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把最后一张芝麻饼摆进竹筐时,指腹沾着的糖霜亮晶晶的,像撒了层碎星子。武大郎蹲在旁边劈柴,斧头起落间,木柴裂开的纹路里,还卡着去年冬天的雪粒——那是他特意留着的“陈雪”,说化在面里能让饼子更清甜。
“大郎,”她直起身,围裙上沾着面粉,“今儿收摊早,咱去趟码头吧?听说武松托人捎了包边关的野花椒,说是能磨成粉,掺在肉馅里香得很。”
武大郎斧头一顿,木屑溅在他鞋上。他抬头时,耳根有点红:“俺……俺把劈好的柴先码进灶房?”他总怕自己走慢了,耽误她的事。潘金莲笑了,伸手拍掉他肩头的碎木:“码啥,回来再弄。你忘啦,王船夫的船寅时到,去晚了花椒该被西门庆家的抢了。”
这话像根小鞭子,抽得武大郎立马扔了斧头。他手忙脚乱地解围裙时,潘金莲已经把竹筐挂上墙,还从灶膛里摸出个热乎乎的烤红薯——是早上特意埋进去的,这会儿甜香正从焦皮里钻出来。“拿着,路上吃。”她把红薯塞给他,指尖擦过他粗糙的掌心,像碰了下刚出窑的陶土,温温的,很实在。
两人往码头走时,月亮刚爬上钟楼。潘金莲踩着武大郎的影子走,他的影子被月光拉得老长,倒比他本人高出一个头。“你说武松在边关吃啥?”她踢着路上的小石子,“总不能天天啃干粮吧?”
武大郎嘴里塞着红薯,含混不清地答:“他有马,能换着吃……”话没说完,就被她瞪了眼——去年武松托人带信,说边关粮草紧,他把自己的口粮分给了伤兵,自己啃了三天树皮。
潘金莲突然停下,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这个你收着。”里面是她攒了半月的碎银子,用红绳捆得整整齐齐。“要是……我是说要是,下次托人捎东西,多给武松塞点肉干。”她声音有点低,像怕惊扰了月亮。
武大郎捏着油纸包,厚度硌得手心发沉。他突然想起上个月,潘金莲为了多攒点钱,连着三天天不亮就起来发面,手指被冻伤了还笑着说“这点疼算啥”。他喉结滚了滚,把红薯往她手里塞:“你吃,俺不饿。”
码头的风带着水腥气,王船夫的船刚靠岸,灯笼在浪里晃得像颗醉汉的眼。潘金莲一眼就看见船舷上的麻包,上面写着“武”字——那是武松的记号。她刚要喊,就见西门庆家的小厮从阴影里窜出来,伸手就要抢。
“那是俺们的!”武大郎突然喊了一声,声音虽抖,却比平时亮了三分。他往前一站,虽比小厮矮了半个头,却把潘金莲护在了身后。小厮嗤笑一声,伸手就推:“就你?也配抢爷看上的东西?”
潘金莲没等武大郎还手,已经摸出了藏在袖里的记账本。她“啪”地把本子拍在船板上,月光照着上面的字:“西门庆欠三月饼钱七钱,四月花椒钱一两二,五月……”
小厮的手僵在半空。潘金莲往前一步,声音清得像冰:“要不咱去衙门对对?看看这些账,够不够你家主子蹲半月大牢?”
周围突然冒出几个看热闹的船工,都是被西门庆坑过的。有人喊:“对!潘娘子的账比算盘还准!”还有人吹口哨:“西门庆又想白拿东西?”
小厮脸涨成了紫茄子,最后狠狠瞪了眼武大郎,骂了句“晦气”,灰溜溜地跑了。王船夫在船上哈哈大笑:“潘娘子,你这账本比虎头铡还管用!”
潘金莲笑着谢过,指挥武大郎搬麻包。他扛着花椒时,脚步都轻快了,像扛着块金砖。回去的路上,他突然说:“媳妇,俺刚才……没给你丢人吧?”
潘金莲揪了揪他的耳朵:“何止没丢人,简直是威风!”她从麻包里捻出粒花椒,凑到他鼻尖:“闻闻,香不?明儿咱包花椒肉馅的饺子,给街坊们尝尝鲜。”
武大郎猛点头,鼻尖蹭到她的手指,痒得他直缩脖子。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拧成一股绳,像刚出炉的双拼饼,你缠着我,我绕着你,分不开了。
灶膛里的火又旺起来时,潘金莲正把花椒磨成粉。武大郎蹲在旁边添柴,火光映得他侧脸发亮。“媳妇,”他突然说,“俺昨儿跟李木匠学了句新词,叫‘过日子’。他说,日子就像这灶膛,得俩人添柴,火才烧得旺。”
潘金莲手里的石磨顿了顿,转头看他。他眼里的光,比灶火还亮,像藏着整片星空。她突然笑出声,抓了把花椒粉撒进他脖子里:“那你还不赶紧添柴?想让饺子馅凉了?”
武大郎痒得直跳,却没躲,只是咧着嘴笑,笑声震得灶台上的油罐都在颤。窗外的月亮歪着头,好像也在看——看这对被故事写坏了的人,正把日子烙在饼上,煮在锅里,嚼出比传说里甜百倍的滋味。
第二天一早,“潘金莲牌花椒饺”的香味飘出半条街。买饼的人排起长队,有人问:“潘娘子,你这日子过得跟蜜似的,就不怕别人说闲话?”
潘金莲正给武大郎擦汗,闻言笑了:“闲话哪有饺子香?”她扬了扬手里的账本,“再说了,谁要是闲得慌,咱就跟他对对账——过日子嘛,得算得清甜味,才咽得下苦。”
武大郎在旁边使劲点头,手里的锅铲挥得虎虎生风,把锅里的饺子翻得像群快乐的小鱼。阳光透过窗棂,在他们身上织了件金衣裳,比任何戏文里的描写,都暖得实在。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我穿越成潘金莲和武大郎相依为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