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后,武英殿内,一场关乎大明钱袋子命运的御前会议,气氛比朱元璋北伐时的军议还要紧张。户部尚书曾泰、工部尚书秦逵,顶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捧着厚厚一沓文书,战战兢兢地站在御案前。太子朱标站在一侧,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忐忑。而张晋,依旧歪在旁边的太师椅上,啃着一个水灵灵的脆梨,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与殿内的凝重格格不入。
“陛下,臣等与太子殿下,连日研讨张先生所献《纲要》,并征询部分精通钱谷之吏员,初步拟定了《大明皇家银行创设章程》及《新钞发行条陈》,请陛下御览。”曾泰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这半个月他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
朱元璋接过太监递上的文书,沉甸甸的。他没有立刻翻开,而是先看向张晋:“小张,你先说说,这章程的大概意思,让咱心里有个底。” 他被张晋上次“擦屁股纸”的比喻刺激得不轻,现在对钱法问题格外谨慎。
张晋把梨核精准地扔进远处的痰盂里,抹了抹嘴:“简单说,就三件事。第一,成立一个叫‘大明皇家银行’的新衙门,独立于户部,直接对你老朱负责。这衙门不干别的,就管一件事:印新钱,管旧钱,放贷款,搞汇兑。”
“第二,发行新钞,名字我都帮你想好了,就叫‘洪武通宝银元券’。这新钞,不再是凭空印的,而是有抵押的。比如,你从库房里划出一千万两银子,锁进银行的金库里,作为‘准备金’,然后银行就根据这笔准备金,发行面值一千万两的新钞。老百姓拿着这新钞,随时可以到银行任何一个分号,一比一兑换成实实在在的银子!这叫‘见票即兑’,是建立信用的核心!”
“第三,逐步回收旧宝钞。设立一个期限,比如一年,让老百姓拿着旧宝钞来银行,按一个远高于市价但低于面值的比例(比如一贯旧钞换三百文新钞或者等值铜钱)兑换新钞。过期作废。这样,既给了持有旧钞的人一条活路,不至于激起民变,又能快速清理掉那些‘擦屁股纸’,让新钞顺利流通。”
朱元璋听得眉头紧锁:“拿出一千万两银子锁库里,就为了印一千万两的纸?这……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银子不动,咱怎么花?”
“老朱啊老朱,你咋又钻钱眼儿里了?”张晋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那锁库里的银子是‘压舱石’,是定海神针!它不动,但它保证了你印出去的那一千万两‘纸’能当一千万两银子花!甚至,因为它轻便好携带,比银子流通得更快!这一千万两新钞在市面上转一圈,可能就能完成两千万两、三千万两的交易额!产生的税收和商业活力,远远超过你把这一千万两银子直接花掉的效果!这叫信用创造和货币乘数效应!懂不懂?”
朱元璋似懂非懂,但“税收”和“商业活力”他听进去了。他转向曾泰:“章程里,也是这个意思?”
曾泰连忙躬身:“回陛下,张先生所言,正是章程核心。此外,章程还细化了银行组织架构:总行设于京城,于各省府要地逐步设立分行、支行;新钞采用多重防伪技术,由工部精工监专门匠户秘密制作;旧钞回收细则、金银铜钱与新钞的兑换牌价管理、乃至未来如何通过贷款扶持农工商各业等,皆有初步规划。”
朱元璋仔细翻看章程,里面条陈清晰,考虑周详,显然是用心了。他心中渐渐有底,但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这新钞……百姓会认吗?万一他们还是只认银子,咱这银行岂不是成了笑话?”
张晋嘿嘿一笑:“所以得演一出戏,一场让全大明百姓都看得见的‘诚信大戏’!”
几日后,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传遍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并以官方邸报的形式,迅速发往全国各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便民利商,充裕国库,特设‘大明皇家银行’,发行新式‘洪武通宝银元券’。此新钞,以皇家信誉及库藏金银为根本,见票即兑,十足准备!即日起,于南京城设总号试运行。另,为体恤民艰,特许民间持旧有大明宝钞,于一年期内,至银行各号按官定比例兑换新钞或铜钱。钦此!”
诏书一下,举世哗然!
茶楼酒肆里,人们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朝廷要发新宝钞了!”
“又是宝钞?可拉倒吧!俺可不敢要了,家里的旧宝钞都快成引火纸了!”
“这回不一样!告示上说了,见票即兑!一比一换银子!”
“吹牛吧?朝廷哪有那么多银子?肯定是骗人的!”
“就是!肯定是想用新纸换旧纸,骗咱们最后一把!”
怀疑和观望的情绪,占据了主流。毕竟,被旧宝钞坑怕了。
然而,朝廷接下来的操作,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首先,在南京最繁华的秦淮河畔,原宝钞提举司衙门被彻底改造,挂上了金光闪闪的“大明皇家银行总号”的牌匾。衙门前的广场被清理出来,搭建了一个高大的木台。更令人咋舌的是,木台后面,临时用粗大圆木和铁栅栏围起了一个巨大的、临时性的“金库”,透过栅栏缝隙,可以隐约看到里面堆满了打开的箱子,箱子里是白花花、亮闪闪的银元宝! 在阳光下,简直能晃瞎人的眼!
