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腊的雨季来得迅猛,连日的暴雨让刚种下的第二季稻苗岌岌可危。吴谦披着蓑衣,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泞的田埂上,看着田里渐渐上涨的积水,心中焦急。第一季丰收后,农户们士气高涨,纷纷扩种双季稻,可真腊雨季的降雨强度远超占城,之前开挖的排水沟已有些不堪重负,部分低洼田块的秧苗已被淹没大半。
“吴大人,这雨再下下去,秧苗就要烂根了!”桑坤趟着积水跑过来,蓑衣上的水珠不断滴落,脸上满是慌张。他家里新扩种的三亩田正处低洼处,此刻已是一片泽国,绿油油的秧苗在水中沉浮,看得他心疼不已。周围的农户们也围了上来,个个面带愁色,好不容易盼来的希望,难道要被这场暴雨浇灭?
吴谦俯身查看水位,沉声道:“大家莫慌,先加固田埂,再拓宽主沟!”他当即做出部署,让农官们分头带领农户,用沙袋加高田埂阻挡洪水,同时将原有主沟拓宽一倍,又临时开挖几条应急支沟,将低洼田的积水引入河流。“真腊雨季降雨集中,咱们得用‘分层排水’的法子,让高处的水顺支沟入主沟,低处的水直接排入河道,这样才能保住秧苗。”
农户们跟着吴谦全力抢险,扛沙袋、挖沟渠,雨林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大宋农官们更是身先士卒,有的跳进齐腰深的水里疏通沟渠,有的指导农户加固田埂,连日不眠不休。桑坤看着吴谦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沾满泥浆的裤腿,心中既感动又敬佩,愈发卖力地挥动锄头开挖沟渠。
经过三日三夜的奋战,积水终于慢慢退去。吴谦又指导农户们及时补种被冲毁的秧苗,往田里撒上草木灰杀菌,预防烂根。看着重新挺立的秧苗,桑坤长舒一口气:“多亏了吴大人,不然这季稻就全完了!大宋的法子,真是救了我们的命!”消息传开,更多真腊农户主动前来学习排水防涝的技艺,吴谦索性组织了多场教学,将大宋的水利经验倾囊相授。
与此同时,真腊都城的工坊里,大宋工匠林秀正指导当地百姓安装纺织机。工坊是按大宋的样式修建的,宽敞明亮,数十架斜织机整齐排列,真腊妇女们围在织机旁,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期待。翠娘受周明举荐,也随第二批工匠来到真腊,此刻正手把手教一位真腊妇女穿综引线。
“踏杆要踩稳,梭子来回要匀速,这样织出的布才平整。”翠娘一边示范,一边用刚学会的真腊语解释。她带来的不仅是纺织技艺,还有大宋的染料配方——用苏木染红色、靛蓝染蓝色、栀子染黄色,染出的布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真腊妇女们学得格外认真,虽起初手脚笨拙,但在大宋工匠的耐心指导下,很快便掌握了诀窍。
“你看,我织出花纹了!”一位名叫玛莉的真腊妇女惊喜地叫道,手中的棉布上,简单的菱形花纹已初具雏形。周围的妇女们纷纷围拢过来,赞叹不已。玛莉抚摸着细腻的棉布,脸上满是成就感:“以前我们只会织粗糙的麻布,没想到还能织出这么好看的布!往后不仅能自己穿,还能卖给商船换东西!”
工坊里的棉布很快便织出了第一批,色彩鲜艳、质地柔软的棉布被送到真腊国王面前,国王见了赞不绝口,当即下令采购一批棉布,作为贡品送往大宋。而当这批真腊棉布通过商船运到泉州港时,立刻引起了轰动。“这布既有大宋棉布的细腻,又带着真腊独特的花纹,真是别致!”商户们争相订购,很快便抢购一空。
阿诺的商船再次起航时,船上不仅有真腊沉香,还装满了刚织好的棉布。他站在船头,望着远方的大海,心中充满期待:“大宋的百姓喜欢我们的沉香和棉布,我们也需要大宋的稻种、农具和丝绸,这样的通商,真是太好了!”
消息传回汴梁,赵昺正在与刘秉忠查看各地送来的奏报。得知真腊成功应对雨季洪涝,双季稻长势良好,纺织工坊也顺利投产,赵昺欣慰道:“技艺互通,患难与共,这才是友邦相处之道。”他当即下旨,命翰林院将大宋的水利图谱译成真腊文,送往真腊推广;让泉州港务司与真腊建立固定通商航线,每月派遣一艘官船往来,保障贸易畅通。
此时的真腊田间,第二季稻苗已抽穗扬花,绿油油的稻穗在风中摇曳,预示着又一场丰收;工坊里,织机声日夜不停,一匹匹色彩鲜艳的棉布被生产出来,堆满了仓库;港口上,往来的商船络绎不绝,沉香、棉布运往大宋,稻种、农具、丝绸源源不断地运来,真腊的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富足安宁的笑容。
吴谦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忙碌的农户和往来的商船,心中明白:大宋与真腊的友谊,已在共同应对困难、携手发展的过程中愈发深厚。而这种跨越山海的互助与交融,正是“天下太平,万国咸宁”最生动的写照。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破落皇帝重整山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