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学长提供的宝贵线索后,林澈没有立刻莽撞地冲去中关村。他强压下立刻见到雷军的冲动,深知第一次接触的重要性。他需要准备,需要一份能让对方至少愿意花五分钟时间听他说完的“敲门砖”。
他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泡在图书馆和机房。他没有去写一份冗长的商业计划书——那在雷军面前无异于班门弄斧。他做的,是整理思路,提炼观点。
他基于对未来十年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上帝视角,结合2010年末的市场现状,精心准备了三条极其精炼、却足以石破天惊的核心观点:
1. **“未来手机不是通讯工具,而是移动互联网入口,是每个人的延伸器官。”** (颠覆当时对手机的传统认知)
2. **“硬件不赚钱,靠互联网服务和软件生态盈利。”** (直接点破小米未来核心商业模式)
3. **“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用户参与、粉丝文化、极致性价比、线上销售。”** (概括小米方法论)
每一条观点下面,他只写了一两句最核心的逻辑支撑,言简意赅,直击本质。他将这三条观点打印在一张质地精良的硬纸片上,尺寸比名片稍大,更像一张高级的便签卡。正面是他的名字“林澈”和一个新办理的、仅用于此事的手机号码,背面就是这三条观点。
这,就是他的敲门砖。
准备好这一切,选择一个工作日的下午,他再次穿上那身显得稍微成熟些的衣物,揣着那张特殊的“名片”和一颗紧张却坚定的心,出发前往中关村。
那家后来被载入小米史册的咖啡馆,此时还只是一家看起来普普通通、甚至有些拥挤的创业咖啡馆。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糕点甜腻的气味,以及一种……躁动而专注的能量。
推门进去,风铃叮当作响。咖啡馆里人不少,大多低着头对着笔记本电脑,或者三五成群地低声讨论着什么,桌上散落着各种图纸、原型机甚至电路板。这里俨然是一个小型的产品孵化中心。
林澈的心跳微微加速,目光快速扫过全场。很快,他就在靠窗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看到了几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虽然此时他们还无人知晓,但林澈能从记忆中模糊的影像和那种独特的气场辨认出,那是小米最早的几位联合创始人,包括林斌、洪锋等。
他们围坐在一起,中间摊着厚厚的资料,争论着,比划着,神情专注而投入。桌上放着几台被拆解过的手机原型和工程机。
雷军并不在其中。
林澈定了定神,走到咖啡馆的前台。一位年轻的女服务员正在忙碌地做着咖啡。
“您好,请问雷军先生是在这里吗?”林澈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自然。
服务员抬头看了他一眼,似乎对有人直接来找“雷总”已经见怪不怪,语气礼貌却带着程式化的回应:“雷总在开会。您有预约吗?”
“没有预约。但我有一些关于手机项目的想法,希望能当面和雷总交流一下,不会占用太多时间。”林澈说着,同时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那片区域。
“不好意思,没有预约的话,雷总恐怕没时间见您。他非常忙。”服务员抱歉地笑了笑,继续低头忙自己的。
意料之中。林澈没有纠缠。他看了看咖啡馆里稀疏的空位,选择了一个既能观察到雷军团队动态,又不会显得太突兀的角落位置坐下。
“一杯美式,谢谢。”他点了一杯最便宜的咖啡,然后拿出随身带的《失控》(凯文·凯利着,当时在互联网圈很流行),假装阅读,实则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个方向。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咖啡从滚烫放到冰凉。
他看到雷军团队的人时而激烈争论,时而爆发出笑声,时而有人急匆匆地进来,递上新的材料,又有人匆匆离开。整个团队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充满了初创期特有的混乱与活力。
期间,雷军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接电话,眉头紧锁地走到窗边说了很久;一次是快步走进来,和团队成员简短交流了几句,拿了一份文件又迅速离开了。他看起来比电视上更瘦削,但眼神锐利,步伐极快,周身散发着一种强大的气场和紧迫感,确实如传闻中一样是个“劳模”。
林澈始终安静地坐在角落,没有试图上前打扰。他知道,此刻的任何冒失举动,都只会被当做不懂事的粉丝或者推销员,被保安请出去。
他等了足足三个小时。从午后阳光明媚,等到华灯初上。
咖啡馆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雷军团队依旧在忙碌。
终于,似乎到了一个短暂的休息间隙。雷军和几个核心成员站起身,活动着筋骨,准备出去吃点东西。
机会也许就在此刻!
林澈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脸上露出一个得体而自信的微笑,迎着他们走过来的方向,不卑不亢地开口:
“雷总,您好。冒昧打扰一下。”
雷军和几位同事停下脚步,目光落在林澈身上,带着一丝疑惑和审视。眼前这个年轻人太过年轻,看起来像个学生,不像往常那些来寻求合作或投资的生意人。
“你是?”雷军身边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林澈认出是林斌)开口问道,语气还算客气。
林澈没有怯场,他将手中那张精心准备的“名片”,双手递向雷军,语速平稳而清晰:
“雷总,各位老师好。我叫林澈,是京北理工的学生。我非常看好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未来,也对您正在筹备的项目略有耳闻。这是我基于自己的一些研究,总结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得到您的指正。”
他的目光真诚地看向雷军:“同时,如果项目有早期融资的需求,我个人也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参与投资。”
投资?一个学生?
这话让几位联合创始人都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都露出些微好笑又无奈的神情。他们每天遇到的“投资人”形形色色,但这么年轻的还是第一个。
雷军本人倒是没有露出轻视的表情,他深邃的目光在林澈脸上停留了几秒,似乎想看出这个年轻人的底气从何而来。他接过那张硬纸片,目光快速地扫过正反两面。
当他的视线落到背面那三条观点时,眉头几不可查地动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极其短暂的惊讶和思索!
虽然只是瞬间,但林澈捕捉到了!他的心脏猛地一跳!有戏!
然而,那丝波动很快消失。雷军将名片随手递给旁边的助理,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拒绝:“谢谢你的关注。我们现在还很早期,暂时没有融资的考虑。你的想法…有点意思,以后有机会再交流吧。”
说完,他对林澈微微点了点头,便和几位同事继续朝门口走去,讨论声再次响起,仿佛刚才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
那位助理将名片塞进了西装内袋,看都没再多看林澈一眼,快步跟上了队伍。
林澈站在原地,看着他们消失在咖啡馆门口,没有失落,反而嘴角微微上扬。
他看到了雷军眼神里那一闪而过的惊讶。这说明,他那三条观点,至少有一条,戳中了雷军正在思考的核心!
这就够了。第一次接触,他本就没指望能直接拿到投资名额。他的目的已经达到:留下了印象,递出了“敲门砖”,表明了投资意向。
种子已经播下,剩下的,就是等待合适的时机,让它发芽。
他回到座位,喝完那杯早已冰凉的咖啡,结账离开。
走出咖啡馆,中关村的夜晚灯火通明,车流如织。寒风吹在脸上,却让他感觉无比清醒。
第一次接触,完成。虽然只是擦肩而过,但他知道,他和那个未来庞大的商业帝国,已经产生了第一次微弱的交集。
接下来,他需要继续积蓄力量,并耐心等待下一个窗口的出现。他相信,那张名片,绝不会石沉大海。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2010:从投资小米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