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的雪,把南京城冻得像块冰疙瘩。诚意伯府的书房里,却有股暖烘烘的墨香——刘伯温正把一张青田县的田契铺在案上,旁边摆着的不是“诚意伯”金印,而是个紫檀木算盘,算珠被他拨得噼啪响。
“先生,蓝玉将军的年礼到了。”钱紧搓着冻红的手进屋,把锦盒往桌上一放,眼睛就黏在了那田契上,“您都封侯拜伯了,咋还盯着佃户那三石五斗的租子算?李丞相家的盐引,听说一车就能赚百两呢!”
刘伯温停下算盘,指了指田契上的“百亩”二字:“钱小哥,你算笔账。这百亩地,若种水稻,江南丰年亩产三石,歉年两石,取个中数,每年收租三百石。按洪武三年的粮价,一石米值银五钱,三百石就是一百五十两。”
他又拿起另一张山林契:“这五十亩山林,佃户砍木烧炭,每户每年交‘山价’一两,五十户就是五十两。再加上皇上赐的‘荫庇权’——我这诚意伯爵位,能免家族三十口赋税。我弟在青田种的五十亩地,本应交粮二十石,如今全免,这二十石米又能换十两银。”
钱紧掰着手指头算:“一百五十加五十加十……二百一十两?可您的岁禄才二百四十石,折银不过百两啊!”
“这只是明面上的。”刘伯温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圈,“你可知‘地租复利’?今年收的租子,我拿去买农具种子,借给佃户,明年他们收成好了,租子能涨一成;再把涨的租子买地,三年后,这百亩地就能变成一百二十亩——利滚利,才是田产的厉害之处。”
正说着,管家来报:“李善长丞相请您商议盐引分利的事。”刘伯温瞥了眼帖子,淡淡道:“回了,我要去青田看春耕。”
钱紧急了:“盐引是朝廷专卖,一本万利啊!李丞相他们靠这,一年能搂上千两!”
“盐引利润虽高,却踩了‘官商勾结’的红线。”刘伯温指着田契,“田产是皇恩赐的,佃户自愿交租,就算有朝一日我辞官,这田产也能传给子孙——合法的基业,才是‘铁打的营盘’。”
开春后,钱紧再到伯府,差点以为进了庙会——府前搭着戏台,管家正给乡邻发稻种。他拉住个扛犁的佃户问:“先生把皇上赐的云锦都换稻种了?”
佃户抹了把汗笑:“去年旱灾,先生免了三成租;今年开春,又发稻种让我们补种。他说‘佃户有粮种,我才有租收’。”
钱紧冲进书房时,正撞见刘伯温把一锭五十两的银元宝递给管家:“拿去修桥,汛期前务必完工。”
“您这是……”钱紧看着那银元宝,心疼得直抽气。
“我在青田的田产,全靠那条河运粮。”刘伯温指着窗外的秦淮河,“桥坏了,佃户运粮得绕三十里山路,运输成本增加两成,我的租子就得迟收;桥修好了,商人来往多了,我在河边的两间铺面,租金能从每年十两涨到十二两——这五十两银子,三年就能回本,往后年年赚两成,划算得很。”
这时,太子朱标的人来问“为何散尽赏赐”。刘伯温写了张纸条:“臣以田产为基,佃户为根,根稳基固,方不负陛下。”
钱紧凑过去一看,心里豁然开朗:原来先生散财不是“败家”,是给田产买了份“永续保险”!
入夏后,钱紧帮蓝玉整理军报,竟在一堆账册里翻出张刘伯温的手札——是蓝玉求他写的《治军七策》,旁边注着“谢礼:苏州良田十亩”。
“就七页纸,换十亩地?”钱紧惊得差点把账册摔地上。
他火急火燎跑到伯府时,正见刘伯温在指导书坊老板印《郁离子》。那老板眉开眼笑:“先生,士大夫们疯抢,出价一两银子一本,您看印两千本成不?”
“印两千本,青田学子半价。”刘伯温顿了顿,“但每本的印刷成本,得算清楚——纸张十文,刻版五文,装订五文,每本成本二十文,卖一两银子,一本净赚四百八十文。”
钱紧掰着指头算:“两千本就是九百六十两?”
“这只是小头。”刘伯温拿起一本样书,“你可知‘文化溢价’?我给富商写篇墓志铭,润笔费至少五十两;给官员题块匾,至少二十两。更要紧的是,这些买我文章的人,将来若有难处,我一句话,他们就得还人情——这才是‘文化资本’的厉害。”
他指着书坊送来的“资助学子名录”:“去年资助的三个秀才,今年两个中了举人。其中一个姓王的举人,特意送来五十两银,说‘若不是先生当年赠我《春秋》,我哪有今日’——这就是‘人情投资’,比银子靠谱。”
洪武六年的南京,空气里都飘着刀光。胡惟庸到处散播“刘伯温私占青田王气地”的流言,朱元璋一怒之下,夺了他的俸禄。
钱紧疯了似的跑到伯府,却见府门前支了个小摊,刘伯温正蹲在那卖字画。有人喊:“刘先生,您这‘诚意伯’的字,咋才卖五十文?”
刘伯温抬头笑:“俸禄没了,不卖字,全家喝西北风啊。”
话音刚落,胡惟庸的亲信就带着兵丁来了,指着摊子骂:“堂堂朝廷伯爵,摆摊卖字,成何体统!”
刘伯温不卑不亢:“我一老臣,无俸无禄,不卖字,难道去抢不成?”
这话传到朱元璋耳中,反倒让他松了口气——一个为五十文钱摆摊的老臣,能有什么野心?
夜深人静时,钱紧偷偷问:“先生您真缺银子?青田的租子不是还在收吗?”
刘伯温压低声音:“胡惟庸要的是我的爵位和田产。我摆摊卖字,是告诉皇上‘我穷得只剩名声了’。只要皇上信我没野心,我的田产就能保住——田产在,租子在,家族的财富根基就在。”
后来马皇后送来百石粮米,刘伯温谢恩后,转手就把粮米分给了府中仆役:“皇上记着我,胡惟庸就不敢动我。保住性命,才是保住财富的根本。”
洪武八年,刘伯温弥留之际,钱紧受蓝玉之托去探望。他看见刘伯温把青田田契和南京铺面契约交给儿子刘琏,气息微弱却字字清晰:“南京的铺面,租给绸缎庄,租金供青田学子读书;青田的田产,照旧租给佃户,永不可涨租……”
钱紧在门外听得泪流满面,忽然懂了:刘伯温一辈子没碰过朝廷禁令,没捞过灰色收入。他靠田产租佃赚“稳健利”,靠文化声望赚“溢价利”,靠散财修桥赚“长远利”,靠自污避祸守“根基利”——看似每一步都慢,却把财富的“雪球”滚了三代。
多年后,钱紧成了蓝家的老管家,给后辈讲起这段往事,总爱拿算盘比划:“青田先生的厉害之处,是把‘合法’二字刻进了骨子里。他知道,在洪武朝的权力棋局里,合法的财富才是‘活子’,灰色的快钱都是‘死棋’——就像种地,不违农时,才能年年丰收啊。”
夕阳把钱紧的影子拉得老长,他望着远处的稻田,仿佛又看见那年冬天,刘伯温趴在田契上拨算盘的模样——那不是账房先生的算计,是一个智者,在大明的经济丛林里,为家族布下的“永续财富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搞钱传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