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可泄露给第三个人!”
“否则,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朱允熥心中了然,郑重地点头,“爹,您放心。”
“待会儿就是早朝……”
“这一次,那些官员若察觉情况不对,恐怕也不会轻易就范。”
“你爷爷的手段一向强硬。”
“谁不听他的话,惹怒了他,就会掉脑袋!”
“待会儿,你爹我又得夹在中间,充当和事佬了!”
“唉!”
朱彪长叹一声,语气里满是无奈。
……
晨光初现。
宫门缓缓开启。
六部尚书率领文武百官,陆续走向奉天殿。
官员们三三两两,神情肃穆。
自从昨日下午的议事结束后,
谁都明白,
皇上突然询问朝廷财政的漏洞,绝非随口一提。
接下来,
还不知会有什么变故。
不过,
经过昨日的私下相聚,
不少官员心中已有了底气。
无论怎样,
只要他们团结一致,
便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这力量不仅存在于朝堂,
更远在千里之外的富庶之地!
天高皇帝远,
自古以来,多少人想动世家大族的核心利益,
最终都无果而终。
而如今,
面对的已不是过去那些圈地自守的世家,
而是利益盘根错节的士绅集团!
即便是皇帝,又能如何?
想到这里,
他们的步伐更加坚定。
与此同时,
另一侧,
蓝玉等淮西勋贵望向文官的队伍。
蓝玉忽然皱起眉头:
“这帮人今天怎么不对劲?”
“以前见了我,好歹还点头招呼,喊一声‘凉国公好’。”
“现在连理都不理了?”
身旁的常茂也冷着脸,“翅膀硬了呗!”
“算了,懒得和这些人计较。”蓝玉大步向前,“每天上朝真是难受,听他们叽叽歪歪,头都疼,还不如去打仗!”
一行人边说边走,并未察觉周围气氛有异。
然而……
等众人进入大殿,
却再次愣住。
因为,
和昨日下午一样,
皇上、太子朱彪、朱允熥,
以及昨日哭着跑开的朱允炆,
都已端坐于大殿之上,静候群臣!
见此情形,
百官心中皆是一惊。
果然!
待所有人入殿站定,
皇上的声音随即响起——
竟连平日上朝那句“有事启奏”都省了,
直接开门见山:
“各位爱卿,昨日让你们思考的财政应对之策,”
“可有答案了?”
……
朝堂之上,
皇上虽面带笑意,
但谁都听得出来,
那笑意中隐含的冷冽。
百官之中,
黄子澄悄悄环顾四周。
今天,他一进门就察觉到了异常。
这个早朝!
分明是个泥潭!
之前他几次冒失进言,提出令人生厌的主张。
然而。
皇上并未责怪。
为何?
并非皇上仁慈。
而是他的言论并未触怒龙颜。
可从昨日下午起,
一向得宠的二皇孙朱允炆竟被斥责离朝。
他顿时醒悟。
今日这潭浑水,他绝不能涉足。
做人总要懂得审时度势。
黄子澄自觉眼力过人。
突然。
\"启禀陛下!\"
黄子澄心头一震。
循声望去。
只见昨日率先应答的工部侍郎林志恒,
已然昂首出列。
身姿挺拔,正气凛然。
\"臣有本奏!\"
皇上含笑问道:\"林侍郎昨日曾进言,说宋朝钱币不以银两计,而是贯钱......可对?\"
\"此言甚善。\"
\"既然昨日三皇孙已将问题阐明,你可有高见?\"
虽心中早有定论,
但身为帝王,
岂能伊始便向群臣坦露心迹?
御极二十五载,
他深谙与朝臣周旋之道。
林志恒神色肃穆,
并未因皇上和蔼语气而动摇分毫。
\"陛下容禀,昨日是臣疏忽,闹了笑话。\"
\"故而返家后彻夜深思!\"
\"终有所得。\"
\"哦?\"皇上兴致愈浓,\"但说无妨。\"
林志恒迈前一步,\"臣反复思量,仍以为三皇孙昨日所言,犹如稚子嬉语,终究欠妥!\"
\"依三皇孙之见,朝廷财政似乎处处漏洞!\"
\"实则陛下,此乃时势使然,大明唯有如此方能安定天下!\"
皇上目光渐冷。
唇角却仍噙着笑意。
'哦,倒成了不得已而为之。'
\"且详述汝见!\"
虽察觉圣意不悦,
但林志恒环视四周,见同僚皆以目鼓励,
遂横下心来。
此番言论,
不仅要面陈圣听,
更要昭示百官!
\"陛下!\"
\"昨日三殿下首问税粮转运之弊,谓其易生贪腐!\"
\"然陛下。\"
\"自古税粮皆循此制。\"
\"岂有他法可循?\"
\"先秦两汉,隋唐宋元!\"
\"史册所载,贪腐不绝,前朝何曾觅得良策?\"
\"岂能因偶发贪渎。\"
\"便废百年成法?\"
此问一出,众臣纷纷颔首。
他又道:\"以臣观之,往日贪腐案件,皆因监管疏漏,加之奸佞胆大妄为,方有郭恒案中两千七百万石粮米被侵之事!\"
\"自陛下严惩以来,此类案件已大为减少。\"
“依微臣之见,贸然推行变革,恐将引发诸多不可预知的祸患,实属得不偿失!”
