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屏息凝神,尤其是懂军事的汤和、蓝玉等人。何秋也看出端倪,更不敢轻举妄动。
不多时,一名官员小跑着登上堤坝,汗流浃背。不等他站定,朱元璋冷声问道:“你是工部的?”
“臣是工部营部主事李诞,在此监造祖陵已三年。”
“那你告诉朕,若这堤坝决口,祖陵会如何?”
李诞面色惨白,支支吾吾不敢作答。
这下连不谙工程的随行官员也察觉不对,细看地势便知,堤坝一旦溃决,首当其冲的正是祖陵。
朱元璋强压怒火道:“不敢说?朕替你说!大堤若破,祖陵必将不保,永沉水底!”
李诞浑身颤抖,扑通跪地:“臣万死!”
众大臣也随之跪倒,齐声道:“臣万死。”
朱元璋不再追究,继续质问:“当初是谁选定此处修建祖陵?难道不知其中风险?”
李诞将头埋得更低:“臣不知。但选定此处,是因陛下的祖父葬在此地……”
“当初曾商议,若遇大水,便掘开对岸堤坝泄洪,以护祖陵。”
朱元璋闻言更是恼怒,掘北岸堤坝?
北堤一开,凤阳百姓必受其害,他朱元璋岂不被家乡父老戳着脊梁骨骂?
“当初你们工部呈报时,可曾提过此处地形?”
朱元璋冷笑不止,若当时据实以告此处地势,他怎会将祖陵建在此地?宁愿迁往凤阳皇陵,与先祖同葬一处。
李诞无言以对,只顾叩首不止。朱元璋不耐道:
“拖出去斩了!”
当即有两名魁梧侍卫上前,先掌掴其面,再卸其下颌,以防秽语,随即押赴刑场。
朱元璋扫视群臣,问道:
“朕记得工部有人随行?”
一名小 ** 战兢兢出列跪奏:
“臣工部水部主事夏综,叩见陛下。”
“哦?恰是水部官员?你且说说,祖陵险情究竟如何?可有化解之策?”
夏综眼见李诞惨状,不敢怠慢,如实禀报:
“陛下,洪泽湖泥沙淤积,湖底较往年抬高甚多。加之北岸围湖造田,致蓄洪泄流大减。若遇不测,恐祖陵难保,其后泗州城亦将不存。”
“且……且洪泽湖水势或将南移,届时……”
朱元璋心头火起。南移?
不必细察地势,一旦南移,祖陵必永沉湖底。方才脱口之言,竟将成真。
更何况泗州乃他龙兴之地,如今竟告知此城亦难保全?
“尔等太令朕失望了!”
朱元璋怒挥袍袖,逼视这名工部小官。
“你可有良策?”
夏综惊惶万分,急思片刻,结结巴巴道:
“或……或许多筑堤坝以御水患。”
朱元璋面露不满。纵是他也明白此法仅能暂缓,若遇大水,终将淹没。
第301章 治淮难题
“退下!今日诸位皆须深思,呈上良策,务使祖陵永绝水患。”
朱元璋携朱高炽先行离去,唯留此言。
蓝玉愁容满面,不知所措。观圣意,众臣皆须上奏治水方略,可他何曾通晓治水?岂非强人所难?
无奈之下,蓝玉凑近何秋,欲探问治水之策,也好借来稍作修改,充作己见。
横竖陛下心知肚明何人执笔,不过全个颜面。
刚返营帐,蓝玉便寻至何秋处,开口问道:
“何秋,可有治水良策?”
何秋也感到有些为难,这事确实棘手。他半开玩笑地说:
“其实有个办法,就是迁走祖陵。”
蓝玉一听,吓了一跳,连忙说道: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他仔细看了看何秋的表情,猜到何秋心里肯定有主意,就急切地追问:
“你小子别卖关子了,有什么好主意快说!我一个武将,哪懂治水啊!”
何秋叹了口气,事情并不像蓝玉想得那么简单。朱元璋既要保护两淮百姓的生活,又不想惊动祖陵,恐怕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不希望运河因此受到影响。这其中的难度,一想便知。
况且治理黄河要先治淮河,反过来,治淮也要黄河稳定才行。否则淮河还没治好,黄河又泛滥,那就前功尽弃了。而且治淮还必须兼顾运河,运河关系到很多民生问题,一旦影响运河,朝中反对的声音肯定少不了。
何秋把这些道理掰开揉碎讲给蓝玉听,蓝玉听了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他之前真没想到事情这么复杂。
不过蓝玉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是淮西人,运河对他影响不大,就算运河暂时不通,最多影响两岸的繁荣。可如果淮河治理不好,江淮地区就会常年受灾,两岸百姓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两者相比,他当然更倾向于大力治理淮河。但他也清楚,这样的理由在朝堂上恐怕难以服众。
何秋长出一口气,略带讽刺地说:
“孔夫子和他的后人整天讲仁义道德,可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什么时候真的把仁义道德当回事?”
“现在淮河两岸百姓生命受威胁,他们视而不见,只顾着运河两岸的繁华,说不定他们中不少人在其中还有利益牵扯!”
