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算什么事!那朱允炆不过是侥幸得势,凭什么这样针对我们?”
他语气中满是怨愤,却也情有可原。
本来他做燕王做得好好的,连年征战,屡立战功。即便道衍总在耳边念叨夺嫡之事,他也从不往心里去——他对太子朱标始终心怀敬意。
可谁能想到,一夜之间,风云突变!
太子朱标去世,晋王因谋害太子而自绝生路,秦王同年病故——这么一来,排在朱棣前面的三位兄长竟全都不在了。
按理说,朱棣身为朱元璋在世最年长、功劳最显赫的儿子,本该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谁知朱元璋不声不响,竟选了朱允炆做太孙?朱允炆算什么?连朱标的嫡长子都不是,凭什么立他为太孙?
好,就算朱元璋因疼爱朱标而将这份关爱转移到朱允炆身上,朱棣也暂且忍了。
可朱允炆这才当上太孙多久?就频频吹起削藩之风,如今竟直接把卫王改为辽王,还把宁王塞了过来。
太孙的心思已是路人皆知!
这叫朱棣如何能忍?他辛辛苦苦打下的疆土,一步步经营起来的基业,难道朱允炆轻飘飘一句话,就要拱手让人?
朱棣闻言,心中不由一震,夺嫡之念愈发强烈。
道衍饮罢杯中酒,缓声道:
“当今天子锐意变法,太孙却只求安稳,不愿更张。若天子与太孙之间生出嫌隙,便是王爷的机会到了。”
朱棣举杯痛饮,深以为然。先前何秋传来的消息,也印证了朱元璋与朱允炆之间确有分歧。
莫非,这真是我朱棣的天命所归?
第256章 变法的益处
道衍含笑拱手:“王爷若想争储,只需高举变法旗帜,陛下必然瞩目。”
“倘若情势有变,亦可起兵靖难!”
朱棣闻言大笑,又饮一杯。
“大师深知我心!还望日后多为本王筹划。”
朱棣伸出手掌,道衍会意,苍老的手与之相击,二人立誓同心。
此番朱棣谋夺储位,策略简明:高举变法大旗,在北平推行革新,以博朱元璋青睐。
不同于史上只能隐忍待发,如今朱允炆既露破绽,朱棣自然不必再守愚藏拙。
朱允炆行事拘泥,已失先机。朱元璋提拔的皆是支持变法之臣,若朱允炆继位后改弦更张,这些大臣岂能安心?
单此一点,朱允炆已失众多臣心。
反观朱棣,有何秋先前在北平推行变法的根基,又有知行书院一批学子襄助。
若行变法,必能成效卓着。如此政绩,朱元璋岂会忽视?
一边是锐意革新的皇子,一边是保守无为的皇孙,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次日,朱棣便寻北平布政使,力陈支持变法之志。
特命燕王三卫协理清田事宜,誓将北平打造成变法典范。
……
朱高炽受封燕王世子,入宫觐见朱元璋后返回北平。
朱元璋见朱高炽形神皆似朱标,龙心大悦,厚加赏赐,暗忖:何以朱标之子不似其父,反倒是朱棣之子如此肖似?
何秋察觉圣意,心中思量:陛下此举,莫非已有易储之念?或是欲立“好圣孙”?
圣心难测,何秋不敢妄断。但若朱元璋果真有意改立储君,实为一大幸事。
朱棣无需再以藩王身份起兵,从朱允炆手中夺取皇位,这对大明王朝的未来传承无疑更为有利。
对于推行变法而言,更是天大的喜讯!
总比朱允炆这个无能之人短暂在位又被赶下台要好得多吧?
不久后,大明征收夏粮的时节来临。
除了京城周边的数据已经统计完毕,其他地区原本还需半个月才能汇总,但这时却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北平的夏粮征收已经完成,运粮船队竟已抵达杭州!
朝中官员无不感到难以置信,北平可是大明最北端的疆域啊!
如今不仅夏粮征收完毕,甚至连粮草都已运至杭州,距离京城已近在咫尺。
北平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而且北平辖区不仅包括北平城,还涵盖大宁、辽东等地,这些地方不是一向被视为蛮荒之地吗?
早年朝廷还需不断向北平输送粮食,如今怎会有余粮输出?
当人们看到北平呈报的数据时,更是惊得目瞪口呆。
北平等地上缴的并非粮草,而是铁器、食盐,还有皮毛、银两等物资。
仅北平三地的商税就高达一百多万两白银,总体计算,这三地贡献的财物折合白银三百万两,相当于以往朝廷岁入的五分之一。
仅仅是这三个边镇,还是世人印象中的东北蛮荒之地,竟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潜力?
况且这三地人口才多少?
估计连五百万都不到,毕竟当地多以军户为主,寻常百姓谁愿迁往那边陲之地。
凭着这点人口,北平究竟从何处筹措出如此庞大的财物?
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于是有些官员愤而上书,严厉指责燕王和北平布政使谎报政绩、盘剥百姓!
就连朱元璋也深感震惊,对北平上报的数据将信将疑。
他自认为对北平的底细相当了解,即便有何秋当初留下的高炉等设施,也不至于让北平的基础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吧?
