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的皇孙当即主张:“当尽数收回孔家田产!该斩则斩,该押则押!”
如此莽撞之见遭到众人一致反对,实在有失水准!
朱高炽沉吟道。
“我以为当废除孔家自行委任曲阜县令之权。否则当地百姓仍不敢与孔家抗衡。”
朱高煦击案高呼。
“兄长所言极是!大明疆土岂容他们私自任命县令!”
何秋忍俊不禁。
“你莫非忘了云南等地土司亦享有此权?”
朱高煦恍然,讪笑着抚弄下巴试图掩饰。
“但云南与山东岂可相提并论?山东实行郡县制已久,远非云南土司可比。”
朱允炆微微蹙眉,他虽亲近文士,却也难以容忍孔家自行任命县令的行径。
他从朱元璋的神情中看出,皇帝对孔家极为不满,料想他们定是做了不少失当之事。
朱高煦直率地说道:
“这计策虽好,却未必能通过。无缘无故剥夺他们的权柄,恐怕不易。”
朱高炽闻言几乎失笑,细想之下却又觉得有理——朝廷养官,本就是要他们解决难题的。
朱允炆转向何秋,眼中带着期待:
“先生有何高见?”
何秋拈起一片红薯干,从容答道:
“可除去孔子的王号。”
朱允炆不解:“除去王号有何用处?”
何秋淡然一笑:
“欲整治孔家,必先区分孔子与其后裔。先去王号,再废画像雕塑,仅留牌位,方能削弱孔家在士人心中的地位,便于后续行事。”
朱允炆闻言暗惊,不曾想对付孔家竟需如此周详的准备。
回宫后,他将此事禀报朱元璋。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
“何秋真是这般说的?他可曾说明缘由?”
朱允炆如实相告:
“先生未细说,但儿臣觉得此法甚好,只是步骤未免繁琐。”
朱元璋慈爱地笑道:
“若想整治孔家又不沾污名,这些步骤缺一不可。”
朱允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朱元璋很快召何秋入宫,他要亲自询问具体方略与服众之理。
何秋匆匆进宫,尚未用膳,只得看着朱元璋祖孙用餐。朱允炆悄悄投去同情的目光,不解祖父为何前倨后恭。
朱元璋仿佛才看见何秋,招呼道:
“何秋来了,坐下吧。”
随即命内侍奉上膳食。
何秋也不推辞,狼吞虎咽起来。朱元璋并不怪罪,毕竟这是他孙女婿。
“你先前对太孙说要去孔子王号,可有什么说法?”朱元璋问道。
何秋拭了拭嘴角,心知皇帝要的是让天下士人无可指摘的理由。
“孔子作《春秋》,开篇即写‘元年春,王正月’,足见其尊奉周王之志;孟子亦言:‘仲尼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由此可见,孔子之意在于,凡擅自称王者,皆为乱臣贼子。如今若为孔子加上王号,实有违他本人心意。”
朱元璋未曾料到,何秋竟会从《春秋》中找到理由,主张去除孔子王爵,一时颇觉意外。
然而细想之下,何秋之言确有道理。孔子既尊周王,后世却将其封王,岂非与孔子本意相悖?
有此先贤真意为据,谁若反对去除王号,便是与孔子为敌的乱臣贼子!
朱元璋虽心中赞许,却仍故意问道:
“即便有此理,若仍有人执意保留孔子王号,又当如何?”
何秋从容答道:
“此事易办,想来陛下已有打算。”
朱元璋自然已有计较,若有人执意反对,他绝不介意将其贬黜。
他又故作迟疑:
“如此是否过于严厉?他们或许也是出于敬重。”
何秋却不以为然:“若真熟读《春秋》,便不会反对。”
读书人往往眼高手低,此类事他们做得顺手。至于孔家,其虽地位尊崇,却也不足为惧。
朱元璋已被何秋说服,此举既可保全孔子本意,又可免生事端。
“此法甚好,何秋亦未真正动摇孔家根基。”
如此方能令孔子与孔家真正分离。
第234章 锦衣卫指挥使
朱元璋沉吟片刻,最终决断:“此法既由你提出,便由你负责处理孔家之事。”
何秋闻言一惊,未料此事竟落于己身。
他面露难色:“玉颖即将携子入京,陛下总不忍我们再度分离吧?”
朱元璋瞪眼道:“国事为重,岂能拘于儿女私情!”
稍顿,又道:“她若来了,朕自会亲自解释!”
何秋心知推脱不得,朱元璋既已允诺亲自安抚其孙女,他再无推辞之理。
但他仍有一虑,自己在朝中并无明确官职,独自前往山东查办孔家,恐有不便。
“不知陛下能否派人与我同行?总不能让我独自前往孔家吧?”
朱元璋含笑答道:
“不必担心,朕欲升你为锦衣卫指挥使,此次前往山东,可率锦衣卫同往。”
何秋顿感不安,连忙推辞。锦衣卫指挥使之职关系重大,他自认才疏学浅,难以胜任。
“陛下,锦衣卫职责重要,臣才微能浅,实不敢当此重任!”
朱元璋拍案怒道:
“朕命你做,你便做,何来这许多推辞!”