“税粮制度历经千载,已臻完善。”
“不仅契合我大明国情,且仰赖皇爷威仪尚存。”
“各州府官员定当恪尽职守,严加监管。”
林志恒言毕,自觉应对机敏,胸中涌起一股自豪。
然而,
龙椅之上,
皇帝目光冷峻,
嘴角仍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环视群臣,
问道:“还有何见解?”
“尤其是后两项政策……”
“诸位但说无妨。”
此时,
另一位官员出列奏道:
“陛下,税粮之制尚且如此棘手,其余两项更是难上加难。”
“臣等彻夜苦思,仍未能寻得解决之策。”
“唯有维持旧制,方为上策。”
“正如林侍郎所言,此等制度自古延续,历经先贤不断完善。”
“如今已成定规,实无更改必要。”
“若仓促变革,先不论潜在隐患,”
“单是各州府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便难以估量。”
“更何况目前连改革方向都尚未明确。”
“譬如:当如何着手改革?”
“改革之后又该如何完善?”
“若遭地方官员强烈反对,又当如何应对?”
“种种难题,纷繁复杂!”
“臣等实在无从下手!”
这位官员言辞恳切,
忽上前一步,
正色道:“陛下……”
“依臣等愚见……”
“此事关系国运,非同小可!”
“理应慎之又慎。”
“无论如何都需从长计议。”
“恳请暂缓施行,容后再议!”
话音刚落,
百官中众多臣子纷纷出列,
齐声附和:
“启奏陛下,户部王侍郎所言极是!”
“与林大人见解不谋而合。”
“此等重大决策,岂能贸然定夺?”
“恳请陛下三思!”
“臣等一片赤诚,皆为报效朝廷!”
“陛下所虑之事,臣等定当详加商议,再作决断。”
“然此事尚需时日斟酌!”
此刻,
朝堂之上群臣各抒己见,
将“拖延”之策运用得淋漓尽致。
往昔君臣博弈中,
虽皇权至高无上,
但百官总能以柔克刚,化解帝王威势。
此番故技重施,
众臣心知肚明:
面对如此多反对之声,
纵然贵为天子,
若无人建言献策,
孤家寡人又能有何作为?
难道你以为,仅仅过了一晚,就能找到最佳方案?
群臣心中满是怀疑与轻蔑!
他们环顾四周,只见满朝文武,几乎无人站出支持皇帝。
如今,竟是太祖一人独对众臣。
这般压力,浩如沧海,前所未见。
即便你是开创大明的洪武帝,
可正如昨夜那位大人——此刻与詹徽、杨宪等尚书并肩而立之人所说:
“皇上终究老了。”
“老了,不就时日无多?”
“只要拖延到新帝登基,一切自会解决!”
昔日的朱重八能扫平北元、击溃陈友谅与张士诚,
那是因为有明确的敌人,
有淮西二十四将,有李善长、刘伯温出谋划策。
而如今,你还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
一念及此,百官紧绷的心弦渐渐松弛。
看来此事,终将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然而就在下一刻,
令所有官员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哈哈哈……”
龙椅上的太祖忽然起身,
笑声如洪钟,震得大殿回响不绝!
“咱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你们觉得时间仓促,无从下手?”
“你们想细细琢磨,再拖一拖?”
突然,
他笑容一敛,神情冷峻如冰。
“好!”
“你们拿不出办法?”
“你们觉得时间太紧?”
“你们毫无头绪?”
“咱有!”
“咱全都有!”
太祖大手一挥,声震金殿,
方才还暗自庆幸的群臣,顿时目瞪口呆!
“咱说,你们照着做!”
太祖突如其来的一句话,
令原本窃喜的众臣瞬间愕然。
为首的林志恒声音干涩:
“皇爷,您……您说什么?”
其余官员也纷纷屏息,难以置信地望向龙椅上的皇帝。
皇上可知自己在说什么?
这才过了一夜啊!
昨日三皇孙所提诸事,
他们连想都未曾细想,
即便真要拟出草案,也非一月之功不可。
原以为皇上今日垂询,
不过是因昨日百官怠慢而稍作催促,
可此刻——
太祖竟说出这样的话?
怎能不叫他们心惊胆战?
同一时刻。
詹徽与身旁的杨宪,不动声色地对视了一眼。
平心而论,詹徽今年才刚满四十。在陛下彻底废除宰相制度的朝堂中,能够官至尚书,已是陛下有意提拔。而杨宪早年便是陛下的文书,深得信赖。因此,相较于他人,他们二人更清楚陛下的行事风格。
若没有十足的把握,今日陛下又怎会摆出倾听群臣议论的姿态?在过去的无数次经历中,陛下的这种手段,早已让许多人吃了大亏。
然而,人最常犯的错,便是重蹈覆辙。正如眼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