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把最后一张“武大郎炊饼”的木牌挂上门楣时,手腕被麻绳勒出了道红痕。她仰头看那三个字,是武松用刻刀新凿的,笔画里还带着股刚劲,比原来那块掉角的旧木牌精神多了。
“媳妇,糖糕蒸好了!”武大郎的声音从铺子后间传来,带着点慌慌张张的雀跃。他穿着潘金莲新做的蓝布褂子,领口还别了朵小红花,是今早张屠户家闺女硬塞给他的。
潘金莲转身时,正见他端着蒸笼出来,脚步太急差点撞翻门口的八仙桌。她伸手扶住蒸笼,指尖触到滚烫的竹篾,烫得往回缩了缩:“慢着点,这糖糕要现吃才香,烫坏了可卖不上价。”
武大郎的脸腾地红了,手忙脚乱地把蒸笼放到灶上:“俺、俺就是想让街坊们早点尝到。”他搓着围裙上的面粉,眼睛亮晶晶地瞅着街上,“你说……会有人来吗?”
“放心。”潘金莲拍了拍他的胳膊,指腹蹭过他袖口磨出的毛边,“咱这铺子前儿试营业三天,光芝麻饼就卖了两百个,今天挂了新招牌,不来才怪。”
话音刚落,张屠户就扛着半扇猪肉堵在了门口,大嗓门震得屋檐下的铜铃叮铃响:“大郎!你这铺子不开张还等啥?俺家小子揣着铜板等了半宿了!”
潘金莲笑着往他手里塞了块刚出锅的糖糕:“张大哥先尝尝,今儿开张,买三送一。”
张屠户咬了口糖糕,糖汁顺着嘴角往下淌:“哎哟喂!这比城里点心铺的还甜!”他从怀里摸出一串铜板拍在柜台上,“给俺来十个!不,二十个!”
街坊们像是从地底下冒出来似的,瞬间把铺子围了个水泄不通。李婶捏着布袋子挤到前面:“给俺来五个葱花饼,俺家老头子就好这口!”;王大爷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说:“要两个芝麻的,软和点的……”
潘金莲和武大郎忙得脚不沾地,武松则在门口维持秩序,粗声粗气地喊:“都排好队!一个个来!”他腰间还别着那根打过人的棍子,谁也不敢插队。
正忙得热火朝天,门口突然传来阵掀翻桌子的巨响。潘金莲抬头,见刘屠户的婆娘叉着腰站在门槛上,身后跟着两个披头散发的媳妇,地上还滚着几个摔碎的瓷碗。
“好你个潘金莲!”那婆娘的嗓子像被砂纸磨过,“开店都不请街坊喝杯酒,是怕俺们揭你老底吧?”
潘金莲手里的油纸包差点掉地上,她深吸口气,把账本从柜台底下抽出来——这本子她特意换了个新封皮,上面还让武松刻了朵小莲花,看着倒像本正经账册。
“刘嫂子说笑了,”她翻到记着刘屠户偷税的那页,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楚,“前儿我让武松去请你,你说忙着给刘大哥藏私房钱,没空来。再说了,”她把账本往柜台上一拍,“我这小本生意,可请不起拿病猪肉当鲜肉卖的‘贵客’。”
周围的街坊“哗”地笑开了。刘婆娘的脸涨成猪肝色,伸手就要抢账本:“你个小贱人,敢污蔑俺男人!”
“污蔑?”潘金莲侧身躲开,指尖点在账本上的日期,“上个月十五,你家铺子卖了二十斤病猪肉给包子铺,收了双倍的钱,这事要不要让官差来对对?”
刘婆娘的手僵在半空,那两个跟来的媳妇见状,悄没声地往后退。武松往前站了半步,拳头捏得咯咯响:“我嫂子说话向来算数,你要是再闹,别怪俺不客气!”
刘婆娘眼珠一转,突然往地上一躺,拍着大腿嚎啕大哭:“哎哟喂!武大郎欺负人啊!娶了个狐狸精回来,不仅勾搭小叔子,还编排俺们老实人!”
这一哭,看热闹的人反而散了大半——谁都知道刘婆娘的德性,真要闹大了,指不定自己的糗事也被翻出来。潘金莲看着她撒泼的样子,突然觉得好笑,转身从蒸笼里拿出块最大的糖糕,蹲到她面前。
“刘嫂子,”她把糖糕往刘婆娘嘴边递,甜香混着热气飘过去,“尝尝?这是用新磨的糯米做的,比你藏在床底下的陈米好吃多了。”
刘婆娘的哭声戛然而止,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糖糕。潘金莲趁机把账本往她眼前晃了晃:“再闹,我就把你偷拿张屠户猪油的事写上去,让刘大哥也开开眼。”
刘婆娘一把抢过糖糕塞进嘴里,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恶狠狠地瞪了潘金莲一眼,扭着腰走了。那两个媳妇赶紧跟上去,临走前还不忘往蒸笼里瞅了瞅。
武大郎看得目瞪口呆,手里的油纸包都捏皱了:“媳妇……她、她就这么走了?”
