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之际能力挽狂澜、匡扶社稷,方为大明所需之臣!”
“我大明绝不能重蹈这般覆辙……”
“否则朕九泉之下,亦难安息!”
此言分明是说与朱棣、朱允炆听的。
此时朱允熥忽觉诧异:
“爷爷,那位大臣似曾相识,仿佛在何处见过。”
众臣闻言皆露疑惑,朱棣也觉不解。
朱樉笑道:“傻孩子胡说什么?那是几十年后的人。”
“就算见过,如今也不过是个孩童!”
话音未落——
朱樉突然倒吸凉气,
目光死死定格在某处。
“这……这……”
“他当真还是个孩子啊!”
说着急忙转向老爷子:
“爹您看,可还眼熟?”
老爷子凝神细看,
陡然双目圆睁:“难道真是他!”
画面中的于谦虽已成年,
眉目间仍存儿时轮廓。
老爷子确实曾见过此人!
“是那个学生?”
朱彪也猛然醒悟……
余下群臣却面面相觑,
满面惊疑,难以置信。
老爷子一句突如其来的“你娘”,惊得众人心头一跳。
然而,对群臣的错愕,他并未多作解释,只是继续凝神看去……
此时,瓦剌也先大军围困北平京城。
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在危亡之际将国家命运扛上肩头!
同时,当朝太后在多位内阁大臣及于谦的支持下,
不仅严词拒绝也先,
更果断扶立新帝登基——
国号景泰,
大明第七位皇帝,
朱祁钰!
值此危急之秋,大明上下同心协力,
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
京城防务全权交由他指挥。
临时朝廷终于成立。
朝会之上,众臣力主先诛宦官王振全族,以安军心。
不料王振党羽、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竟敢阻挠呵斥百官。
户科给事中王竑愤然而起,以头猛撞马顺——
自此,大明文臣的血性被彻底激发,
竟于大殿之上格杀马顺!
这些文臣,多为当年老爷子大兴学校所培养的栋梁,
心系家国,以匡扶社稷为己任,
朝堂尚未腐朽!
即便面对曾与王振狼狈为奸的锦衣卫指挥使,
也毫不手软。
马顺未敢还击,当场毙命。
随后,王振余党被一一诛杀,或拖至午门问斩。
此等雷霆手段,再无人敢提南迁之议。
于谦由此全面展开京师防御部署。
众人深知:
一旦京城失守,
自洪武以来威震四方的大明将彻底倾覆。
于是官民同心,拆屋取木,投石发炮,
誓死抗击不擅攻城的瓦剌军。
炮火轰鸣中,
一场惨烈而壮烈的京师保卫战拉开序幕……
久攻不下的也先,见各地明军渐成合围之势,
只得含恨退兵。
于谦趁势下令发炮追击,
瓦剌损兵万余,尸横遍野。
京师保卫战——
大明赢了!
“若非于谦力排众议,坚决摒弃南迁之策,”
“大明只怕要如南宋一般,偏安一隅,江山半失了!”
“实在危急存亡之秋啊……”
老爷子不由慨叹万千。
“一介臣子,竟拯救了大明!”
想到大明国祚二百七十六载,
更是心绪翻涌:
“若无于谦,此后两百余年,何从谈起?”
“一人延续大明国祚两百年!”
“如此臣子,方为真忠臣,实乃国家之幸!”
闻听老皇帝这般感慨,
殿内群臣亦是纷纷称颂。
朱彪同样感叹:“想来这于谦,日后必成我大明栋梁,撑起半壁江山的英杰!”
“此等人物,正当辅佐明君,重振大明气象!”
然而——
老皇帝骤然神色一凛!
“不对!”
朱彪愕然:“何处不对?”
老皇帝目光渐沉,他忽然意识到,永乐盛世不过昙花一现。
自那以后,大明便如残烛摇曳,
再不复洪武、永乐时的雄风!
也就是说……
京师保卫战后,大明并未真正恢复元气!
“还是那昏君!”
“误我大明江山!”
老皇帝怒斥,毫不留情。
而待他继续目睹后续种种,
竟是双目泛红,悲愤难抑!
众臣与藩王更是瞠目结舌,几欲怒喝。
但见——
画面之中,
瓦剌也先兵败退去,
大明遂对瓦剌实施封锁,
断绝互市,重兵镇守。
游牧起家的瓦剌顿陷困境,
战不能胜,商路又绝!