但运抵杭州的那几艘粮船却是实实在在的证据!
一时之间,朱元璋也有些困惑了,难道北平当真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未等其他官员再行奏报,朱元璋直接召来何秋。他心知肚明,如今京城之中若论谁最熟悉北平事务,非眼前的何秋莫属。
北平的诸多产业都是何秋打下的基础,这一点朱元璋再清楚不过。
\"你给朕说说,北平真能有如此丰厚的产出吗?\"
何秋摸了摸鼻子回道:
\"这个...若我说这应当属实,陛下可信?\"
朱元璋瞥了何秋一眼,摆手道:
\"休要与朕打哑谜,燕王如今报上来的数据任谁都不敢轻信啊!\"
何秋正色向朱元璋解释道:
\"陛下,依我之见这绝对属实。至于缘由,容我细细道来。\"
\"北平等地虽人口稀少,但多数民众都参与工坊劳作,并非单纯依赖农耕为生。\"
除了遵化的铁厂,当地还有西山的煤场。铁厂自不必多言,煤场所产的煤球如今已是北方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虽然每颗煤球仅售一两文钱,但因销量巨大,获利也颇为可观。
此外,辽东设有数个港口,专事与朝鲜、日本的贸易。海上商贸往来频繁,仅关税一项便收入甚丰。
自北平利用蒙古降卒修筑道路后,前来经商的队伍日益增多。加之港口开放,对外通商,如今北平的繁荣程度,怕是已不逊色于京城。
第257章 未来可期
朱元璋按捺不住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回想其他各省的赋税状况,不禁低声自语:
“变法竟有如此成效?若天下各省皆如北平三镇,朝廷岁入该是何等可观!”
当初何秋曾当面指陈大明弊政,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略。这正是他受封良乡侯后,日益受朱元璋父子器重的原因。
能指出问题者不在少数,有些弊端连朱元璋自己也心知肚明,只是困于钱粮短缺,不得不暂且妥协。当何秋指明可行之路后,朱元璋深思熟虑,认定此法确实可为。
为朱明江山永固,他自然重视何秋,并全力推行变法。但连朱元璋都未曾料到,朱棣竟能凭借何秋在北平打下的根基,取得如此成就。
眼前惊人的岁入,让这位帝王也为之震撼。要知道京城、苏杭等地基础远胜北平,若在这些地方全面推行变法,商税收入岂非更胜北平?
朱元璋热切地望向何秋:“卿以为此策如何?”
他实在难以想象这些富庶之地变法后能带来何等收益。何秋却神色平静,直言相谏:
“陛下,北平三地税收丰厚,全赖遵化铁厂、西山煤矿等大型工坊。若失此根基,纵行变法,亦难有如此成效。且当地商税之盛,实赖开关通商之利。内地省份既无此便利,又缺畅通商路,如何吸引客商?”
朱元璋渐渐冷静,不得不承认何秋所言在理。并非各地都具北平得天独厚的条件,更何况北平商税得以全额征收,全因燕王身为当地最大商人——那些香水等物,不正是眼前之人经营?
燕王愿全力支持父皇,内地商贾却未必尽然。如苏杭等地虽已推行商税,所收仍显单薄,其中偷漏税款者想必甚众。
沉思片刻,朱元璋询问道:“依卿之见,若全国推行变法,可岁入几何?”
何秋略作估算,奏答道:“白银五千万两。”
五千万两!朱元璋被这个天文数字砸得头晕目眩,这简直就是一座银山啊!
他脑海里第一个念头便是:这么多银子,该怎么花?
不过朱元璋很快回过神来,急切追问:
“你是如何算出来的?怎会有如此之多?”
何秋从容一笑,解释道:
“陛下请看,单是北平的遵化铁厂,一年就能纳税八十多万贯。若再加上钢铁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一年便可缴纳一百多万贯的赋税。”
“倘若大明再多建几座铁厂,那又该是多少收入?”
“北平已设有水泥厂,修路既快又坚固。若能在全国多数地方修筑道路,商税自然也能大幅增加。”
“对外贸易也不仅限于朝鲜和日本。南方可以下西洋,西方诸国同样急需大明的物产。”
“这样一项项累计,五千万两并不夸张。”
朱元璋敏锐地意识到,何秋所描绘的是最理想的状况。就像如今苏杭等地不愿缴纳商税,朝廷盐税也存在虚报损耗。
他明白,要实现何秋所说的局面,必须对士绅阶层采取强硬手段。只有打破地方势力的阻碍,让朝廷政令直达乡里,这样的盛景才可能成真。
否则,岁入或许只能达到两三千万两。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禁莞尔——自己何时竟将两三千万两视作“区区”之数?如今朝廷岁入不过千万两左右。
他甩开杂念,向何秋提出疑虑:
“朝廷征收如此重税,会不会导致民穷财尽,不利于江山稳固?”
何秋很欣赏朱元璋心系百姓的胸怀,正色答道:
“朝廷征税自然不是徒作摆设。钱财唯有流通使用,方显其价值。”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