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煜闭门三日所着的《北狄论》,如同一块经过千锤百炼的璞玉,蕴藏着扭转乾坤的潜力。但他深知,以此物直接叩阙,无异于稚子抱金行于闹市。他需要一位合适的“玉工”,以最不易引人注目、却又足够有力的方式,将这块璞玉呈至能鉴赏它的唯一之人——皇帝面前。七皇子萧炎,便是最合适的人选。
七皇子府书房,烛影摇红。萧炎再次细细品读《北狄论》,越是深读,越是心潮澎湃。他放下策论,看向对面神色平静的萧煜,深吸一口气:
“九弟,此策惊世骇俗,若施行得当,确有可能解北疆之困,甚至……奠定百年和平之基。只是,由我直接呈递全文,目标太大,恐引大哥二哥全力反扑,于策论推行反而不利。”
萧煜点头:“七哥所虑极是。故,不需全文,只需精髓。请七哥将其中最关键的两点——‘北狄粮道脆弱,利在速战,我可遣精骑扰袭,断其根本’,以及‘狄人内部并非铁板,其左谷蠡王一部与大汗素有龃龉,可遣能言之士暗中联络,加以分化’——以此为核心,结合七哥自身见解,草拟一份简明奏对,于适当时机,面陈父皇。”
此举意在“献策”而非“献文”,将惊世骇俗的全盘战略,转化为两条看似具体而微、却直指要害的战术建议,由素有“清直”之名且不涉足兵权的七皇子提出,更易被皇帝接受,也最大程度降低了萧煜自身的风险。
机会很快来临。一次例行奏对后,皇帝因北疆战事心力交瘁,独留几位皇子询问意见。当太子与秦王再次陷入“亲征”与“和亲”的循环争论时,萧炎看准时机,出列躬身:
“父皇,儿臣近日翻阅北疆旧档,偶有所得。北狄二十万大军深入我境,其辎重粮草全赖掳掠与漫长补给线维系,此其看似势大,实则命门所在。我朝若能暂避其正面锋芒,依托坚城消耗其锐气,同时,派遣数支精通骑射、熟悉地形的精锐,不拘泥于一城一地得失,专司袭扰其后方粮道、小股部队,令其寝食难安,补给不畅。久之,其军心必乱,锐气必堕!”
他顿了顿,观察皇帝神色,见其并未打断,反而露出思索之意,便继续道:
“再者,北狄乃部落联盟,其大汗并非一言九鼎。儿臣留意到,其左谷蠡王部与大汗王庭素有旧怨,此次出兵,该部出力不多,怨言颇大。我朝若暗中派遣胆大心细之人,携重金与承诺,密会左谷蠡王,许以互市、盐铁之利,纵不能使其立刻倒戈,亦可令其逡巡不前,甚至在北狄内部制造猜疑。如此,可分化其势,不战而屈人之兵。”
萧炎言语清晰,条理分明,所述策略既有战术层面的可操作性(精骑扰袭),又有战略层面的远见(分化瓦解),恰恰击中了当前战局僵持的关键点,也提供了跳出“战”“和”二元对立的第三条路。
高踞龙椅的皇帝,原本疲惫浑浊的眼神,在听到萧炎的陈述后,骤然闪过一丝精光!这几条建议,角度刁钻,却一针见血!尤其是分化北狄内部之策,更是朝堂上那些只会空谈大道或斤斤计较钱粮的臣子从未想过的方向!
“哦?”皇帝身体微微前倾,“炎儿,此二策……是你所想?” 他目光如炬,带着审视。他深知这个七儿子品性端方,于军略一道却并非专长。
萧炎心头一紧,面上却保持镇定,依之前与萧煜商定的说辞回道:“回父皇,儿臣不敢贪功。此乃儿臣查阅典籍、结合北疆奏报,与几位……潜心兵事的清流友人探讨所得。儿臣只是觉得,或可另辟蹊径,为我朝多争一份胜算。” 他巧妙地将来源模糊为“清流友人”与自身研究,既未完全撒谎,又保护了萧煜。
皇帝深深看了萧炎一眼,未再追问,只是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陷入了沉思。萧炎提出的策略,像是一把钥匙,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萧炎这番“独对”的内容,虽未公开,但其核心观点还是通过特殊渠道,隐隐传到了某些人的耳中。
秦王府: 萧炯先是一愣,随即冷笑:“袭扰粮道?分化部落?说得轻巧!老七何时懂这些了?怕是背后有高人指点!” 他本能地感到一丝威胁,这策略若被采纳,他的“亲征”价值将大打折扣。
太子府:萧灿则嗤之以鼻:“奇技淫巧!战场胜负,岂是这点小聪明能决定的?不足为虑。” 他并未意识到这策略的潜在威力。
四皇子势力:则敏锐地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加紧探查这“高人”究竟是谁。
皇帝萧谨:独处时,他反复咀嚼着萧炎的话,越想越觉得有理。“袭扰粮道……分化部落……看来,朕这朝堂之上,也并非全是庸才。” 他对萧炎,乃至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潜流”,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他秘密下令,让兵部与枢密院,就这两条策略的可行性进行紧急评估。
萧煜在贝勒府中,收到了萧炎传来的“策论已上达”的消息。他平静地放下茶盏,走到窗前。他知道,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就是等待它发芽,并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它成长为自己所需的样子。
他并未直接走向台前,却已凭借超越时代的智慧,轻轻拨动了帝国战争的指针。运筹于帷幄之中,影响决策于九重宫阙之内,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彰显。
(本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谋断天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