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义集,人民军指挥部(原张府书房)。
夜深人静,陆鸣独自坐在油灯下,眉头紧锁,面前摊开着一张简陋的周边地形图。他反复复盘着从黑林沟暴动到解放八义集、大王庄的每一步,心中没有多少胜利的喜悦,反而充满了对自身不足的清醒认识。
“太侥幸了...”他低声自语,“如果没有...‘他们’的提醒和帮助,光靠我自己,恐怕在黑林沟就被刘地主镇压了,更别提走到今天这一步...”
他想起了弹幕在关键时刻的提醒:关于群众工作、关于军事民主、关于情报侦察、关于政治建军...每一条都如同指路明灯,照亮了他这个“穿越者”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
“我的知识储备太少了...经验更是匮乏...这样下去,迟早会栽大跟头!”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求知欲涌上心头。
他立刻叫来了负责管理八义集物资的农会干部老王。
“老王,张老财家...还有原来那些地主家的书籍,都放在哪里了?”
老王愣了一下,挠头道:“大队长...那些书啊?都在后院的仓库里堆着呢,落满了灰...都是些老掉牙的玩意,没啥用吧?咱们现在不是忙着分田分地、扫盲认字吗?”
陆鸣摇摇头,神色严肃:“老王,你这话不对。书籍本身没有好坏,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它,怎么使用它。”
他看着老王不解的眼神,耐心解释道:“你以为我们扫盲,就是为了让乡亲们能认个名字、会算个账吗?”
“不!远远不止!”陆鸣声音提高,“我们扫盲,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掌握知识!知识是什么?知识就是力量!是武器!”
“地主老财、官僚皇帝,他们为什么能骑在咱们头上作威作福?就是因为他们垄断了知识!他们用书本上的道理(歪理)来欺骗我们,用账本上的数字来盘剥我们!我们不识字,就成了睁眼瞎,只能任人宰割!”
“我们现在扫盲,就是要打破他们对知识的垄断!让我们穷苦人也能看懂地契账本,也能明白天下大事!再也不受他们的蒙骗!”
【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
【主播觉悟高!】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可是...现在大家刚认几个字,就看深奥的书,是不是太急了?有点本末倒置?】
弹幕出现了分歧,有人赞同,也有人担心步子太大。
就在这时,研究党史的金色弹幕缓缓飘过,语气深沉:
【此言差矣。】【正因为基础薄弱,才更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我党我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始终高度重视学习。】【延安时期,条件何等艰苦?毛主席仍号召‘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强调‘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他曾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吕蒙劝学故事,激励全军干部学习文化、研究战略。】【我们的敌人,是掌握着传统文化资源和统治经验的地主阶级、官僚集团。】【我们不学习,不掌握他们的知识并加以批判改造,如何能真正战胜他们?如何能建设新社会?】【扫盲是基础,但绝不能止步于基础。必须在扫盲的同时,引导先进分子接触更深层次的知识,学以致用,批判继承。】
这番论述,高屋建瓴,彻底说服了陆鸣和持怀疑态度的弹幕。
陆鸣重重一拍桌子:“大佬说得对!学习,一刻也不能放松!”
他转向老王,斩钉截铁地说:“老王!立刻组织人手,把仓库里的书籍都整理出来!分门别类!”
“识字课本、农书、医书、算学这些实用的,优先挑出来,给扫盲班和农会骨干学习参考!”
“那些四书五经、史书典籍...也别扔!挑出里面讲治国安民、行军打仗、历史兴衰的内容,组织识字多的队员和干部,成立学习小组,由我...不,请周老拐叔、孙嫂子他们这些有见识的老人带着,一起研究!看看古人是怎么管理国家、怎么打仗的,咱们批判着学!好的吸收,坏的抛弃!”
“还有地图!方圆百里的地图,仔细收好!那是无价之宝!”
老王被陆鸣的激情感染,也意识到了这些“废纸”的价值,连忙点头:“大队长!我明白了!我这就去办!保证把这些书当成宝贝收拾好!”
很快,人民军内部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扫盲班不仅教认字,也开始结合简单的农事、算术教学;干部学习小组则在油灯下,磕磕绊绊地读着《孙子兵法》的选段,讨论着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成败得失...
陆鸣更是以身作则,每天处理完军务,就扎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思考、做笔记。遇到不懂的,就虚心向周老拐、孙寡妇请教,或者...等待着脑海中那神秘“弹幕”的指点。
他知道,前路漫漫,敌人强大而狡猾。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带领这支人民的队伍,走得更远,真正打破那压迫了千年的黑暗之网。
革命的征程,也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学习之路。而知识的火光,必将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
八义集村口,新开辟的“人民军扫盲班”露天课堂。
几十个村民,男女老少都有,围坐在一起,手里拿着用木炭写在石板或树皮上的简单字词,跟着老师磕磕绊绊地念着。
但气氛有些沉闷。不少村民脸上带着困惑和不耐烦。
“老师...认这几个字,能当饭吃吗?”一个中年汉子忍不住嘟囔,“俺们白天干活累得要死,晚上还得来这...学这有啥用啊?能多打粮食?”
