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的临时共生站稳定后的第三天清晨,苏晓召集所有人在帐篷里开了个会。帐篷是牧民们特意腾出来的最大的那顶,里面铺着厚厚的羊毛毯,踩上去软乎乎的,墙上挂着几串晒干的向日葵花,空气里弥漫着羊毛和干草的混合气息。
“我想把废品站的‘共生交流站’理念,转移到这里,建一个永久性的‘西部共生传承站’。” 苏晓坐在帐篷中央的木桌旁,手里拿着一张画满线条的纸,是她昨晚画的传承站草图,“不是把城里的废品站搬过来,是把它的精神 —— 普通与觉醒平等协作、生活与能量融合、温暖与守护并存,复制到山区。”
她指着草图上的圆形区域:“这里做交流大厅,中央放双玉和共生能量核心;周围分三个区,工具维修区让李大叔负责,生活能量制作区交给张奶奶,医疗互助区请陈医生派来的徒弟主持;最外围种一圈向日葵,就像城里废品站的院子一样,既能提供能量,又能让人看着心里舒服。”
苏衍第一个点头:“我支持!西部山区是妈妈曾经守护过的地方,在这里建传承站,意义不一样。我会联系西部农场,让他们送些向日葵种子和阳光收集器过来。”
“我也支持!” 李大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修鞋锤模型,放在桌上,“我早就想好了,用山区的硬木做新的磨盘,比城里的老磨盘更耐用,还能吸收山里的草药能量,磨出来的桂花粉肯定更香。明天我就去后山选木材!”
张奶奶也笑着说:“我昨天跟山区的几个妇女去溪边,发现了一片野桂花,比城里的更浓,还带着点薄荷的清香味。我们可以做‘桂花草药糕’,既能当食物,又能驱寒祛湿,适合山区的气候。”
会议结束后,大家立刻行动起来。选址选在山区的一片向阳坡,坡地很平缓,南边有一条清澈的溪流,溪水是从雪山流下来的,水质清甜,适合灌溉;北边有一片松树林,能挡住冬天的寒风。牧民们主动把自己的羊毛帐篷挪到旁边,还拿出家里储存的干柴和粮食,供建设时使用;山区的普通居民则带着锄头、镰刀,帮忙平整土地;觉醒者们用能量工具清理石头和树根,效率比手工快了好几倍。
李大叔选木材选得格外仔细。他带着两个年轻的牧民,在后山转了大半天,最终选定了一棵直径约半米的硬木树 —— 树干笔直,没有虫蛀,年轮清晰得像唱片,能看出树龄有五十多年。“这种硬木密度高,不容易开裂,做磨盘最合适。” 李大叔用斧头在树干上敲了敲,听着声音判断硬度,“当年城里的老磨盘,也是这种木材,陪了我三十年,磨过的桂花粉能堆成小山。”
砍伐时,李大叔没有用能量工具,而是用传统的斧头,一斧一斧地砍 —— 他说这样能保留木材的 “灵气”,做出来的磨盘更耐用。年轻牧民想帮忙,他却摆摆手:“你们不懂,这砍树的力道要均匀,不然树干会裂。我年轻时跟我爹学过,砍这种硬木,得顺着木纹来。” 整整一个上午,李大叔才把树砍倒,汗水浸湿了他的粗布衬衫,却笑得格外满足。
张奶奶则带着五个山区妇女,每天清晨去溪边洗野桂花。溪边的石头被溪水冲刷得光滑圆润,妇女们坐在石头上,面前放着一个大竹篮,里面装满了刚摘的野桂花。野桂花比城里的小一些,颜色更浓,是深黄色的,花瓣上还带着清晨的露水,一碰就掉。
“要把花蒂和杂质挑出来,不然磨粉的时候会有苦味。” 张奶奶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她的手指虽然布满老茧,却灵活得很,飞快地挑拣着桂花里的小石子和枯花瓣,“洗的时候要轻一点,别把花瓣揉碎了,不然香气会跑掉。” 她还教妇女们用溪水冲泡桂花,喝一口,清苦中带着甜,能提神醒脑。
董明和陆瑶负责传承站的布局设计。他们把草图画在一张宽大的羊皮纸上,用炭笔勾勒出每个区域的位置,然后反复修改 —— 一开始交流大厅设计成方形,陆瑶觉得不够温馨,改成了圆形,“圆形像一家人围坐,没有角落,显得更亲近”;工具维修区原本放在角落,李大叔说不方便居民找,董明就把它挪到了靠近门口的位置,还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柜台,居民站在外面就能看到维修过程。
最热闹的是孩子们。山区的孩子们觉得传承站的墙壁太单调,自发组织起来,用山里的天然颜料在墙上画画。红色是用野山楂榨的汁,黄色是向日葵花粉混合黏土,绿色是松树叶煮的水,蓝色是溪边的蓝矿石磨成的粉。
小牧民阿木负责画张奶奶做桂花糕的场景 —— 他把张奶奶画得圆圆的,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木勺,锅里的桂花糕冒着热气,旁边还画了几个流口水的孩子;穿蓝布裙的小女孩丫丫画李大叔修工具,李大叔手里拿着修鞋锤,面前摆着各种各样的工具,旁边还有一个修好的能量镰刀;最调皮的小男孩石头,在角落画了苏晓和苏衍激活共生能量的样子,苏晓手里的守护玉泛着绿光,苏衍的能量像金色的翅膀,周围还有很多小向日葵。
画画的时候,孩子们还会互相提意见。“阿木,张奶奶的围裙是花的,你画成白的了!” 丫丫指着阿木的画说,阿木赶紧用红色颜料在围裙上点了几个小点点,当成花纹;“石头,苏晓姐姐的头发是扎起来的,你画成散的了!” 阿木又提醒石头,石头吐了吐舌头,用黑色颜料把头发画成了马尾辫。
一周后,西部共生传承站终于建成。传承站的主体是圆形的交流大厅,屋顶用松树枝和羊毛混合搭建,既保暖又透气;墙壁是用黏土和稻草混合砌的,上面画满了孩子们的画,色彩鲜艳得像彩虹;门口挂着一个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 “西部共生传承站”,木牌边缘刻着向日葵花纹,是李大叔亲手刻的。
揭牌仪式那天,各地共生站的代表都来了。巴图从北部草原赶来,手里抱着一条厚厚的羊毛毯,毯子是用今年新剪的羊毛织的,上面绣着一朵大大的向日葵,“这是草原上的妇女们一起织的,送给传承站,冬天铺在大厅里,暖和!”