“不然呢?”潘金莲笑着把账本锁进抽屉,“对付这种人,就得比她更横。”她往武松手里塞了块糖糕,“谢了小叔子,刚才多亏你了。”
武松的脸腾地红了,把糖糕往嘴里塞,含糊不清地说:“应该的……嫂子。”
铺子重新热闹起来,潘金莲刚把一摞炊饼包好,就见西门庆的管家站在门口,手里还提着个锦盒。那管家穿着件青绸长衫,比上次见面时瘦了圈,见了潘金莲就拱手:“武家娘子,我家官人让我送点贺礼。”
潘金莲挑眉:“西门大官人倒是有心。”她没接锦盒,“不过我这小铺子庙小,容不下这么贵重的礼,管家还是请回吧。”
管家的脸僵了僵,把锦盒往柜台上一放:“我家官人说了,以前的事是他不对,这点东西权当赔罪。”他压低声音,“账本的事,官人说永远不再提了。”
潘金莲打开锦盒,里面是两匹上等的云锦,在阳光下泛着流光。她把锦盒推回去:“管家回去告诉西门大官人,礼我心领了。只要他往后守规矩,我这账本永远不会有他的名字。”
管家还想说什么,被武松瞪了一眼,灰溜溜地提着锦盒走了。张屠户凑过来,往潘金莲手里塞了块猪肉:“这西门庆准没安好心,你可得当心。”
“放心,”潘金莲把猪肉塞进竹篮,“我心里有数。”她抬头看了眼日头,“快到晌午了,大郎,咱蒸点包子当午饭吧?”
“哎!”武大郎应得响亮,转身就往后间钻,差点被门槛绊倒。武松赶紧扶住他,兄弟俩对着笑了起来,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们脸上,竟有几分像。
潘金莲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眼眶有点热。她想起刚穿越时,自己对着镜子里那张“潘金莲”的脸哭了半宿,觉得这辈子算是完了。可现在瞧着这烟火气十足的铺子,听着街坊们的笑骂声,突然觉得,这阳谷县的日子,比现代写字楼里的咖啡香多了。
中午歇业时,潘金莲数着铜板,指尖划过那些带着体温的钱,心里盘算着:“今天赚的够买两袋面粉了,再攒半个月,就能给铺子打个新灶台。”
武大郎蹲在地上,把今天的账记在纸上,字写得歪歪扭扭,“武”字的最后一撇差点戳破纸。潘金莲凑过去看,见他把“糖糕”写成“唐高”,忍不住笑:“是‘糖’,带米字旁的。”
“哦,对……”武大郎的脸又红了,拿起笔涂了又改,“俺是不是很笨?”
“笨啥,”潘金莲抽过纸帮他改,“比那些耍小聪明的强多了。”她想起今早刘婆娘撒泼的样子,“你看刘嫂子,倒是精明,可谁待见她?”
武松在旁边劈柴,闻言接了句:“嫂子说得对!做人就得像俺哥这样,实在!”
武大郎被夸得不好意思,挠着头往灶房走:“俺去烧火,咱晚上吃饺子!”
看着他的背影,潘金莲忽然想起他刚学写字时,把“潘金莲”三个字写得像三条蚯蚓,却还是宝贝似的藏在怀里。她转头对武松说:“你哥这人,就是太实在,以后得咱们多护着点。”
武松把斧头往地上一剁,斩钉截铁地说:“谁敢欺负俺哥和嫂子,俺劈了他!”
潘金莲被他逗笑,刚要说话,就见王婆摇着扇子从门口路过,眼睛往铺子里瞟了瞟,见武松在,赶紧缩了回去。潘金莲心里冷笑,从抽屉里拿出账本翻了翻——上面记着王婆上个月帮人说媒,收了双份彩礼的事,正愁没机会用呢。
傍晚关店时,潘金莲把最后一块炊饼递给巷口的流浪儿。那孩子接过饼,狼吞虎咽地吃着,含糊不清地说:“谢谢……武家婶婶。”
潘金莲摸了摸他的头,心里软软的。她想起刚穿越时,武大郎就是这样把卖剩的炊饼留给孩子,那时她还嫌他傻,现在才明白,这世上最珍贵的,就是这份傻气。
回家的路上,武大郎扛着空竹筐,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风。他忽然说:“媳妇,俺今天听见有人说,咱这铺子是阳谷县最好的点心铺。”
“那是,”潘金莲挽着他的胳膊,晚风掀起她的布裙角,“以后还会更好。”
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竹筐在武大郎肩头轻轻晃,里面还残留着芝麻饼的香气。潘金莲忽然觉得,这穿越过来的日子,就像她新做的糖糕,刚开始有点烫嘴,慢慢品,全是甜的。
走到家门口,就见武松蹲在门槛上,手里还攥着根棍子。潘金莲吓了一跳:“咋了?有人来捣乱?”
“没有,”武松站起来,把棍子往墙角一靠,“俺就是想等哥嫂回来再睡。”他挠挠头,“这铺子刚开张,俺怕有人使坏。”
潘金莲心里一暖,往他手里塞了块糖糕:“进去吧,明天还得早起呢。”
屋里的油灯亮起来,映着三人的影子在墙上晃。潘金莲往灶膛里添柴,听着武大郎和武松絮絮叨叨地说今天的生意,突然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日子——有烟火气,有盼头,还有两个愿意护着她的男人。
她低头看了看灶台上的账本,纸页被风吹得轻轻响。或许这就是穿越的意义,不是改变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这小小的阳谷县里,用一锅一铲,一饼一汤,把日子过出自己的滋味来。
“大郎,”她扬声喊,“明天做些咸口的肉包,张屠户说他闺女爱吃。”
“哎!”武大郎应得响亮,声音里满是欢喜。
窗外的月光爬进屋里,落在那本摊开的账本上,照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字迹,像撒了把温柔的星子。潘金莲知道,往后的日子未必全是坦途,但只要这灯还亮着,这灶火还烧着,她就什么都不怕。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穿越成潘金莲和武大郎相依为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