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星释放的星图上,未知区域边缘有个微弱的光点,像根快要熄灭的烛火。这光点的能量波动极其特殊——既不属于任何已知的共生植物,也没有金属或岩石的信号,更像是某种“正在消散的生命痕迹”。
“探测器只能捕捉到碎片信号,”星禾的终端屏幕上,光点的波形时断时续,像风中摇曳的蛛网,“像是有生命在刻意隐藏自己,又或者……正在消失。”
孩子们决定驾驶飞船前往光点坐标。这片星域比迷雾星系更荒凉,太空尘埃像灰色的雪片,飞船的舷窗上很快积了层薄灰,连星光都显得黯淡。当飞船穿过一片密集的陨石带,光点的源头终于浮现——那是颗半透明的“水晶星”,星球表面覆盖着易碎的晶体壳,壳上布满蛛网状的裂痕,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碎裂。
“生命信号来自晶体壳的裂缝里。”星禾放大观测画面,裂缝中流动着淡紫色的液体,液体里漂浮着无数细小的“光丝”,它们像萤火虫般闪烁,却散发着微弱到几乎难以察觉的能量。
飞船降落在水晶星的晶体壳上,脚下传来清脆的“咯吱”声,仿佛踩在薄冰上。孩子们小心翼翼地靠近最大的裂缝,发现淡紫色液体里的光丝正在慢慢变得透明,有些已经彻底消散,只留下微小的气泡。
“是‘晶灵’!”地球小姑娘通过共生菌的感应,捕捉到光丝传递的微弱情绪——不是痛苦,而是一种近乎温柔的“告别”,“它们在……消失,但好像很平静。”
小藤手将音雾笛凑近裂缝,吹奏起宇宙交响曲中最柔和的片段。笛声响起时,淡紫色液体突然泛起涟漪,光丝的闪烁频率加快了些,裂缝深处传来细微的共鸣声,像在回应音乐。
通过共生菌的深度解析,孩子们终于读懂了晶灵的“遗言”:水晶星的核心能量正在枯竭,晶体壳失去支撑,即将崩塌。晶灵是星球的“能量守护者”,它们的使命是在星球消散前,将水晶星的记忆封存在光丝里,等待可能出现的“倾听者”。
“它们记得所有经过水晶星的故事。”星禾的终端上,光丝传递的画面开始流动:有远古飞船的残骸掠过,有彗星拖着尾巴划过天空,甚至有早期根须网的能量波动——原来母根的根须曾在水晶星留下过痕迹,只是那时还没有智慧生命发现这里。
“我们能帮它们留住记忆吗?”地球小姑娘看着渐渐透明的光丝,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紧了。她想起模型星的源星碎片,突然有了主意,“把光丝的记忆转移到模型星上!让水晶星的故事,成为模型星的一部分!”
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星禾用根须网的能量线连接裂缝,小藤手将锁心藤的汁液滴入淡紫色液体(这种汁液能稳定能量波动),地球小姑娘则取出音雾笛,持续吹奏着安抚的旋律,让晶灵的光丝保持稳定。
光丝顺着能量线缓缓流动,像条紫色的小溪,注入飞船携带的“记忆容器”——那是用和弦草叶片与星雾籽外壳制成的透明球,能保存能量形态的记忆。当最后一缕光丝进入容器,水晶星的晶体壳突然发出一阵轻微的震颤,裂缝开始扩大,淡紫色液体渐渐变得浑浊。
“它们在说‘谢谢’。”地球小姑娘捧着记忆容器,容器里的光丝组成了水晶星完整的影像,从诞生到繁盛,再到如今的消散,像部沉默的纪录片,“晶灵说,只要记忆还在,星球就不算真正消失。”
飞船升空时,水晶星的晶体壳已经开始大面积剥落,像破碎的玻璃。孩子们回头望去,那颗半透明的星球在尘埃中慢慢分解,淡紫色的光芒最后闪烁了一下,便彻底融入了太空背景,仿佛从未存在过。
回到共生园后,孩子们将记忆容器埋在模型星的水晶区域。容器接触模型星的瞬间,光丝便渗透进晶体里,模型星上立刻长出了透明的“记忆晶簇”,晶簇里流动着水晶星的画面,触摸时能听到晶灵微弱的共鸣声。
《宇宙共生日记》的水晶星专页,只贴了张空白的星图,旁边写着:“有些星球来不及说再见,只能把故事藏在光里。但只要我们记得,它们就会在模型星上,继续发光。”
星禾望着模型星上新长出的记忆晶簇,突然明白星图边缘的微光为何如此重要:
宇宙中,消失与存在同样重要。那些来不及被记住的星球,那些默默消散的生命,都在提醒我们——每一次相遇都珍贵,每一段故事都该被收藏。而模型星的使命,就是成为宇宙的“记忆相册”,让所有微光,都能在这里找到永不熄灭的理由。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朱墙玉碎:重生为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