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微风轻轻地吹过,如同一只轻柔的手,缓缓抚摸着江岸。那岸边细嫩的草叶,在这温柔的夜风中轻轻摇曳,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是它们正在低声诉说着夜晚的静谧和那份难以言喻的孤独。
江面上,一艘小巧的船只安静地停泊着。它那高高耸立的桅杆,在夜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桅杆笔直地矗立着,就像一位忠实的守望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宁静的江面,见证着时光的流逝。
抬起头,仰望天际,只见繁星点点闪烁其间,宛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宝石,被精心镶嵌在那深邃幽蓝的夜幕之上。这些星星低垂在天边,似乎触手可及,与下方广袤无垠的平野相互映照,更凸显出平野的宽阔和深远。
皎洁的月光如同一泓清泉般洒落在江面上,随着江水波涛的起伏而微微荡漾、涌动着。此时的大江,宛如一条银光闪闪的巨龙,蜿蜒曲折地向东奔腾而去。它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仿佛要冲破一切阻碍,一往无前地奔向远方。
我静静地伫立在江边,仰头凝望着那广袤无垠、深邃浩渺的星空,璀璨繁星如同一颗颗镶嵌在黑色天幕中的宝石,闪烁着微弱但迷人的光芒;脚下则是汹涌澎湃、一路奔腾向前的江水,它发出阵阵轰鸣声,仿佛是大地跳动的脉搏,永不停息地向着未知的远方流淌而去。此情此景,让我心中不由自主地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感慨之情。
我不禁扪心自问:“我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所撰写的文章才得以闻名于世吗?”那些历经岁月沧桑仍被人们传颂不衰、堪称千古绝唱的优美诗篇,它们是否就是我一生所执着追求的全部意义所在呢?也许吧,随着年岁渐长,身体也日益衰弱多病,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理所当然的借口,可以让我辞去官职,退隐山林,过上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在我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无法用言语确切表达出来的不甘心和无可奈何之感萦绕心头。
我缓缓低下头,目光落在自己那略显孤独落寞的身影之上。此时此刻的我,这漂泊不定、居无定所的模样,到底像极了什么呢?思来想去,恐怕就如同那苍茫天地之间一只形单影只的沙鸥一般吧——没有依靠,只能任凭狂风肆意吹拂,随波逐流,不知何处才是最终的栖息之所。身处在这人潮涌动、熙熙攘攘的茫茫尘世之中,我一直都在苦苦追寻着某些东西,可究竟是什么呢?而我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寻觅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心灵港湾和精神家园呢?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细腻地勾勒出了诗人夜晚停泊于江畔的场景。微风轻拂,江岸的细草随之摇曳,而那高高的桅杆(危樯)则孤独地矗立在夜色中的小舟之上。这里的“独夜舟”,既描绘了船只于夜晚的孤独停泊,又深刻地象征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漂泊无依。
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则进一步铺陈了江边的夜景。星星低垂于辽阔的天际,与广袤的平野相映成趣,月亮则倒映在江面上,随着波涛的涌动而起伏。这雄浑壮阔的景象,与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他颠沛流离的凄怆心境。
颈联“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是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深刻感慨。尽管杜甫以文章着称于世,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名声仅仅源于此。他怀揣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却长期受到压抑而无法施展。因此,他虽言“官应老病休”,但实际上,他的休官并非单纯因为年老多病,而是由于被朝廷排挤。这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政治理想未能实现的愤慨与无奈。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则以沙鸥自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境遇。他感觉自己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无处归依,随风飘荡。这种生动的比喻,将诗人的孤独与漂泊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方面,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当时,杜甫已辞去节度参谋之职,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于是携家带口由成都乘舟东下。在这段旅途中,他创作了这首诗,以抒发内心的情怀。
从思想感情上看,《旅夜书怀》表达了杜甫在旅途中的孤独、漂泊与无奈。他通过描绘江边的夜景和自己的境遇,抒发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之间的矛盾。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展现了其深沉的忧思与情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每日一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