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年味未尽元宵至,花灯初上暖人心。
转眼,就到了元宵节。可老五,只知道这天还是要吃饺子,根本没听说过,主要是吃元宵,她都没见过元宵!更别提汤圆了。
不过呢,灯笼是有的,用高粱杆儿做的,(做法也很简单,取高粱杆儿最上面一节儿,因为上面一截儿最长,老百姓家里盛饺子,烙饼啊!馒头的毗(bi)连儿,甚至那时候的锅盖,都是用它做的,每家的男女主人也都会做。只是,有的做的不圆,英儿做这个算是拿手的。
做灯笼,杆儿要用火烧一下,这个火候比较难把握,是做这个的关键,火不能大了,会断。也不能火小了,小了打不了弯儿,要把它弯成四边形才可以。最后一个弯儿,用细绳儿绑起来,就做好一个了。如果不要特殊的样子,用六个这样的四边形,就可以做一个灯笼骨架。四个做灯笼的身体,上下各一个做底)。
骨架外面,用打好的浆糊,糊上当时透光最好的白棉纸,再贴上剪好的窗花,一头儿用厚纸板或者薄木板做底,里面放上根红色的小蜡烛,另一头敞着,几个角儿上都绑上细麻绳儿,或者细铁丝,绳子汇聚在一起后,连在手提杆儿上,一个灯笼就好了。
手提杆儿各式各样,有玉米杆儿做的,有稍微粗些的高粱杆儿做的,要是有手指粗细,三十公分左右,被剔了皮,还染了色的木头棍儿做的,就是相当高级的了。那样的父母,也是相当有耐心的。
老五不幸运,一般就是玉米杆儿的。但是,她也开心的不得了。一下午,就蹲在一边儿,等着她的灯笼,然后期待着天黑,拿着出去,和小伙伴儿们一起去溜街。
她的灯笼普通,可是她的窗花儿少见,因为这是个技术活儿,不是谁都有的。有的灯笼甚至都是“白板儿。”
窗花,恰巧英儿会剪。不过说起这个,英儿的母亲更厉害,她会剪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还会剪喜鹊登梅,年年有余,年画娃娃什么的…老五上初中后,有一年寒假,去住姥姥家,亲眼见过,姥姥都不用比着样儿,直接就剪出来了,可厉害坏她了!
英儿剪的复杂些的,都会比着小样,那些样子也都是外婆剪好给她的,她一直夹在一本儿书里,保存着。不过这么多年过去,纸都泛了黄,折痕都有断的地方了。
没盖新房时,每年都要用,木头窗户,年前会重新贴棉纸,剪窗花,然后三十贴上去。
这些灯笼上的,也是那时候,英儿一起用红纸剪的。过年的对联,是让隔壁做老师的大伯写的,那时候根本没有卖对联的。
意然虽然不觉得,他是个好老师。但是,他的毛笔字,确实写的好。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那时一村子人,也没有几个会写毛笔字的。
所以,大部分人,都会提前买好红纸,拿过去让他写。以至于,大伯头过年的每一天,表情都是骄傲的!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八零后父母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