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3年 汉高后五年 农历四月至五月
宣慰使灌何、张释之一行的车驾消失在东方的官道尽头,狄道城内外紧绷了数日的气氛,终于舒缓下来。然而,靖王李凌及其核心僚属心中都清楚,这场来自中央的“大考”虽暂告一段落,但其深远影响方才开始发酵。使者带走的,是对北地治理成效的直观印象;而他们留下的,则是新朝最高层对这片边郡的初步评判与定位。此刻,北地郡如同一位刚刚完成精彩演出的伶人,在收获掌声之余,更需要的是沉下心来,巩固成果,精进技艺,以应对未来更广阔的舞台。春夏之交,万物勃发,李凌审时度势,将统治的重心再次投向内部,以“夏耘固本”为核心,推动北地各项事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送走天使的次日,李凌便在王府书房召集了周勃、公孙阙、高顺三人,总结此次迎检得失,并规划下一阶段方略。
“王爷,此次应对宣慰使,可谓圆满。”周勃面带喜色,率先开口,“灌何、张释之虽年轻,然皆出身显贵或精明干练,其考察细致,几无挑剔之处。观其临行神色,对我北地政通人和、军备整肃、王爷恭谨,应是颇为满意。此结果,远超预期。”
公孙阙补充道:“确是如此。尤其那张释之,以法吏眼光审视政务律令,我等依据新编章程应对,条理清晰,有章可循,使其无从指摘。此乃我北地近年来致力制度构建之成效显现。然,使者满意,不代表长安决策层皆无异议。后续朝廷会有何具体举措,仍需密切关注。”
高顺也道:“军备展示,规模虽小,但精气神足,灌何亦曾颔首。末将以为,经此一役,新朝应知我北地并非羸弱可欺,亦非骄横难制,乃是守土有责、训练有素之师。”
李凌静听众人之言,脸上并无太多得意之色,反而愈发沉静。“诸位所言,皆是事实。此次宣慰,我北地算是过了第一关。”他缓缓道,“然,过关之后,当思如何?使者满意而归,朝廷或予褒奖,或予信任,此乃机遇。但机遇之下,亦是责任与挑战。若我北地此后故步自封,或生骄惰之心,则今日之誉,转瞬可成明日之毁。”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庭院中枝叶繁茂的古槐,沉声道:“故,当下之要,在于‘固本’,在于将使者所见之‘颜’,化为我北地真正钢铁般不可动摇之‘本’。夏耘时节,正是深化内功、强基健体之时。”
他具体部署道:
“勃兄,政务方面,当借宣慰使考察之东风,将制度推行到底。可将此次迎接使者过程中,各项政务应对之成功案例,汇编成册,下发各曹各县,以为范本。同时,针对使者可能忽略或未及深究之细微处,如乡亭小吏之廉洁、赋税征收之公平、仓廪管理之精细等,开展一轮‘查遗补缺’行动,务求政令畅通,直达基层,惠及百姓。夏耘管理,水利维护,乃当前农事重点,需全力抓好,确保秋粮丰收。”
“子通先生,律令与人才培育,需更进一步。学吏馆可增设‘案例研判’课程,将此次迎检所涉律法、礼仪、文书应对等实例,深入剖析,使学员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可着手遴选馆中优异者,试任郡府低级曹吏,或在县中担任副职,在实践中锻炼,为北地储备实干之才。情报网络,重心转为追踪朝廷对我北地评议之反馈,以及周边郡县、特别是朔方之动向。”
“高顺将军,军备之事,不可因展示过关而松懈。相反,当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练兵。可借鉴此次校阅经验,在各营推广小型化、常态化的技战术竞赛,激发士卒荣誉感。同时,要加强对新式军械(如改进弓弩)的研发与应用训练,以及对复杂地形(山地、河谷)作战的演练。对朔方王勇部,保持常态警戒,但其若无异动,我亦不主动生事,维持目前之均势即可。”
【系统提示:宿主成功通过中央政权初期考核,统治合法性及外部环境获得改善,策略重心转向利用有利时机深化内部建设,提升综合实力,统治进入精耕细作与战略储备新阶段… 宿主状态:于肯定中保持清醒,将外部认可转化为内生动力,着力巩固制度成果、培养人才、提升军质,展现其稳健务实的长期发展战略…】
