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渊漫步者”的计划虽雄心勃勃,但其涉及的技术过于前沿,整合与验证需要时间。然而,来自马里亚纳海沟的未知信号,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联邦高层无法安心等待。
在江辰的授意下,一项更为紧急、旨在短期内实现万米级探测的备用方案被同步启动。目标:利用现有技术框架进行极限强化与整合,打造一艘能够抵达信号源头、并传回第一手资料的深潜器。
这个任务,落在了联邦重型工业集团首席工程师,被誉为“机械巨擘”的陈庚身上。
当林薇带着元首手令和“深渊回响”项目的部分非核心数据找到他时,这位身材壮硕、手上满是机油和老茧的老工程师,正蹲在一台故障的聚变引擎旁亲自排查。
“三个月?造一艘能下到一万一千米的铁疙瘩?”陈庚抬起沾着油污的脸,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声音洪亮得像是在车间里打铁,“林科学官,你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我们现在连八千米的‘海蛟’都还时不时闹脾气!”
林薇没有在意他语气中的质疑,直接将数据板递了过去,上面是经过简化的信号源坐标、压力数据和初步的能量场分析。
“陈工,这不是请求,是元首的命令,联邦的最高优先级。”林薇的声音清冷而坚定,“我们没有时间按部就班。我们需要一艘‘眼睛’,哪怕只能看上一眼,哪怕……有去无回。”
陈庚接过数据板,粗大的手指在屏幕上划动,脸色逐渐变得凝重。他虽然是工程师,但对联邦面临的潜在威胁也有所耳闻。当他看到那远超常规的深度和异常的能量场数据时,他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他沉默了片刻,猛地将数据板拍在旁边的工作台上,发出“砰”的一声响。
“妈的!干了!”他吐出一口带着机油味的唾沫,眼中爆发出技术狂人特有的光芒,“不就是一万米吗?老子就不信,集合全联邦之力,砸不出一根能捅到海底的铁钎子!”
“海龙号”计划,就此立项。名称取自远古神话中执掌四海的王者,寓意着对这未知深渊的征服。
接下来的日子,联邦重型工业集团总部所在的“钢脊城”灯火通明,彻夜不眠。陈庚带领着他最核心的团队,几乎住在了设计室里。图纸堆满了每一个角落,全息建模的光影日夜闪烁。
他们没有追求“深渊漫步者”那样的跨代科技,而是采取了最“笨”但也最可靠的办法——极限堆料与结构强化。
耐压壳体放弃了复杂的多层复合结构,采用了整体锻造的、掺杂了稀有晶核的钛钨钽合金,壁厚达到了惊人的一米二,像一个实心的金属巨蛋。观察窗?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壳体外部、由高强度蓝宝石晶体保护的微型广角摄像阵列和多种非光学传感器。
动力系统,直接移植了为新一代重型坦克设计的、功率过剩的聚变引擎,并进行水下适应性改造,推力狂暴,不求灵敏,只求在极端压力下能提供稳定动力。
探测系统,则集成了“望舒”阵列的部分简化技术,专注于对那种特定背景能量场的捕捉和记录,同时配备了高精度声呐和地形扫描仪。
它不像一艘精致的科研潜艇,更像是一枚被精心打造、用于砸开地狱之门的攻城锤。
资源像潮水一样涌入钢脊城。特种冶炼厂开足马力,熔炼着珍贵的合金;聚变核心实验室送来了经过严格测试的引擎原型;数以万计的工人三班倒,在陈庚近乎咆哮的监督下,加工、焊接、组装着这个庞然大物。
仅仅六十七天后,在钢脊城最大的秘密船坞内,“海龙号”完成了总装。
它静静地躺在干船坞中,通体黝黑,线条粗犷而狰狞,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就像一个沉默的、布满伤痕的黑色巨卵。其庞大的体积远超任何现役潜艇,散发着一种纯粹的、为对抗极致压力而生的力量感。
陈庚抚摸着“海龙号”冰冷的壳体,对前来视察的江辰和林薇说道:“元首,林科学官,这大家伙,我不敢保证它能完好无损地回来,也不敢保证里面的设备在那种环境下能正常工作多久。但我能用我这项上人头担保,只要它没被直接压成铁饼,它就一定能沉到那个鬼地方,并且,只要还有一丝能量,它就会把看到的东西,传回来!”
江辰看着这艘凝聚了联邦工业力量与决心的造物,点了点头。他需要的,正是这样一次不计代价的突击。
“准备发射吧。”江辰下令,目光锐利,“让我们看看,海底到底藏着什么。”
数日后,在严密的护卫下,“海龙号”被秘密运抵马里亚纳海沟预定海域,由经过特殊改装的母船吊放至海面。
漆黑的巨卵缓缓没入深蓝色的海水,带着全联邦的期望与不安,向着那片连光线都无法触及的永恒黑暗,义无反顾地沉降下去。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盖世悍卒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