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4年 汉·汉王四年 \/ 西楚·霸王四年 农历八月中旬
北地的秋风,已然带上了刺骨的寒意,卷起狄道城外旷野上的枯草与沙尘,呜咽着掠过残破的城垣。休屠王大军退去已近一月,但战争的创伤远未愈合,反而如同这日渐寒冷的天气一般,凝固成一种深入骨髓的萧瑟与沉重。
这一日,午后。
一队约三百人的仪仗,簇拥着一辆装饰华贵却不失威仪的马车,缓缓行至狄道城南门外。队伍中旌旗招展,虽经风尘,仍可见其规格之高,远非寻常使者可比。为首一骑,中年模样,面容与汉王后有几分相似,眉宇间带着久居人上的威严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之色,正是汉王刘邦遣来的重臣——建成侯吕释之。
得到通报的周勃(政治85,智力82),早已率领军中主要将领及狄道城中文吏在城门口迎候。城门洞开,露出城内触目惊心的断壁残垣。周勃甲胄在身,只是未戴头盔,快步上前,对着刚下马车的吕释之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却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
“末将周勃,恭迎建成侯!侯爷一路辛苦!”
吕释之(政治82,智力78)目光迅速扫过周勃及其身后诸将,又掠过那残破的城门和城内死寂的景象,脸上露出一抹沉痛之色,伸手虚扶道:“太尉快快请起!诸位将军辛苦了!本侯奉王命而来,一路所见,满目疮痍,可知狄道军民坚守之不易,忠勇可昭日月啊!”
他的话语恳切,姿态放得颇低,瞬间拉近了与戍边将领的距离。然而,周勃心中那根弦却绷得更紧了。他深知,这位国舅爷的亲临,绝非简单的“抚慰”二字可以概括。
双方略作寒暄,吕释之便提出要立刻探望重伤的昭武王李凌。周勃早有准备,一面引路,一面斟酌着词语回禀道:“侯爷,王爷自月前苏醒后,伤势仍极重,至今口不能言,身不能动,每日绝大多数时间皆在昏睡之中。医官淳于意再三叮嘱,需绝对静养,最忌惊扰。是否……”
吕释之摆手打断,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太尉放心,本侯晓得轻重。王爷乃国之柱石,此番为社稷负此重伤,陛下与皇后日夜忧心。本侯此行,首要便是代陛下、皇后探视王爷病情,亲眼见王爷安好,方能回京复命,使圣心稍安。只需在榻前静观片刻,绝不惊扰王爷休憩。”
话已至此,周勃无法再阻,只得点头称是,心中暗叹一声。
郡守府行辕内,刘玥(昭武王妃)早已得到消息。她今日特意换上了一身素净的衣裙,未施粉黛,容颜憔悴却目光沉静。她命侍女将内室收拾整洁,却依旧保持光线昏暗,只在李凌榻前点了一盏小灯。她自己则端坐于榻旁,手握着一卷书简,仿佛正在静心陪护。
当周勃引着吕释之轻步走入内室时,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吕释之的目光第一时间便落在了榻上。只见李凌(体质19)静静地躺着,面色苍白如纸,双颊微微凹陷,眼睑紧闭,呼吸微弱得几乎难以察觉,一副元气大伤、昏迷不醒的模样。若非那极其轻微的胸膛起伏,几乎与逝者无异。
刘玥见众人进来,忙放下书简,起身敛衽一礼,声音低哑:“不知建成侯驾临,未能远迎,还请侯爷恕罪。”
吕释之连忙还礼,神色凝重中带着关切:“王妃言重了。是本侯来得冒昧,惊扰了王妃与王爷静养。王爷……他近日可有好转?”