有胆大的凑近了看,倒吸凉气:“娘嘞!是真的银子!堆得跟小山似的!这得有多少啊?”
银行总号开业当天,人山人海。朱元璋没有亲临,但太子朱标、户部尚书曾泰等重臣悉数到场,以示重视。张晋则混在人群里,嗑着瓜子看热闹。
仪式很简单,曾泰宣读了圣旨。然后,重头戏来了。
银行第一位“大客户”,竟然是皇帝陛下本人!
只见几名太监,抬着几个沉甸甸的箱子走上木台,当众打开——全是官银!银行的工作人员(由户部清吏司精干吏员和挑选的识文断字者担任)当众清点,共计十万两白银。然后,银行总管事(由曾泰兼任)亲自开具了一张面额十万两的巨幅“洪武通宝银元券”,盖上银行总号和大内司礼监的双重朱红大印,当众交给了太监代表。
紧接着,戏剧性的一幕上演:那太监拿着这张轻飘飘的巨额订单,走到兑换窗口,高声喊道:“奉陛下旨意,将此十万两银元券,全部兑回现银!”
银行吏员面无难色,立刻从身后的“金库”里,点出十万两现银,当众装箱,由太监和侍卫们抬走。
整个过程,公开、透明、迅速!
全场鸦雀无声,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惊呼和议论!
“天啊!真的兑了!十万两!眼睛都不眨一下!”
“皇上用自己的钱试了!这新钞……真的能换银子!”
“看来朝廷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皇帝的“亲自试水”,如同给新钞注入了一剂最强的信用背书!
接下来几天,银行门前排起了长队。开始还是些将信将疑的小商户,拿着几两、几十两银子来换新钞,图个方便。每次兑换,银行都迅速办理,银货两讫。有人换完新钞,转头就去隔壁窗口要求兑回银子,银行也照样办理,毫不拖延。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新钞的信用迅速建立起来!商人们发现,这轻便的纸钞,比沉重的银子方便太多了!大宗交易,再也不用雇镖局押运银子了!于是,兑换新钞的人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旧宝钞回收点也排起了队。虽然兑换比例让很多持有大量旧钞的人肉疼(一贯旧钞换三百文新钞或铜钱),但总比烂在手里强!很多人一边兑换一边骂旧宝钞害人,但拿着换到的新钞或铜钱,心里总算踏实了。
一个月后,大明皇家银行总号的业务已经走上正轨。新钞“洪武通宝银元券”不仅在南京城内完全流通开来,甚至开始通过商队向周边州县辐射。朝廷顺势宣布,缴纳赋税,优先收取新钞,旧宝钞限期折价收取。这一政策,彻底奠定了新钞的法定货币地位。
这一日,朱元璋微服私访,带着朱标和张晋,来到银行总号对面的茶楼二楼雅间,隔着窗户观察。看着银行门前井然有序的队伍,听着市井百姓对新钞的称赞(“这新钞真是方便!”“朝廷这回办了件大好事!”),朱元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小张啊,看来你这法子,还真行!”朱元璋感慨道,“这一个月,旧宝钞回收了七七八八,市面物价也平稳了不少。户部说,商税收入比上月增加了两成!看来,这钱活起来,确实比堆在库房里强!”
张晋得意地翘起二郎腿:“这才哪到哪?等各省分行开起来,这新钞流通全国,那才叫真正的活水。到时候,朝廷想兴修水利、整饬军备,就不用天天算计库房里还有多少银子了,可以通过银行发行国债……呃,就是向民间借钱,用未来的税收做抵押,利息还能给百姓赚点小钱,皆大欢喜!”
朱元璋眼睛一亮:“还能向百姓借钱?这倒是个新思路!” 他现在对张晋这些“离经叛道”的主意,接受度越来越高。
朱标也兴奋地说:“父皇,儿臣以为,银行之利,不仅在于钱法。将来还可仿效张先生所言,设立‘助学贷’资助寒门学子,‘农贷’在青黄不接时贷给农户,‘工贷’扶持匠作革新……若运用得当,实乃强国富民之利器!”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看着窗外那片崭新的“大明皇家银行”牌匾,心中豪情万丈。他想起一个月前,那被贬为“擦屁股纸”的旧宝钞,再看看如今这硬挺的新钞,深深体会到“信用”二字的千钧之力。
“传旨!”朱元璋沉声道,“加快各省府银行分号设立速度!务必使新钞尽快惠及天下!至于那些还在暗中囤积居奇、试图扰乱新钞市场的旧钱庄和蠹虫……”他眼中寒光一闪,“让毛骧去查!查到一个,严惩一个!绝不姑息!”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诸天任逍遥,我是红尘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