蓝玉却十分认真地说道:
“你要真有办法,一定要说出来!如今朝堂上淮西人、凤阳府的人还不少,如果你能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案,我们会大力支持。”
“要是再拖下去,等我们都不在了,这事就更难办了!”
何秋脸色一变,他差点忘了这一点。而且现在都城在南京,对运河的依赖没那么大,此时治淮,难度或许比他想象中小一些。想到这里,何秋也不由得精神一振。
不管别人怎么想,在何秋看来,运河远不如淮河重要。就算漕运停了,还能用海运替代,不过是触动一些靠运河牟利的官员的利益。可要是淮河继续泛滥,整个两淮地区不知何时才能恢复唐朝时的繁荣景象!
何秋振奋起来,积极地对蓝玉说:
“凉国公,这事确实有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他随手在地上画出洪泽湖和淮河一带的水路图,向蓝玉解释起来。
“你看,洪泽湖的形成是由于黄河改道,导致淮河水无法顺畅入海。原本洪水还可以流向淮河故道,但黄河泥沙的堆积使故道地势反超洪泽湖。”
“因此洪泽湖水只能滞留湖中,水位上涨便会向两侧漫溢,尤其南岸地势更低,祖陵正位于这一侧。”
“要消除洪泽湖对祖陵的威胁,关键在于疏浚淮河上游,并开挖一条宽阔的入海水道,及时排走湖水。”
“即便洪水来临,湖水也不致泛滥成灾。只是工程浩大,施工期间运河航运恐怕得暂停。”
何秋说得轻描淡写,实则治理难度超过黄河。
黄河故道众多,只需修建宽堤配合束水冲沙,便可逐渐冲刷河床泥沙,工程重在筑堤,虽规模不小,却远不及开凿洪泽湖入海水道艰巨。
其中症结在于运河——原本东西流向的淮河,因漕运需要被改出南北分支,又受运河闸口调度影响,使治淮更为复杂。
若暂不考虑运河,仅治理淮河本身则相对简单:顺势开道,引淮水东流入海,恢复其原有泄洪能力即可。
蓝玉闻言不禁咋舌。仅听描述便知需动员数十万民夫,耗时一两年,耗费钱粮堪比北伐战争。若非国库充盈,朱元璋根本不会考虑此议。
他忍不住追问:“依你先前所言,黄河也能治理?”
何秋先是点头,随即摇头。
“能治,却也不宜治。”
蓝玉不解:“此话怎讲?”
“黄河牵涉省份众多,人力需求更大。即便投入千万两白银,我也无法保证永绝水患。”
何秋苦笑,蓝玉陷入沉默。
若耗费巨资仍遭溃堤,朱元璋盛怒之下必斩治水官员祭天,谁又敢轻言治黄?
第302章 朱元璋的信重
何秋心知,即便在新中国,黄河治理仍耗费数十年光阴。虽经上下游联动治理,开封段仍是地上悬河,仅山东段河床有所下降。
要使黄河彻底转为地下河,尚需十数年乃至数十年。
他也清楚,现代治黄如此艰难,与清代治理不力有关。康熙朝虽暂保数十年安澜,却抬高了河床,损及河道。后来花园口决堤更令黄河危局雪上加霜。
如今身在明初,治理黄河虽然比前朝容易些,但要令西北百姓在上游种树,也绝非何秋、朱元璋或朱棣一声令下便能成事。
终究只是修修补补罢了。历经宋代那番折腾,加上辽、金、元三代对黄河漠不关心,昔日的母亲河早已不复往昔。
眼下当务之急,是将治水想法整理成奏折尽快呈给朱元璋。
次日清晨,朱元璋收到随行官员所呈的治水折子。他随手翻了两份,冷笑一声,便将奏折扔到一旁。
言辞浮夸,满纸皆是歌功颂德,一句治淮之策也无。朱元璋心中已将他们列为不堪重用之人。
而读到何秋与蓝玉的奏折时,他神色动容。无论是否可行,他们至少提出了思路。
朱元璋强压心绪,想到当年欧阳修上奏修六塔河的前车之鉴,他不愿见到看似完美的治河方案,实际却给淮河流域带来灾难。
若因决策失误导致人祸,朱元璋内心难安。
随后,他又翻开工部主事夏综的奏折,其方法与何秋几乎相同。
朱元璋不禁思量:莫非此策当真可行?他并不在意治淮是否影响运河通航,毕竟朝廷不倚仗运河为命脉。
即便当初命朱标巡视天下、择选新都,也从未考虑过大运河尽头的北平。朱元璋始终认为,北平为元朝旧都,**气过重,不宜为汉家王朝之都。
沉吟片刻,他唤来太监,传夏综与何秋进帐。
不多时,两人前后入帐。朱元璋赐座后,开口道:
“朕看你们二人治淮思路相近,想听听你们的见解。”
何秋从容不迫,将昨日对蓝玉所言复述一遍。夏综初时神色拘谨,越听越是赞同。待何秋说完,夏综当即说道:
“陛下,臣已无补充。”
见朱元璋脸色微沉,夏综连忙解释:
“臣所言属实。工部关于治理淮河、黄河的方案其实不少,但大多只能束之高阁。”
言及此处,他神色黯淡,似是真心关切治水之事。
朱元璋不由追问: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