“是啊...会写自己名字,会算个数,不就够了吗?”一个妇人附和道。
扫盲班的老师,是人民军里一个读过几年私塾、口才不错的年轻队员,名叫李秀才。他听到抱怨,没有生气,反而眼睛一亮,觉得机会来了。
他放下手中的“课本”,清了清嗓子,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乡亲们!问得好!学认字,当然不只是为了认名字、算小账!”
他拿起一本从地主家抄出来的、封面破旧的线装书,高高举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
“书呗...”有人懒洋洋地回答。
“对!是书!”李秀才声音提高,“但这可不是一般的书!这是...‘发财书’!”
“发财书?”村民们一下子被这个新奇的说法吸引了,纷纷抬起头。
“对!”李秀才翻开书页,指着上面的图文,“这本是《农书》!里面写的,可是老祖宗几千年种地的宝贝学问!”
他指着一段文字和旁边的图画:“你们看!这里写着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施肥,怎么选种子,怎么修水渠防旱防涝!还有...怎么对付虫害、鸟害!”
他环视众人,语气充满诱惑:“想想看!要是咱们把这些学问都学会了,地里的庄稼是不是能长得更好?收成是不是能更多?这不就是发财吗?!”
村民们眼睛开始发亮,交头接耳起来:“真的假的?”“种地还有这么多讲究?”
“还有这个!”李秀才又拿起另一本更薄的书,“这是《本草备要》!医书!”
“人吃五谷杂粮,谁能没个头疼脑热?”他指着书上的草药图,“这里面记着,山上哪些草能治发烧,哪些叶子能止泻,哪些树根能治跌打损伤!都画着呢!”
“学会了这个,”他压低声音,带着几分“揭秘”的意味,“咱自己就能认得草药,自己就能治小病!再也不用花冤枉钱去城里请那贵的要死的郎中了!省下的钱,不就是赚了吗?”
这话彻底说到了村民们的心坎里!看病难、看病贵,是他们最切身的痛!
“对啊!上次我娃发烧,去城里抓药,花了半斗米!”
“要是自己能认药...那敢情好!”
课堂气氛瞬间热烈起来!
李秀才趁热打铁,又拿起一本画着各种工具图样的书:“再看看这个!《鲁班经》!工具书!”
“咱们种地,离不开锄头犁耙吧?可你们看看官府卖的农具,又贵又不好用!动不动就坏!”他愤愤不平地说,“但这书里,教你怎么选铁,怎么打铁,怎么做出又结实又耐用的好农具!”
他眼中闪着光:“咱们要是学会了,自己就能打农具!不光自己用,还能多做点,卖给别的村子!这...这不就是一条活路吗?不比守着几亩薄田强?”
“自己打农具?还能卖钱?”
“天爷!这可是手艺啊!”
村民们彻底沸腾了!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这些原本被地主老爷束之高阁、视为身份象征的“破书”,竟然蕴含着如此巨大的、能直接改变他们生活的力量!
“老师!快教我们认吧!”
“这书上的字咋念啊?这图是啥意思?”
“我要学医书!给我看看!”
扫盲班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了。村民们不再觉得学习是负担,而是争先恐后地围上来,指着书上的字和图,迫切地询问着。
李秀才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巧妙地抓住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生存和致富,将抽象的知识学习与最实际的利益挂钩,成功激发了群众的学习动力。
【牛逼!这老师是人才啊!】
【因材施教!抓住了痛点!】
【要我我也愿意学啊!这可是实打实的好处!】
【主播手下真是藏龙卧虎!】
弹幕对李秀才的教学方法赞不绝口。
陆鸣在远处观察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身边的周老拐说:“周叔,看到了吗?这才是真正的扫盲!不是强迫他们认几个字,而是让他们明白,知识就是力量,就是改变命运的工具!”
周老拐感慨地点点头:“是啊...以前总觉得读书是老爷们的事,现在才明白...书里的道理,咱们穷苦人学会了,一样能翻身!”
金色弹幕也给出了高度评价:
【优秀的群众工作方法。】【将理论学习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紧密结合,是发动群众、提高群众觉悟的有效途径。】【知识本身不具有阶级性,关键在于为谁所用、如何所用。】【批准推广此教学方法。】
陆鸣下定决心,要将李秀才的经验在全部扫盲班和根据地推广。他要让根据地的每一个百姓都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知识不是地主老爷的专利,而是穷苦人翻身解放的强大武器!
革命的扫盲运动,因此被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八义集和大王庄的夜晚,不再只有黑暗和寂静,更多了许多灯火通明、书声琅琅的扫盲课堂,以及村民们充满希望的笑脸。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越封建社会弹幕教我怎么革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