无奈之下,
也先竟释放了俘虏的大明皇帝——
朱祁镇,
以此为条件,要求重开边贸,
瓦剌仍称臣纳贡。
大明朝廷勉强应允。
谁知此番妥协,
竟让归来的朱祁镇,
眼见皇弟朱祁钰端坐本属自己的龙椅,
心生不甘。
景泰年间,
大明国力渐有起色。
奈何朱祁钰体弱无子,
终使奸佞寻得可乘之机。
以曾主张南迁的徐有贞为首,迎朱祁镇还朝,
发动——夺门之变!
时隔六年,
朱祁镇重登帝位,
改元天顺。
此番他虽未再葬送数十万大军,
却——
寒透了天下臣民之心!
那位匡扶社稷、挽救危局的兵部尚书于谦,
竟被他视为景泰旧臣,
下令处死!
“欲复帝位,必杀于谦!”
刑场之上,
于谦忆及年少所作《石灰吟》,
轻声长叹: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昔日国难当头,
他独力撑起将倾的山河,
再造大明!
却未料所侍非人,
临刑之际——
唯有仰天长笑,朗声高诵: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
于谦就义之日,
万民伏地悲哭,
齐呼:天日昭昭,此冤何极!
“接下来!”
“须得加快进程了!”
与此同时,朱雄英清楚感受到,老爷子等人心中那股被压抑的愤怒已沉入心底。
他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历史便是如此。
接下来的两百年,只会让老爷子他们越看越气愤、越看越难以平静。
土木堡之变的关键,
在于它令大明前五代君主的全部努力,化为泡影!
开创大明的洪武皇帝朱元璋,
在位仅四年、一心削藩的建文帝朱允炆,
缔造盛世的永乐皇帝朱棣,
开创“仁宣之治”的洪熙皇帝及其长子宣德皇帝朱瞻基——
在这五位皇帝统治期间,
大明国力持续强盛,即便偶有回落,也很快重回巅峰。
然而土木堡之变后,
自洪武帝起一直对外征战、采取攻势的大明,
彻底走向无法挽回的衰落,
也成为面对草原部族由攻转守的转折。
一个帝国一旦失去进取之心,
便将陷入无止境的内耗。
宦官专权、党争、互相倾轧……成为压垮大明的一根根稻草。
到了天启与崇祯两朝,
只能让人从心底感到无力,
以及王朝将终的沉痛。
那么,朱雄英为何要让老爷子他们看到这一切?
仍是为了最初的问题——
大明,究竟因何而亡?
其中重要原因,与老爷子定下的若干“国策”密切相关,
以致后代君主试图改革时,
总被文官以《皇明祖训》及“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阻拦。
正因如此,
大明后期的皇权,已成为百官操纵与摆布的傀儡。
……
此刻,在老爷子等人的梦境中,
眼见此前备受赞誉、匡扶社稷、堪称对帝国有再造之功的于谦,竟这样被处死,
不仅老爷子惊愕失神、手臂因难以置信而微微发抖,
连朱彪、朱棣等人也张口结舌。
朱棣更是满脸涨红——
他似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后代中会出现这样的荒唐子孙!
“夺门之变……好一个夺门之变!”
“朱棣,你瞧瞧,这就是从你根子上传下来的毛病!”
“你的后代将效仿你,陷进无止境的争夺厮杀。”
“如此人杰,如此大臣,
即便是咱,也绝不敢轻易诛杀……
京师守卫战之后,他已不仅是一个兵部尚书,
他是京城百姓与那场胜战的骨气,
是臣民忠心的象征啊!
哪有自家皇帝,亲手斩断臣民忠心的道理?
往后的大明,
还会有愿为朝廷鞠躬尽瘁的臣子吗?
只怕满朝尽是攀附权贵、结党营私的奸佞!
大明朝堂,忠臣还有立足之地吗?”
老爷子终于怒不可遏,咆哮而出。
一时间,百官噤若寒蝉。
然而当他们偶尔抬头,望向画面中的帝王时,
仍不免觉得:大明的皇帝,竟真能荒唐至此?
这与南宋赵构以十二道金牌害死岳飞有何分别?
岂不让功臣心寒?
杀于谦。
或许是为了稳固皇位。
但他可曾想到,如此作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大明是否承受得起?
朝臣与宗室,又如何承担?
往后……
还会有“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忠臣吗?
此时,朱允炆脸色一变,心里却暗自庆幸。
“看来,我还不算最糟的!”
见老爷子情绪不对,始终对于谦之死念念不忘,
朱彪赶紧上前劝道:
“父皇,这终究只是一场梦。
后面还有内容,不过……似乎快结束了。”
众人忙朝画面看去。
果然,那个被老爷子视为昏庸的皇帝,
终于死了。可死后竟得“明英宗”庙号?
“英”——究竟是褒扬,还是讽刺?
群臣纷纷冷笑。
老爷子冷哼一声,继续往下看。
而此后,老爷子的脸色再没好过。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