李凌的决策,为北地郡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郡府各衙门并未因天使离去而松懈,反而掀起了一股“精益求精”的热潮。周勃主持编撰的《迎检政务范例》迅速下发,成为各级吏员学习的教材;“查遗补缺”的行动也在各县展开,一些平日不易察觉的积弊得到清理。田野里,农人们忙着除草、施肥、灌溉,郡府派出的“田官”巡回指导,一片繁忙景象。学吏馆内,公孙阙引入的案例教学深受学员欢迎,学习氛围更加浓厚,首批优秀学员开始进入实务岗位见习,虽然职位不高,却给北地官僚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高顺的军营中,各种小比武、小演练开展得如火如荼,士卒们士气高昂,军事技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进入五月,夏日气息渐浓。北地传来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先是公孙阙的情报渠道证实,宣慰使灌何、张释之返回长安后,在向皇帝和丞相汇报时,对北地治理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称赞靖王李凌“治郡有方,边陲宁谧,忠谨可嘉”。此论在朝中引起良好反响,有大臣进而提出,当此用人之际,对这样的藩王应予褒奖和信任。虽然正式诏命尚未下达,但这一风向,无疑极大地增强了北地上下信心。
几乎同时,边境方面,剧孟的斥候回报,匈奴左贤王部的内乱持续,几个大部落相互攻伐,元气大伤,短期内南侵的可能性已降至最低。而朔方都督虫达,在得知新朝对北地的积极评价后,态度似乎更加收敛,对王勇部的指令也以“谨守营垒,勿启边衅”为主。北地西部边境,出现了难得的平静期。
这些利好消息,如同给正在“夏耘固本”的北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李凌抓住时机,进一步推进他的计划。他指示周勃,可以利用边境暂稳、外部压力减轻的有利条件,适度增加与烧当羌等部的互市规模和物品种类(仍以生活物资为主,严格管控战略物资),以进一步活跃边境经济,巩固与羌胡的关系。同时,他批准了高顺提出的,抽调部分兵力,参与湟水沿岸险要地段堤防加固工程的建议,既锻炼了队伍,又保障了民生,一举两得。
五月中旬的一天,李凌在公孙阙和周勃的陪同下,微服巡视狄道城外的军屯田。但见粟苗长势旺盛,绿浪翻滚,田间地头,军民协作,疏浚沟渠,一派生机勃勃。途中,偶遇一队刚从学吏馆结业、派到县府担任文书工作的年轻吏员,正在乡间核查户籍田亩,举止干练,应对得体。李凌远远望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勃兄,子通先生,你看这些年轻人,便是我北地未来之希望。”李凌感慨道,“宣慰使之誉,乃过往之功。北地能否长久安泰,关键在于后继是否有人,制度能否传承。此番夏耘,固本之要,便在育才与建制。”
周勃与公孙阙深以为然。公孙阙道:“王爷高见。制度为骨,人才为血。骨血充盈,方能身躯强健。学吏馆与政务章程,便是为此而设。假以时日,北地定能形成不因人废事、自有法度传承的格局。”
李凌点头:“正是此理。我等今日所为,不仅为应对一时之变,更是为北地立下千秋基业之规矩。纵使将来时移世易,只要此规矩不破,此人才不断,北地之魂便不灭。”
五月的北地,阳光明媚,草木葱茏。在外部环境获得初步改善的有利条件下,李凌领导下的北地郡,并未急于扩张或炫耀,而是选择了沉潜下来,深耕细作。他们像一位勤恳的农人,在夏日充足的阳光和雨露中,精心呵护着田里的禾苗,除草、施肥、灌溉,期待着一个更加丰硕的秋天。帝国的边陲,在这位年轻藩王的治理下,正以一种稳健而扎实的步伐,悄然积蓄着力量,羽翼日渐丰满。而这一切,都被遥远长安城中,那些掌控着帝国命运的人们,默默地看在了眼里。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五年夏,北地靖王凌劝农桑,修武备,吏治澄清,边郡益安。”
*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五年四五月,凌公得宣慰使佳评后,定‘夏耘固本’之策。令周勃借势深化制度,查补政弊,狠抓夏耘;公孙阙强学吏馆案例教学,擢用新才,密侦朝野反响;高顺精练军技,助修水利。时值匈奴内乱未息,朔方趋避,边患大减。北地趁势扩互市,固堤防,内政外备皆进,根基日深。”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新朝善评至,上帝益修内政,育人才,精甲兵,固边市,圣域根基愈厚。”
* 北地秘录·凌公夏耘固本:“得长安佳讯,李凌不骄不躁,反深化制度,培育新吏,精练士卒,兴修水利,扩边市,北地实力于稳健中持续增长。”
(第二百八十五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