何秋闻言心头一凛,连忙屏息凝神,垂首恭听朱元璋训示。
朱元璋叹了口气,语气沉凝:“前些时日锦衣卫体系经朕彻底整顿,无奈之下只得擢升一批内侍为耳目。可这些人呈报上来的尽是琐碎杂务,实在难堪大用。”
“你既是朕的孙婿,又颇具才干,现将锦衣卫交予你执掌。好生替朕管束,严查百官动向,可明白?”
何秋从朱元璋的话语中听出了几分力不从心的疲惫。纵是威震四海的洪武皇帝,终究也难敌岁月侵蚀。
何秋当即跪地叩首:“陛下不嫌臣资质浅薄,委以重任,臣必当竭心尽力,监察朝野,护佑大明江山永固,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
听着这番不甚规范的谢恩之词,朱元璋面露欣慰,伸手将他扶起:“朕知晓此事颇为难为,锦衣卫之差向来易招怨怼,少不得要辛苦你了。”
何秋强压下心中不安,坚定应道:“臣定当全力以赴!”
朱元璋轻拍他的肩头:“且去好生履职,朕在京城静候佳音。”
“臣领旨!”
何秋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出宫门。朱元璋凝视着他远去的背影,嘴角泛起一丝冷峻的笑意。
这位精明强干的帝王深知,随着年事已高,权柄自然需要新的寄托。原本太子朱标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惜英年早逝。而今太孙朱允炆尚难担当大任,朝政权柄不免渐入臣子之手。
这实属无奈之举。朱元璋虽竭力栽培朱允炆,却仍感失望。更令他警觉的是,短短数月间,文臣集团已显露出异动。这些朝堂暗涌何秋自然无从知晓,但朱元璋已敏锐察觉到臣工们的违逆迹象。
若在往日,谁敢如此直指太孙舅父?所谓革新政务、特事特办不过托词,告发吕平之人必是另有所图。
经过锦衣卫清洗后,朱元璋对京中动向已难全面掌控,较之往日洞若观火的境况相去甚远。他明白这不单是因年迈耳目前力不从心,更是因人心浮动,诸多臣工已不愿让他知晓太多。
若在昔日,朱元璋定会再行肃清。而今他却心生倦意。众人皆在静待他龙驭上宾,迎接朱允炆执政的文臣时代,这般潮流绝非一人可阻。
既然不便正面抗衡,择选贤才辅佐渡过这段艰难时期,将权柄平稳移交朱允炆,倒不失为明智之举。何秋身家清白,与朝中文臣素无瓜葛,先前那位顺天府尹陈墨,至今仍在地方任职。
何秋能力出众,早前就提出改革并制定了相应策略,在处理蒙古降人事务上也展现了高明手腕。身为朱棣的女婿,朱元璋确信他不会对朱允炆继位构成威胁——毕竟何秋还是朱允炆的老师。
走出宫门,何秋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虽然在朱元璋面前显得信心十足,但言语与行动终究是两回事,更何况是接掌锦衣卫指挥使这个烫手山芋。
回到燕王府,何秋看着眼前的朱高炽三兄弟,随口说道:“今日我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使了。”
正与朱高燧争抢零食的朱高煦漫不经心地应道:“姐夫升官了?好事啊,锦衣卫……”话音未落,他猛地起身瞪大眼睛:“怎么会是锦衣卫指挥使?就算不封您做户部员外郎,也该是个主事,怎会派去锦衣卫?”
朱高炽同样震惊。在他们看来,何秋与锦衣卫毫无关联,怎会突然被委以此职?
年幼的朱高燧虽不谙世事,却也知晓朝中官制,好奇追问:“姐夫快说说,皇祖父为何选您担任锦衣卫指挥使?”
何秋便将与朱元璋的对话细节娓娓道来,最后叹息道:“陛下应是察觉锦衣卫经过清洗后存在的弊病。天子耳目被蒙蔽,以陛下的性子,岂能容忍臣下欺瞒?自然要选派信得过的人执掌锦衣卫。”
朱高煦绕着何秋转了一圈,连连摇头:“可为何是您?皇祖父为何如此信任您?”
第235章 嚣张的孔家
何秋没好气地白了朱高煦一眼:“别忘了我是你姐夫,也就是陛下的孙女婿,终究是一家人!既然说到这,朱高煦你这小子必须来锦衣卫帮我整理档案!”
朱高煦立刻嚷道:“我才不干!锦衣卫的差事既难办又危险,我没疯才不跳这个火坑!”
朱高炽也劝道:“姐夫,前任指挥使蒋瓛因管教不严牵连太子之案被处决;再之前的毛骧在审理胡惟庸案时受贿也被杀。可见锦衣卫指挥使绝非好差事,您还是推辞为妙。”
何秋摇头宽慰:“我岂会不知?但陛下强令我就任,岂容推辞。锦衣卫确实是陛下手中的利器,我不讳言。毛骧当年滥杀无辜、构陷朝臣,陛下处置他是为给百官交代;蒋瓛则因 ** 被诛。这些教训我自当谨记。况且陛下授我此职,主要是为查办孔家。待孔家事了,或许就会收回这个指挥使之职。”
朱高炽欲言又止,毕竟这个官职一旦授予,岂能轻易收回?皇祖父定然存了让姐夫长久担任的心思。
这种话他终究未能说出口,只是忧心忡忡地望着何秋道:“姐夫定要平安归来,此番离京万万不可出差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