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石里的影像多出跨星球画面后,学院的孩子们开始热衷于“给种子讲故事”。他们相信,只要把家乡的故事讲给种子听,种子就能长得更像“家”的样子。地球小姑娘把爷爷讲的中原麦收歌谣录在终端里,每天对着共生角的小麦种子播放;小藤手则用藤蔓手指轻轻拍打绿核星的苔藓,哼着他们星球的“扎根歌”。
这天清晨,地球小姑娘发现自己的小麦种子有点“蔫”——叶片微微发黄,不像平时那样朝着阳光舒展。她急得跑去问星禾:“是不是它想家了?就像月球的小朋友总望着月亮发呆。”
星禾蹲下来观察,发现小麦的根须在培育箱里绕成了圈,像是在寻找什么。她忽然想起中原的老农夫说过,麦种发芽时需要“地气”,也就是土壤深处的微生物活动。而学院的培育箱虽然营养充足,却少了点地球土壤里的“烟火气”。
“我们带它去看看真正的麦田吧。”星禾笑着提议。
极北的试验田里,种着传薪树与地球作物共生的新品种。当孩子们把培育箱放在麦田边时,神奇的事发生了:小麦种子的根须突然朝着麦田的方向伸展,叶片也慢慢挺直,甚至泛起了淡淡的金光——那是在吸收麦田里的共生菌气息。
“它在打招呼呢!”小姑娘指着种子叶片上的纹路,那些纹路变得和麦田里的麦穗纹路一模一样,“它说这里的‘味道’很熟悉!”
小藤手突然指着自己的苔藓:“我的也想家了!”他的苔藓叶片蜷缩着,边缘还泛着点褐色,“它在绿核星时,身边总有锁心藤的根须陪着,现在太孤单了。”
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从同源树的气根上取下一点分泌物(那里面含有类似锁心藤的共生因子),拌进苔藓的土壤里。又找来蓝环星系的银藻碎片,铺在苔藓周围——银藻释放的氧气能模拟绿核星森林里的空气。
三天后,苔藓不仅恢复了翠绿,还在边缘长出了一圈银色的绒毛,像在模仿银藻的形态。“它在交朋友呢!”小藤手高兴地说,“它把新朋友的样子长在了自己身上!”
最让人惊讶的是水晶行星的“光籽”。这种种子需要吸收不同星球的光才能发芽,可雪院的灯光总让它长得歪歪扭扭。水晶行星的孩子试着把自己的晶体手链放在培育箱旁,让手链反射窗外的自然光——结果光籽的茎秆突然变得笔直,还在顶端结出了颗小小的“地球光斑”,像把太阳的样子刻在了上面。
“它记住地球的阳光了!”孩子捧着光籽,眼睛亮晶晶的,“等结了种子,我要带一颗回水晶行星,让它长出带我们星球光的地球花!”
星禾把这些“想家”的种子故事记录下来,上传到宇宙共生网。很快,各星球都传来了相似的发现:绿核星的锁心藤种子在地球土壤里,会悄悄模仿传薪树的扎根角度;蓝环星系的银藻种子到了月球,会调整叶片朝向,适应月球的自转周期;甚至连源星遗迹带回的种子,都在不同星球上,长出了带着当地印记的新特征。
“这就是‘共生记忆’。”星禾在给孩子们的课上解释,“种子会记得自己来自哪里,也会记得新的家是什么样子,然后把两者的好,都长在自己身上。”
地球小姑娘把自己的小麦种子和小藤手的苔藓种在了一起。小麦的根须缠绕着苔藓的绒毛,苔藓的银边衬托着小麦的金穗,培育箱里仿佛同时长着中原的麦田和绿核星的森林。孩子们看着它们,突然明白:所谓“想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把家的记忆带在身上,在新的地方,开出更温暖的花。
同源树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晃,像是在为这些种子鼓掌。树底的土壤里,不知何时冒出了颗新的种子,它的外壳一半是地球的褐色,一半是绿核星的莹绿,还沾着点蓝环星系的银粉——像是所有“想家”的种子,把彼此的记忆,都藏进了这颗新的希望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朱墙玉碎:重生为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