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 延安 隔离窑洞】
晨光再次洒满院落,却驱不散那无形的藩篱。江凛的伤势在特效药物和自身强悍体魄作用下已基本痊愈,但他与苏晴的活动范围依旧被严格限制在这方寸之地。左小指疤痕的刺痛感已变得极其微弱,仿佛暴风雨后的余悸,提醒着他危机只是潜藏,并未远离。
苏晴坐在门槛上,手中拿着一根树枝,在松软的泥地上看似无意识地勾画着复杂的几何图形与能量流线图。这是她与江凛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一种隐蔽梳理和推演。
“沈清漪那边暂时没有新的消息传来,”苏晴低语,声音细若蚊蚋,“信息已经送达,种子已经播下,能否生根发芽,需要时间和契机。”
江凛站在院中,目光似乎穿透了土墙,望向桥儿沟和柳林铺的方向。“‘潘多拉’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能量回冲平息,他们的手脚会重新放开。杨帆的暴露只会让他们更加谨慎,手段也会更刁钻。”
他蹲下身,用手指抹去苏晴画出的一部分线条,重新勾勒出几个看似孤立的点,然后用极其细微的痕迹将它们连接起来。“他们擅长利用人性的缝隙。钱先生的求知欲,周工的技术瓶颈,都是潜在的突破口。我们不能只被动等待信息回流,需要预判他们的可能行动,并通过我们的‘渠道’,提前布下思想的‘疫苗’。”
这需要极其精准的洞察力和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一场在思想层面上的无声狙击战,在隔离区内悄然布局。
【 龙城基地 · 深空监测中心】
稳定通讯的重新建立,让林深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他仔细阅读着江凛和苏晴传回的更详细的情况说明,以及他们对“潘多拉”下一步行动方向的预判。
“对方核心技术人员仍在活动,且行动模式转向更隐蔽的心理和技术渗透。”林深总结道,“江凛的判断与我们基于能量特征的分析一致。‘教授’风格偏向精密设局,凯斯勒则更倾向利用混乱。他们下一步,极有可能针对钱、周二人的专业领域设计陷阱。”
技术团队正在根据已有的能量特征数据,尝试构建更精细的“潘多拉”核心成员行为模型。
“检测到极其微弱的、非自然的能量信号在延安外围出现,模式……类似于高频加密通讯的试探性握手信号。”一名负责广域监测的分析师突然报告,“信号源模糊,似乎采用了多重跳频和伪装,无法精确定位,但可以确认不属于我方,也不属于该时代背景。”
林深眼神一凛:“他们在尝试恢复外部通讯,或者……在接应新的力量或指令。盯紧这个信号,分析其出现规律和潜在指向。同时,将这一发现同步给江凛,提醒他们,敌人可能有新的棋子入场。”
【1945年 延安 “潘多拉”新指挥所】
幽蓝的全息投影上,显示着钱思明和周维钧更加详细的行为分析报告,甚至包括他们近期的阅读书目、与他人讨论的技术难点片段。
“钱思明在理论物理,尤其是量子领域的基础性困境上停滞已久。他渴望突破,渴望接触到更前沿的思想。”“教授”的声音不带任何感情,如同在陈述实验数据,“我们可以通过海外‘友人’的渠道,将一些经过精心篡改和引导的‘学术前沿动态’传递给他。这些资料在核心逻辑上埋下谬误的种子,会将他引向一个看似辉煌,实则走入死胡同的研究方向,并消耗他大量的精力。当他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其精神波动产生的‘混乱度’,同样可以作为优质的‘锚点’燃料。”
凯斯勒点了点头,目光转向周维钧的资料:“这个技术官僚呢?”
“他面临迫击炮管膛线加工精度和材料疲劳强度的瓶颈。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偶然’被发现或‘意外’从敌方缴获的‘改良工艺’。”教授切换画面,展示出一套看似完整、逻辑自洽的技术方案,“这套方案能短期内显着提升性能,但其核心依赖于一种特殊的热处理添加剂……而这种添加剂的长期效应,会导致金属脆化,并在关键时刻……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技术的‘背叛’,带来的秩序崩塌和信仰动摇,将无比深刻。”
“执行者?”