刘玥眼圈微红,低声道:“有劳侯爷挂念。王爷每日能醒来片刻,但神思昏沉,无法言语,进些流食亦十分艰难。淳于先生言道,王爷伤及根本,非长久静养不能见功。”她话语平淡,却将李凌的状况描述得比实际情况更为沉重几分。
吕释之凑近榻前,仔细端详了李凌片刻,甚至能感受到对方身上散发出的那股虚弱至极的气息。他眉头紧锁,叹息道:“王爷受苦了。陛下闻听王爷苏醒,本是大喜,然今日一见,方知王爷仍需时日将养。王妃放心,陛下已严令,不惜一切代价,定要治好王爷之伤。北地所需医药粮秣,朝廷必全力供给。”
他又温言安慰了刘玥几句,询问了日常用度可有短缺,显得关怀备至。但整个过程,他的目光如同最精细的尺子,丈量着李凌的每一点细微状态,以及刘玥的神情反应。约莫一炷香的功夫后,他便适时地提出告辞,不再多做停留。
离开行辕,吕释之对周勃感慨道:“王爷伤势果然沉重,令人心焦。陛下所托,首要便是确保王爷能得到最好的照料。太尉,此事关乎国体,万万轻忽不得。”
周勃肃然应道:“侯爷放心,末将必竭尽全力。”
然而,回到下榻之处,屏退左右后,吕释之脸上的沉痛与关切便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思的神色。他召来先期抵达的孔聚(政治75,智力78),详细询问这些时日探查到的情况。
“依你之见,李凌之伤,是真是假?可有伪装可能?”吕释之直接问道。
孔聚躬身答道:“回侯爷,下官连日观察,并与医官淳于意多次交谈,探问药方病情。李凌伤势之重,脉象之危,绝非伪装可致。其昏迷月余,油尽灯枯之象,乃多名医者共同诊断。今日侯爷亲眼所见,其气若游丝,形销骨立,亦是明证。下官以为,其短期内绝无理事之可能,恐……即便保住性命,亦难复昔日之勇。”
吕释之微微颔首,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周勃此人如何?”
孔聚道:“周太尉治军严谨,布防有度,深得军心。面对匈奴,寸土不让,确是一员良将。然其……似乎对李凌极为维护,行辕内外戒备森严,等闲难以靠近。下官感觉,北地军务,几由其一人决断。”
“拥兵自重?”吕释之眼中闪过一丝冷光,随即又摇头,“未必。或许只是武将的义气。但……不得不防。”他沉吟片刻,“粮草物资,是关键。陛下虽允诺供给,但敖仓之粮,关系全局,岂能尽数填于此无底洞?需得有个章程……”
一个“拖”字诀,以及如何利用粮草供给来 subtly 制约周勃,平衡北地势力,已然在吕释之心头酝酿。他需要向荥阳传递的信息很明确:李凌已废,北地暂安,周勃可用但需制衡,朝廷资源投入需有度。
就在吕释之与孔聚密议之时,郡守府行辕内,原本“昏睡”的李凌,在那队人马离开后许久,眼睫却微微颤动了一下。一直紧握着他手的刘玥立刻察觉,俯身轻唤:“王爷?”
李凌没有睁眼,但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喉咙里发出一声极其微弱、几乎听不见的哼声。刘玥心中一动,这反应,比平日吕释之到来前,似乎……敏锐了那么一丝?难道夫君在昏迷中,也能感知到外界那不善的窥探目光?
【系统提示:外界强烈政治性窥探压力源… 宿主潜意识防御机制产生微弱应激反应… 意识活跃度临时提升… 生命体征无变化… 信仰值:5.6(稳定)…】
这变化微乎其微,却让刘玥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担忧,又有一种莫名的安心。她的夫君,即便在如此境地,似乎也并非全然无知无觉。
而同样在府内别室休养的高顺(濒死),其平稳的脉搏,在这一日,也莫名地…更加有力了一分。仿佛冥冥中,主将的命运,依旧牵引着他的一切。
狄道的天空,阴云并未散去。吕释之的到来,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投入了一颗石子,涟漪虽小,却预示着更深层的暗流开始涌动。而卧于病榻之上的龙,其微弱的生机,正在这复杂的漩涡中,艰难地凝聚着下一丝光芒。
【史料记载】
*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一卷):“汉王五年八月中,建成侯吕释之奉王命至狄道。周勃迎之。吕侯即赴行辕探视,见祖凌公(20岁)昏迷孱弱状,信其伤重难起。暗与孔聚合,议周勃权柄及粮草制衡之策。公于昏眠中,竟生微敏反应。”
* 官方史·汉书·高帝纪:“四年秋,使建成侯释之巡陇西,抚将士,视凌疾。”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一):“帝微时,履凡历劫。汉廷遣吕侯至,窥探圣体。帝于圣眠中感其意,灵觉微动。紫霄圣心,明察秋毫。”
* 野史·楚汉秘闻·吕侯探病心生计:“闻吕释之至狄道,亲探李凌,见其果重伤难理,遂与心腹议,欲以粮草制周勃,平衡边势。”
(第一百三十七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