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一席话,如拨云见日,彻底扭转了李薇的思路。她不再焦虑于那遥不可及的宫墙,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如何“扎根”京城。
策略既定,行动立刻展开。李薇深知,要想在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中打开局面,绝不能沿用清水镇那套,必须提升格调,精准切入。
首先,是产品定位。她将带来的顶级产品重新包装,摒弃了市井气息浓厚的坛坛罐罐,改用定制的雅致小青瓷瓶和锦缎小盒,并附上简洁雅致的说明笺,突出其“古法匠心”、“食养同源”的理念,并限量供应,营造稀缺感。
其次,是渠道选择。她不再通过同仁堂进行间接销售,而是亲自出面,借助王大人的关系网以及澄心园雅集上结识的人脉,以“分享”、“品鉴”的名义,有针对性地将产品作为“雅礼”赠送给一些注重养生、喜好美食的风雅之士。目标群体包括清流官员、知名学者、退隐的翰林,以及一些家底丰厚、引领风潮的世家子弟。
每次赠送,李薇都亲自上门,姿态谦逊,只言是“家乡微物”、“偶得之作”,请方家品评指正。她言辞得体,对食养之道见解独到,却绝不张扬卖弄,给人留下极好的印象。
起初,效果并不显着。这些见多识广的人物,什么珍馐美馔没见过?对这点“微物”未必真放在心上。但李薇极有耐心,她不求立竿见影,只求播下种子。
转机发生在一次由王大人牵头的小型诗酒会上。一位以口味挑剔、身体孱弱闻名的老翰林,在席间因胃口不佳,几乎未动筷箸。王大人见状,便笑着取出李薇赠送的小瓶酱油,滴了几滴于清汤之中,请老翰林一试。老翰林本是碍于情面,勉强尝了一口,不料那鲜味瞬间激活了味蕾,竟连喝了小半碗汤,还就着这点鲜味,用了些许素菜。
席间众人皆感惊奇。老翰林更是连连追问此物来历。王大人便顺势将李薇引荐了一番。李薇趁机讲解了酱油的酿造之艰与食养之妙,言语朴实却充满真知灼见,引得在场众人纷纷侧目。
自此,张氏工坊的“龙凤天香”酱油和“八珍益气”药膳包,开始在这些高端圈层中小范围地流传开来。其独特的风味和确实的开胃健脾效果,尤其是对一些年老体弱、食欲不振者尤为显着,渐渐积累了实实在在的口碑。
“城南张氏工坊的酱,鲜得醇正,佐粥拌菜皆是绝品。”
“那药膳包甚是温和,家母用了半月,脾胃竟比往日舒坦了许多。”
“听闻是江南古法,产量极少,非寻常可得。”
一传十,十传百,虽未大规模上市,但“张氏工坊”这个名字,连同其“限量”、“精品”、“养生”的标签,悄然在京城的上流社会圈子里形成了热度。甚至开始有人主动打听,托关系想要求购。
李薇并未急于扩大供应,反而严格控制流出量,始终保持一种“稀缺”状态。这反而更激发了人们的兴趣和拥有欲。她开始接受少量预定,但价格定得极高,明确将其定位为奢侈品。
这一策略的成功,逐渐显现出效果。首先感受到压力的是百草堂。他们发现,原本一些与他们有往来、采购高端滋补品的客户,开始询问甚至转而尝试张氏工坊的产品。虽然量不大,但趋势令人不安。
刘理事再次坐不住了。他原以为李薇在宫内受挫后已不足为虑,没想到她竟另辟蹊径,在高端民间市场打开了一道口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比直接争夺贡品资格更难以对付,因为它建立在真实的用户体验和口碑之上,非行政力量可以轻易打压。
百草堂试图再次散播谣言,但收效甚微。因为李薇的产品如今是在那些有身份、有判断力的人群中流通,这些人更相信自己的体验和圈内口碑,而非市井流言。甚至有地位尊崇者为张氏工坊说话,直言“东西好坏,一试便知,何必听信小人谗言”。
与此同时,李薇在京城的“扎根”策略也开始带来意外收获。一位与陈公交好、主管漕运的官员,在品尝了张氏酱油后,对其风味赞不绝口,闲谈间提及漕运过程中押运官兵常因饮食单调、缺乏蔬菜而苦夏食欲不振。李薇敏锐地抓住机会,表示工坊有一款成本稍低但风味依旧上乘、更适合大众佐餐的酱油,或可解官兵之苦,并愿意以优惠价格提供试用。
这看似一笔小生意,却意味着张氏工坊的产品第一次有机会通过官方渠道,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系统内部,其象征意义和潜在的品牌扩散效应巨大。
李薇稳稳地走着每一步,她知道,扎根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但她也清晰地感受到,脚下的土地,正一点点变得坚实。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百草堂绝不会坐视她真正扎根壮大。一场针对她这“民间路线”的新一轮打压,正在暗处悄然酝酿。这一次,对手的手段,或许会更加隐蔽和狠辣。京城的天空下,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礁潜藏。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儿媳揭开婆婆的秘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