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得目瞪口呆。他万万没想到,一个铁疙瘩竟有如此威力。
这要是炸在人身上,怕是粉身碎骨。
一定要请先生出山!
震惊之余,朱棣暗下决心:等亲卫找来,定要请何秋出山。
这样的人才,若能归朝廷所用,北方边患何愁不平。
“我们得赶紧离开这儿。”
何秋从地上站起身,在周围搜寻片刻,只捡回了两条野猪后腿。
** 的 ** 让野猪躯体碎裂,仅余两条后腿较为完整。
考虑到 ** 声可能引来林中猛兽,何秋只得带着朱棣匆匆离开。
回到丛林居所,郑和立即迎上前来,关切地打量朱棣:\"王爷可曾受伤?方才的巨响是何缘故?\"
朱棣含笑摆手,将遭遇野猪的经过细细道来。
\"什么?铁器竟能爆裂?\"郑和闻言震惊不已。
\"可惜你未能亲眼目睹,那野猪被炸得支离破碎。\"朱棣兴致勃勃地分享着经历,指向何秋手中的野猪腿,\"整头野猪就剩下这些了。\"
郑和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丛林之中野猪最为凶猛,区区铁器竟有如此威力?若非燕王亲口所言,他断不会相信。
此时道衍和尚背着柴薪归来,听闻此事也凑近细听。得知何秋用铁器炸碎野猪,顿时怔在原地。
\"先生,那铁器可还有余?\"朱棣突然发问。
见何秋点头,朱棣指向道衍:\"可否让法师一观?\"
见众人皆露好奇之色,何秋无奈取出一枚 ** 递过。
\"此物真能炸裂野猪?\"郑和与道衍注视着朱棣手中之物,满腹疑云。
\"切莫随意摆弄,此物若爆,我等皆难幸免。\"何秋郑重警告。
朱棣亲眼见证过 ** 威力,小心翼翼转交给道衍。
\"奇哉,怪哉。\"道衍端详着 ** ,连连摇头。
\"可看出什么端倪?\"朱棣追问。
\"老衲游历四方,所见奇物甚多,这般铁器却是首见。\"道衍感叹着转向朱棣,正色道:\"王爷,何先生乃非凡之才。若得他辅佐,必能助您成就大业!\"
\"法师!\"朱棣厉声喝止,\"本王最后告诫一次,只愿戍守边疆,护卫大明江山。若再胡言,休怪本王不讲情面!\"
虽出言斥责,朱棣内心却已泛起波澜。这些时日目睹何秋持猎枪百发百中,又见证铁器碎野猪之威,这些景象早已深印在他脑海之中。
倘若真能请动何秋相助,朱棣怎会不想尝尝君临天下的滋味?
他并非没有野心。
只是大哥仁厚,朝中又猛将众多,
朱棣一直将野心深埋心底。
而今却不同。若得何秋辅佐,凭其学识与智谋,他大可放手一搏。
“王爷,老衲已推算过,您大哥虽仁德,却命格浅薄,无登基之福。”
“至于秦王、晋王,更无真龙之命。”
“王爷,时不我待,何先生乃大才,请务必把握良机!”
道衍和尚并未因朱棣的警告而退却。
另一边,
何秋正在厨房忙碌。
先前将 ** 交给朱棣后,他便提着野猪腿回木屋准备晚饭。
入夜,
木屋厅中烛光摇曳。
餐桌上,两条烤好的野猪腿香气扑鼻,
表面油光金黄,引人垂涎。
朱棣等三人眼巴巴望着香气四溢的烤猪腿,却不敢先动筷——
主人未动,他们岂能失礼?
几日相处下来,朱棣一行人已不再拘泥于身份之别。
何秋见三人拿着筷子不动,心里明白,
便点头道:“开动吧。”
话音一落,
朱棣便夹起一块肥瘦相间的肉送入嘴里,嚼了两口,脸上露出陶醉之色。
郑和与老和尚也吃得一脸满足。
“入口即化,还带着清甜,比御厨做的美味百倍!”
“先生真乃神人。”
“敢问先生,这野猪腿何以烤得如此香甜?”
大快朵颐之余,他们不忘称赞,也好奇何秋的烹饪秘诀。
“这叫蜜汁野猪腿。”
“烤的时候,一遍遍抹上蜂蜜,直到烤熟入味。”
何秋耐心解释。虽困于丛林,却也让他有更多时间钻研料理。
蜜汁野猪腿?
朱棣一脸不解,这菜名他从未听过。
他长于皇宫,尝遍御厨珍馐,
但何秋所做的菜肴,却样样出乎意料,
味道更胜宫廷百倍。
“先生,我知您乃世外高人,但长居山林,难道不想出去走走?”
饭后,朱棣擦嘴问道。
他们三人都深信何秋是隐居的高人。
世外高人?
长居山林?
又来了!
何秋扶额道:“谁跟你说我是世外高人了?”
“先生不必过谦。”
“我没谦虚啊!”
何秋一脸无奈。他是现代人,二十一世纪的户外探险家,怎么就成世外高人了?
“先生,待本王的护卫军抵达,我欲邀您共赴顺天。”
朱棣神色郑重,全无戏谑之意。
但这番话在何秋听来却荒诞不经。
顺天?
分明是京城,偏要称作顺天!
他凝视朱棣良久,心底暗自思忖:眼前三人究竟是戏班伶人,还是真正的古人?
