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都是跟着本能和生活经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着。
他们中读过书得人很少,可是他的哥哥,却是那个年代的高中生。
哥哥是抱养的,他们从开始懂事儿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哥哥长大后也去过他亲生父母家里,他们还认了干亲,父母偶尔谈起这件事情,语气里也都是对哥哥的喜爱与欢喜!志有也从一段段零碎的话语中得知,哥哥是叔叔媳妇娘家的孩子,离这边只有六七里地,中间就隔着一个村子。
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里!老百姓们经常说:有时候生的亲不如养的亲。哥哥在这个家里也印证了这句话。母亲,也从来没有把他当过别人家的孩子。
慢慢地,随着志有出生后,年纪的增长,也越来越调皮,他反而经常挨揍,经常被父亲嫌弃,更像是抱养的!
农闲时,村里妇女们总会不约而同的聚集在一起,有看孩子的,有纳鞋底的,有用门板打鞋底做千层布的,有在腿上搓麻绳的(那时候人们用来纳鞋底的绳子,每家都会找片闲地种蓖麻,它有一人多高,小手指粗细,等收割了还要泡在水里沤几天,然后再拨其皮,烧其杆儿,皮剥下来捆成小把,用来搓麻绳,也是每家每户的大功臣了)还有过路的,也会找块儿石头坐下来,摘了手里的那把韭菜,再回家的……
妇女们到了一起,简直不要太热闹了,叽叽喳喳的,偶尔开个不大的黄腔,也是他们东家长西家短的乐子之一,聊的高兴了,可能男人们也有些招架不住,红着脸讪讪的离开!也不知怎么,从他记事儿起,他们家门口就是这么个聚集点儿。
即使斗地主时,太爷爷那会儿的房子分了一些,可到现在来说,他们家的院子还是附近最大的。妇女们都会拿着纺车,来他们家院子里一起纺棉花,多的时候有十几架纺车,等中午她们回去吃饭,他就开始用她们的纺车练习,直到他比所有妇女纺的穗子都长!他才不捣乱了。
他会在要去外面玩儿时,偷偷摸一下,西边儿窗户下台阶上灶台的锅底,然后自然的走到大门口,路过不注意他的人,顺手在他脸上一抹,不管是大妈还是婶子,奶奶还是姐姐,反正抹了就跑。伴随着大人们的哄笑和身后抛过来的鞋底子,同小伙伴们一起,一溜烟儿跑没了个影儿……
此时,屋里奋笔疾书的哥哥似乎什么都没有察觉一样,头也不抬,看都不看一眼。好像什么都打扰不了他,在家除了睡觉和干活的时候几乎见不到他的身影,但又总能在他闯了祸,要被父亲责打时站在他身前!最后被父亲骂几句,免了他一顿责罚。
他对哥哥的印象大多是地头带他抓蚂蚱,绿色的大青头愣蚂蚱,回去肚子里放颗黄豆烧着吃,别提有多香了。还有夏天村外一起河里游泳摸鱼,回去晚了,哥哥替他热饭的场景。是他出去疯跑一天回家,看见哥哥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的背影……
树影在月下摇晃,映在街边的墙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晚饭后都会来街上乘凉,萤火虫在河边,在南瓜地里,在街头厕所旁。忽明忽暗,忽高忽低的飞。孩子们缠着大人讲昨天没讲完的故事,然后带着期待回家,伴着虫鸣进入梦乡!吃不饱穿暖的日子里,人们过的也好有力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八零后父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