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的“万国舟”甲板上,装满了“万国稻”的稻种与《岭南湿热地区耕作图谱》。林守拙与阮伯、颂猜一同随行,此次他们要将改良稻种与耕作技艺,带到饱受粮食短缺之苦的南洋古国爪哇。
爪哇岛常年高温多雨,沼泽遍布,本地稻种耐湿却低产,每逢雨季便成片倒伏,百姓常食不果腹。当“万国舟”驶入爪哇港,爪哇国王亲自带人迎接,看着船舱里饱满的稻种,眼中满是期盼:“大宋农匠若能让我国稻田丰收,爪哇愿永世与大宋通好,共享通商之利!”
林守拙一行人直奔爪哇腹地的稻田。这里的田地积水过深,土壤泥泞如浆,稻苗稀疏发黄。“先按图谱挖环形排涝沟,再改良土壤!”林守拙下令,爪哇百姓与大宋农匠一同动手,数日之内便挖出纵横交错的排涝沟,将积水引入附近河道;波斯农匠传来的草木灰驱虫法派上用场,混合着本地的椰壳灰撒入田中,既中和了土壤酸性,又遏制了虫害;阮伯指导百姓按交趾直播法播种“万国稻”,颂猜则买来当地鸭苗,放入稻田形成“稻鸭共生”的生态模式。
可播种半月,稻苗刚冒芽,便遭遇暴雨引发的山洪,部分排涝沟被冲毁。“爪哇山洪比真腊更迅猛,排涝沟需加筑堤坝!”颂猜当机立断,林守拙立刻采纳,带领众人用棕榈木与石块加固沟岸,还增设了泄洪闸。大宋农匠又改良了耕作图谱,在稻田边缘开挖缓冲池,减缓山洪冲击。
数月后,爪哇的稻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万国稻”在改良后的田地里茁壮成长,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亩产较本地稻种翻了三倍。爪哇百姓捧着饱满的稻粒,围着林守拙等人载歌载舞,国王更是下旨,将每年秋收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定为“稻禾节”,纪念这场跨越山海的农业协作。
消息传遍南洋,真腊、暹罗、占城等国纷纷派遣农匠前往爪哇学习,又组团前往广州互市司求取“万国稻”种与耕作图谱。广州互市司顺势在岭南成立“万国农坊”,由林守拙担任坊主,汇集大宋、交趾、真腊、波斯、高丽等国的农匠,专门从事作物品种改良与技艺研发。
农坊里,各国农匠各展所长:大宋农匠带来杂交育种技法,交趾农匠专攻耐湿作物,真腊农匠擅长生态耕作,波斯农匠精通土壤改良,高丽农匠则改良农具。他们先是培育出适配南洋干旱地区的“旱稻种”,又研发出能抵御岭南台风的“抗风稻”,还将大宋的棉花与西域的耐旱基因结合,培育出“棉粮套种”的新模式,让一亩田地既能产粮,又能收棉。
国子监的农科士子们常驻农坊,将各国农匠的改良成果一一记录,增补进《万国图志》的“农业卷”。他们绘制的《万国作物分布图谱》,清晰标注了不同作物的适配气候与种植要点,成为各国农匠的“耕种指南”;编撰的《农具改良大全》,汇集了大宋曲辕犁、高丽翻土机、波斯播种器等各类农具的图纸与使用方法,让先进农具快速普及。
赵昺下诏,将“万国农坊”的成果列为万国协作典范,下令在泉州、明州、河西等地增设分坊,推动农业技术在陆海商道沿线全面推广。如今,南洋的“万国稻”、河西的“沙原麦”、岭南的“抗风棉”相互流通,各国百姓丰衣足食,商队的补给愈发充足,通商贸易也随之愈发繁荣——爪哇的香料、暹罗的象牙、大宋的丝绸、西域的羊毛,在商道上往来不息,形成了“粮足则商兴,商兴则民富”的良性循环。
林守拙站在“万国农坊”的试验田里,看着各国农匠围着新培育的“双季稻”热烈讨论,心中满是欣慰。从岭南的瘴地到南洋的沼泽,从河西的沙漠到中亚的荒原,万国农匠用双手让荒原生金,用协作让粮食满仓。这跨越山海的农业互通,不仅解决了百姓的温饱,更筑牢了万国盟约的根基——当各国人民共享丰收的喜悦,“天下太平,万国咸宁”的愿景,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破落皇帝重整山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