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孙的第一次巡访,选在了初冬。他没有乘华丽的龙辇,只坐了一辆朴素的马车,车帘上缝着一块“共生布”,随风轻轻晃动。车上载着三样东西:萧煜给的海棠拐杖,沈清辞织的混纺毛衣,还有一箱子新修订的《天下农桑录》。
“殿下,真不穿蟒袍吗?”随行的侍卫看着他身上的布袍,有些不安。
皇太孙笑着摇头,拿起拐杖敲了敲车板:“爷爷说,这拐杖比蟒袍管用。”
第一站是淮南。当年王御史治理的县城,如今已是“互助坊”的典范。老农们正忙着给节水稻盖草帘防冻,看到皇太孙下车,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计围上来,眼里满是亲近,没有丝毫敬畏。
“小殿下,您看这稻子,”一个老农拉着他的手往田里走,“用了您说的‘秸秆还田’法,土肥得很,明年肯定又是好收成!”
田埂上,几个年轻后生正在组装新的风车,是从江南学来的样式,既能抽水,又能碾米。“这是互助坊凑钱做的,”后生笑着说,“以后浇水碾米,再也不用愁了!”
皇太孙蹲在田里,用拐杖拨开稻草,看着土里的稻根,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种的“三代苗”。他掏出《天下农桑录》,把“秸秆还田”的细节补充进去,字迹比以前沉稳了许多。
离开淮南时,老农们塞给他一袋新磨的米粉:“这是互助坊的心意,回去给皇上和娘娘做碗米粉汤,暖和。”
第二站是西域。阿木的织坊已经扩建了三倍,里面既有中原的提花机,也有西域的地毯架,织工们说着混杂的通语和中原话,配合得默契十足。
“殿下您看!”阿木指着一匹新织的锦缎,上面用金线织着海棠和格桑花,缠绕在一起,“这是我们给娘娘的贺礼,祝她安康。”
皇太孙摸着锦缎,忽然想起奶奶坐在织机前的样子。他把沈清辞织的毛衣拿出来,给阿木的妹妹看:“这是我奶奶用你们送的羊毛织的,暖和吧?”
姑娘们围过来看,摸着毛衣柔软的质地,眼里闪着光:“我们也要学!以后给草原的孩子织这样的毛衣!”
在西域的日子,皇太孙住在阿木的毡房里,晚上和牧民们围坐在篝火边,听他们讲“共生图”传到草原后的变化——以前互相抢夺草场的部落,现在一起种棉花、养牛羊;孩子们在同源堂的西域分馆读书,回来后教大人说通语,算账目。
“以前觉得中原人是外人,”一个老牧民喝着奶茶说,“现在才知道,大家都是过日子的人,没啥不一样。”
皇太孙握着拐杖,望着远处草原上的羊群,忽然明白爷爷为什么说“拐杖比蟒袍管用”——这拐杖敲过田埂,碰过毡房,沾过泥土,早已不是普通的木头,而是连着人心的信物。
回程时,车辕上挂满了各地的礼物:淮南的米粉,西域的奶酪,北疆的兽皮,江南的丝绸。皇太孙把这些东西仔细分类,打算回去后分给宫里的人,让他们也尝尝天下的味道。
路过同源堂时,他特意下车去看那幅巨大的“天下共生图”。图上又添了新的图案:淮南的风车,西域的新织机,还有他巡访的路线,像一条金线,把散落的珍珠串了起来。
学子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他路上的见闻。皇太孙没有多说,只拿起海棠拐杖,指着图上的桑棉田:“你们看,这土地从不骗人。你对它好,它就给你粮食;你对人好,人就给你真心。”
回到京城时,已是深冬。沈清辞和萧煜站在城门口等他,鬓角的白发又添了些,却依旧精神。皇太孙快步上前,把手里的锦缎递给沈清辞:“奶奶,西域的姑娘给您织的。”又把米粉递给萧煜:“爷爷,淮南的老农说,这米粉熬汤最暖。”
萧煜接过米粉,看着他冻得通红的鼻尖,忽然问:“路上冷吗?”
皇太孙笑着拉起衣襟,露出里面的混纺毛衣:“不冷,奶奶织的毛衣暖和着呢。”
那天晚上,坤宁宫的餐桌上,多了一碗淮南米粉汤,一碗西域奶酪粥。皇太孙给萧煜和沈清辞盛汤,讲着路上的故事,从淮南的田埂说到西域的毡房,从老农的笑谈到牧民的歌声,眼里闪着光。
“孙儿明白了,”他忽然说,“爷爷的拐杖,是让我记得脚下的土地;奶奶的毛衣,是让我记得心里的暖意。这两样加起来,就是治理天下的道理。”
萧煜和沈清辞对视一笑,眼里的温柔像化不开的春水。他们知道,这孩子已经真正接过了接力棒,不是用权力,而是用脚下的土地和心里的暖意,去守护这片山河。
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落在海棠拐杖倚着的廊柱上,落在混纺毛衣搭着的椅背上,也落在皇太孙年轻的脸上,像一层温柔的期许。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朱墙玉碎:重生为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