第五章:碳素钓竿
夜深人静。
竹屋厢房内。
朱棣与道衍和尚独处一室。
郑和在门外值守。
朱棣面带忧色:“观何先生态度,似乎不愿出山。”
“隐世高人大多性情孤傲,这倒寻常。”道衍合掌缓言,“王爷若能秉持至诚之心,定可感化何先生。”
朱棣颔首叹息:“不知外界现下如何。”
“王爷身负天命,自有天道庇佑,眼下不过是潜龙在渊。”
“况且您贵为皇子,逾期未就封地,朝廷早该收到消息,护卫军不日必至。”
道衍从容自若,不见半分惶急。
“法师日后在外切莫再提天命之说,这可是灭族大罪。”
朱棣肃然告诫。林间纵可畅言,外界却万万不可。
道衍笑而不语。
应天府。
皇宫大内。
宦官疾步闯入御书房。
“陛下,出大事了。”
太监跪倒在批阅奏章的老者跟前。
身着赤龙袍的老者抬首,目光如炬:“何事惊慌!”
此人正是大明开国帝王朱元璋。
虽年事已高,帝王威仪却令人胆寒。
“顺天府急报,燕王殿下下落不明!”
太监颤声禀报。
“失踪多久了?”
朱元璋周身骤起凛冽气势。
“顺天府来报,已七日未见燕王踪迹。”
太监伏地不敢仰视。
“七日?”
朱元璋面沉似水:“顺天官员竟是酒囊饭袋?燕王逾期未至封地,七日后才察觉?”
“陛下息怒。”
太监抖若筛糠。
“传旨应天城防与顺天护卫军,纵使掘地三尺也要寻回燕王!”
朱元璋语带霜寒:“限期七日。若寻不回,让他们自刎以谢天下!”
“奴才即刻去办。”
太监面无人色,匆忙退下传旨。
晨曦微露。
原始丛林间。
木屋前。
何秋手持木杯,正俯身漱口。
朱棣等人也学着他的样子刷牙。
以前朱棣都是用盐水漱口,现在何秋给了他们牙刷和牙膏。
刷完牙后,口中清新舒爽,精神也为之一振,是盐水漱口完全比不了的。
这种全新的感受,让朱棣越发相信何秋是位隐世高人。
刷完牙,何秋对道衍和尚和郑和说道:“早饭后,老和尚去挤牛奶,郑和去附近拾柴。”
两人都点头应下。
朱棣指指自己:“那我呢?”
何秋对他神秘地笑了笑:“待会儿自有安排。”
洗漱完毕,众人来到客厅。
每人面前的早餐是一杯鲜奶、一碟吐司面包和四个煎蛋。
吃完早饭后,大家开始按何秋的吩咐做事。
朱棣喝完牛奶,又问何秋:“先生,现在该告诉我做什么了吧?”
何秋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在心中默念:“开启物品栏。”
一道只有他能看见的光屏浮现眼前,上面排列着许多格子,里面存放着每日签到获得的道具。
“提取钓鱼竿。”何秋默念。
下一刻,他手中就多了两根漆黑的塑料棍。
朱棣看得目瞪口呆。
何秋手里的鱼竿是碳素材质的,可以伸缩,比竹竿更有韧性。
朱棣惊奇地端详着:“先生,您这两根黑棍是什么?”
“这叫鱼竿。”何秋笑着解释。
“鱼竿?”朱棣不解。他印象里的鱼竿都是竹竿,可不是这样的黑棍子。
“看好了。”何秋一甩手,鱼竿应声伸长。
“天啊!”朱棣惊呼,“这棍子还能变长?”
“当然,这是碳素鱼竿。”何秋说道,“今天不打猎,我们去钓鱼。”
虽然不明白“碳素”是什么,朱棣仍觉得这鱼竿神奇极了。
随后,何秋带朱棣到屋外空地上,用铁锹挖了些蚯蚓和昆虫做鱼饵。
准备妥当后,两人便前往竹林附近的湖泊。
这片湖泊面积广阔,位于原始丛林之中,水产十分丰富。
何秋早在几个月前就注意到湖里应该有大鱼。
在湖边,何秋手把手地教朱棣如何挂饵、甩竿,以及怎样通过浮漂的动静判断是否有鱼上钩。
“没想到钓鱼还有这么多学问。”朱棣感慨道。
朱棣惊奇地赞叹道。
何秋见他一脸学生般的好奇,不由得暗自好笑。
两人坐在湖边的石石上,各自握着鱼竿,静待鱼儿咬钩。
“动了,先生,浮标在动!”
朱棣指着水面上不断晃动的浮标,兴奋地喊道:“先生,是不是鱼儿上钩了?”
只见湖面涟漪荡漾,浮标频频起伏。
“再等一等。”
何秋看着兴奋的朱棣,示意他别急。一切如他所料,这原始丛林中人迹罕至,湖里的鱼与江河中的完全不同——江河的鱼谨慎,而这里的鱼从未被钓过,一遇饵便咬钩。
第六章:征虏左副将军蓝玉
“起竿!”
浮标骤然下沉,鱼线瞬间拉直,何秋立刻出声提醒。
朱棣也感到手中鱼竿猛然一沉,一股大力似要将鱼竿从他手中扯脱。
是鱼上钩了!
他立刻反应过来,双手紧握鱼竿,手腕发力,用力向上一提。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