“代号‘千面’已就位。他将扮演一位对边区抱有同情、拥有一定国际渠道的海外华裔学者,将在合适的时机,‘偶然’接触到这两位目标人物。”“教授”的镜片上闪过一道冷光,“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这场‘偶然’,搭建一个完美的舞台。”
【1945年 延安 桥儿沟自然科学院】
钱思明坐在堆满书籍和演算纸的桌前,眉头紧锁。沈清漪之前带来的那些带有“引申思考”的问题,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他反复咀嚼着那些关于“信息隔离”、“技术保密”的旁注,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他回想起自己之前与一些国际同行通信时,是否过于轻易地透露了一些初步构想?虽然那些构想现在看来还很稚嫩,但万一……他摇了摇头,将一丝不安压下。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承载科学的人有。
他拿起一份新收到的、辗转来自海外的物理学通讯摘要(这是“潘多拉”布局的伊始,尚未包含核心陷阱),仔细阅读起来。其中一篇关于宇宙射线与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短文,引起了他的注意。观点很新颖,但其中的某个数学处理方式,让他本能地感到一丝不协调。若是以前,他或许会沉浸在新思路的兴奋中,忽略这点不适。但此刻,脑海中却响起了那些关于“警惕”和“甄别”的警示。
他拿起红笔,在那处不协调的公式旁,重重地画了一个问号。
【1945年 延安 柳林铺兵工厂】
周维钧看着又一次因为材料疲劳而出现细微裂纹的炮管样品,烦躁地抓了抓头发。前线的需求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时间和资源却如此匮乏。几个老师傅提出的改良方案都尝试过了,效果甚微。
“要是能有更好的钢材,或者更先进的热处理技术……”他喃喃自语。
这时,一位负责与外界采购渠道联系的同志兴冲冲地找来:“周工!有个好消息!我们在清理一批从阎锡山部队缴获的物资时,发现了几本技术手册和一部分记录,里面好像提到了一种新的金属表面强化工艺!看起来挺靠谱的!”
周维钧眼睛一亮,立刻接过那几本略显残破、看似年代久远的手册翻看起来。手册中的工艺描述详细,逻辑清晰,使用的原料在边区也能找到替代品,似乎完美地解决了他当前的困境!
巨大的喜悦冲昏了他的头脑,他几乎立刻就要组织人手进行试验。
但就在他准备下达指令时,秦风医生那张严肃而充满告诫意味的脸庞,以及之前听到的关于“警惕技术来源”的隐约风声,如同冷水般浇了下来。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他重新拿起那本手册,以更加审慎、甚至挑剔的目光,逐字逐句地重新审视起来,重点关注工艺原理的深层逻辑和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1945年 延安 秦风医生办公室】
秦风刚刚结束与保卫部门以及工业部、自然科学院的负责人召开的一次非正式联席会议。会议上,他基于自己的判断和沈清漪带来的“启发”,强烈呼吁加强对关键技术领域的信息来源审查和技术成果的保密评估流程。尽管仍有疑虑和争论,但他的意见引起了高度重视,相关制度和措施正在被快速讨论和制定。
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他不仅要救治病人的身体,如今更要守护这片土地上刚刚燃起的、脆弱的科技火种免受无形的侵蚀。
他拿起笔,在一张便签上写下几个名字:钱思明,周维钧。又在旁边添上:李振,苏梅(待观察)。最后,他用笔尖在“李振、苏梅”四个字上顿了顿,画了一个小小的问号,又在这个问号外面,圈上了一个代表“有限合作”的虚线圆圈。
他抬头望向窗外,夕阳将天边染成一片橘红。一张由警惕、智慧和初步信任交织而成的无形之网,正在这片希望的黄土地上悄然织就,试图兜住那些来自暗处的、致命的“馈赠”。而织网的人们都知道,与影子般的敌人作战,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时空狙击终极守护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