擦拭得锃亮的手术器械和一些她手写的医学笔记。“院长,我知道我的过去可能让你们不放心。但我学医,是为了治病救人。以前是被迫,现在,我想为真正需要的人,为这个国家做点事。我不怕苦,也不怕累,只求能给个机会。”
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秦院长沉吟片刻,看了看外面躺满的伤员,又看了看她带来的那些保养精良的器械(这本身就能救急),终于点了点头:“李医生,欢迎你!我们这里条件差,伤员多,正需要你这样的专业人才!”
李静宜的到来,如同给紧张的医疗工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她的外科技术娴熟,处理创伤干净利落,极大地减轻了其他医生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她熟悉城内原有医药资源的分布,带领护士和卫生员,从一些被遗忘的仓库角落甚至前伪政府官员的私宅里,找到了不少被封存或囤积的药品和医疗器材,包括极其珍贵的磺胺类药物和手术缝合线。
在她的带动下,陆续又有十几名原伪市立医院、私人诊所的医生和受过正规训练的护士,主动找到野战医院或军管会卫生部门,表示愿意留下服务。他们带来了更规范的医疗流程和更广泛的医学知识,使得独立第一师的医疗保障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人心的向背
这些技术人才的归心,并非个例。在接管工厂、学校、邮电、交通等各个部门的过程中,军管会都遇到了大量类似的情况。许多原本对八路军心存疑虑、或只是为生计所迫的中国籍职员、教师、工程师,在亲眼目睹了这支军队与日伪和旧军队截然不同的作风后,纷纷选择了留下。
军管会对此制定了明确的政策:只要不是罪大恶极的铁杆汉奸,所有愿意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员,一律既往不咎,量才录用,给予信任和尊重,并尽可能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这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态度,与日伪时期的压迫剥削形成了鲜明对比,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许多人在交出自己珍藏的技术图纸、专业书籍,或者献出某项特殊技能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些东西,总算能用在正道上了。”
陈征在听取关于技术人才接收情况的汇报时,感慨地对李云龙和王树声说:“看到没有?这就是人心向背。我们打下了辽源,只是得到了这座城市的躯体。而这些愿意留下来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才是让这座城市,让我们部队真正活起来、强起来的灵魂和血液!”
李云龙深表赞同:“是啊,我们的事业,不仅仅是打仗。能够吸引这么多有本事的人心甘情愿地跟着我们干,这说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是得人心的!”
王树声则从更实际的角度补充:“这些人才的加入,对我们军工生产、医疗保障、通讯联络乃至未来的城市建设,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必须用好他们,保护好他们。”
技术人才的归心,极大地补充了独立第一师在军工、医疗和技术兵种方面的人才库,为这支以工农为基础的部队,注入了宝贵的知识和技术基因,也为根据地的长远建设和部队未来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人心向背,在这一刻,化作了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磅礴力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浴血山河:我的抗战征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