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望蓟门:雄关壮丽,壮志豪情
在大唐那广袤的疆土上,边疆的蓟门,宛如一座雄伟的屏障,屹立在风沙之中。它见证了无数的金戈铁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年轻的诗人祖咏,怀着对边塞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踏上了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当他远远眺望蓟门,那壮阔的景象瞬间震撼了他的心灵,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与豪情,一首气势磅礴的《望蓟门》就此诞生。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祖咏初到燕台,这座曾是燕昭王为招揽贤才而筑的黄金台,承载着无数的历史典故和英雄传说。如今,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的内心不禁为之一震。远处,汉军的军营中,笳鼓之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那激昂的笳鼓声,仿佛是战争的号角,振奋人心。营帐整齐排列,军旗猎猎作响,士兵们步伐矫健,士气高昂。祖咏望着这壮观的军营景象,心中既充满了敬畏,又涌起一股壮志豪情。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场景,也看到了如今大唐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这一切,让他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深深地感受到了边塞的雄浑与豪迈。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极目远眺,连绵的山脉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清冷的光芒。那寒光仿佛能穿透人的骨髓,让人感受到边塞冬日的严寒。而在这冰雪世界的尽头,曙光渐渐升起,照亮了天边。在曙光的映照下,高高的军旗随风飘扬,猎猎作响。“三边” 之地,是大唐边疆的重要防线,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将士们的热血与忠诚。那飘动的军旗,在曙光中显得格外醒目,它象征着大唐的威严与荣耀,也让祖咏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身处的这片土地的重要性。在这壮丽的景象面前,他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夜晚,沙场上的烽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夜空。那烽火与天边的明月交相辉映,仿佛连成了一片。在这战火纷飞的边疆,战争的阴影随时笼罩着大地。而蓟城,这座位于海边的雄关,背靠着连绵的云山,地势险要。云山如同忠诚的卫士,紧紧地拥抱着蓟城,为它提供了天然的屏障。祖咏站在蓟城之上,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正是因为有了这坚固的城池和英勇的将士,大唐的边疆才能得以安宁。这塞外的风光,既有战争的残酷与紧张,又有山河的壮丽与雄伟,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将士们的敬佩。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自幼便心怀壮志,虽然没有像班超那样在年少时就投笔从戎,但此刻,站在这充满豪情的边塞,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报国之志。他渴望像终军那样,主动请缨,为国家的安宁和繁荣立下赫赫战功。他想象着自己身披战甲,手持利刃,在沙场上奋勇杀敌的场景。他深知,在这边疆的土地上,每一个战士都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他愿意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这片热爱的土地。这份壮志豪情,如同燃烧的火焰,在他的心中熊熊燃烧,激励着他勇往直前。
在这辽阔的边塞,祖咏望着雄伟的蓟门,心中的豪情壮志如波涛般汹涌澎湃。他用激昂的文字,描绘出了边塞的壮丽风光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这首《望蓟门》,不仅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它展现了大唐的强盛与威严,也表达了那个时代年轻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至今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豪迈的气概和坚定的信念,激励着我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勇往直前,不懈奋斗。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每日一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