林森从西部农场带来了一束向日葵花,花是早上刚摘的,花盘还带着露水,“这是农场里最早开花的一批向日葵,代表着希望,祝传承站越来越好!”
陈医生的徒弟小夏带来了一个医疗箱,里面装着艾草针剂、能量监测仪和共生医疗手册,“陈医生让我跟大家学习,同时也帮着处理日常的医疗问题,比如能量紊乱、普通的感冒发烧。”
苏晓站在木牌下,手里握着系着红绸带的绳子,看着周围的居民和代表们,眼里满是温暖:“今天,西部共生传承站正式揭牌。这不是城里废品站的结束,是它的新生 —— 就像妈妈当年在山区种下守护玉,现在,我们在这里种下共生的种子。以后,这里会像当年的废品站一样,成为普通人和觉醒者的家,成为共生理念的传承地。”
她用力拉下绳子,红绸带滑落,木牌上的 “西部共生传承站” 几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居民们纷纷鼓掌,孩子们欢呼着跑向向日葵田,摘了几朵小花,插在传承站的门口。
仪式结束后,张奶奶在门口摆起了桂花糕摊。她的摊车是用李大叔剩下的硬木板做的,上面放着一个大竹蒸笼,里面装满了桂花草药糕,香气飘得很远。“来尝尝!刚蒸好的,热乎着呢!” 张奶奶笑着招呼大家,用木勺给每个人分了一块,“这糕里加了山里的薄荷,吃着不腻,还能驱寒。”
李大叔的工具维修区也迎来了第一个客人 —— 山区的王爷爷,手里拿着一把用了三十年的砍柴刀,刀身有几个小缺口,木柄也松动了。“李师傅,你帮我看看,这刀还能修吗?” 王爷爷的声音有些沙哑,“这是我儿子生前给我买的,我一直用着,舍不得扔。”
李大叔接过刀,仔细看了看,笑着说:“能修!小问题!” 他拿出锉刀,一点点打磨刀身的缺口,又用艾草汁浸泡木柄,然后用细麻绳将木柄绑紧。半个时辰后,砍柴刀焕然一新,刀身泛着银光,木柄也变得紧实。王爷爷试着砍了一下旁边的小树枝,“咔嚓” 一声,树枝应声而断,他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谢谢李师傅!谢谢李师傅!这刀又能用了!”
陆瑶则在交流大厅里,用幻象能量给孩子们展示各地的共生站。她的幻象能量比以前更熟练了,能清晰地展示西部农场的向日葵收割场景 —— 牧民们用能量镰刀割向日葵,觉醒者用能量工具脱粒;北部草原的羊毛剪取场景 —— 普通居民抱着羊,觉醒者用温和的能量剪羊毛;中部试点的玉佩净化场景 —— 居民们用玉佩碎片净化土壤,向日葵长得格外茂盛。
孩子们围着幻象,眼睛瞪得大大的,时不时发出 “哇” 的惊叹。“陆瑶姐姐,草原上的羊真的那么大吗?” 阿木指着幻象里的羊问,陆瑶笑着点点头:“比山里的羊大两倍呢,羊毛也更厚。”“那我以后能去草原看羊吗?” 丫丫问,陆瑶摸了摸她的头:“当然能,等传承站稳定了,我们可以组织大家去各地的共生站参观。”
苏衍走到苏晓身边,两人并肩站在向日葵田边,看着远处的雪山和近处的传承站,风带着向日葵的香气吹过,格外舒服。“妈妈当年在山区种下的守护玉,现在长成了传承站,真好。” 苏衍的声音里满是感慨。
苏晓点点头,手里握着一片刚摘的向日葵花瓣,花瓣的纹理清晰可见,带着阳光的温度:“是啊,废品站的精神没有转移,是在这里生根发芽了。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废品站’,开遍草原、海岛、雪山,开遍每个需要共生的角落。”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全球序列:我开局占了第七席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