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行业在狂热中迷失方向时,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被忽视的角落,而安全则是通往这些角落唯一的桥。
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冰火两重天。一方面,p2p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打着“金融创新”、“普惠金融”的旗号,以令人瞠目的高回报率吸引着海量资金涌入,一派繁荣喧嚣;另一方面,暗流汹涌,跑路、兑付危机等负面新闻开始不时见诸报端。
澈宇科技的战略会议上,李娜面色凝重地展示着一份内部风险评估报告。
“林总,互联网金融板块热度极高,但风险已经呈现出系统性特征。”她的激光笔点在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上,“根据我们最新尽调和数据建模分析,目前全国运营的p2p平台中,问题平台(包括跑路、提现困难、经侦介入等)占比已高达34.5%! 并且这个比例还在持续攀升。”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倒吸冷气的声音。三分之一以上的平台出问题,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模式的巨大隐患。
“这些平台的核心问题在于,”李娜继续剖析,“资金池运作、期限错配、虚假标的、甚至自融,几乎触碰了所有的金融红线。其高回报完全建立在‘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之上,崩塌只是时间问题。这类资产,属于必须彻底规避的‘有毒资产’。”
一位投资经理提出:“那我们是否完全避开这个领域?虽然风险高,但市场的热钱都在往里冲。”
“不。”林澈摇了摇头,目光锐利,“我们要避开的是‘陷阱’,而不是‘机会’。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好的,它确实能解决传统金融覆盖不足的痛点。我们不能因为行业里有骗子,就否定整个方向。我们要做的,是在浊流中,找到那条合规且能持续发展的清流。”
他走到白板前,写下“消费金融”四个字。
“真正的机会在这里。尤其是小额、分散、场景明确、且有真实消费背景的分期业务。这块业务符合普惠金融的方向,风险相对可控,而且是传统银行长期以来服务不足的领域。”
他给出了具体的战略路径:
“第一,彻底避开p2p模式。 不碰资金池,不搞期限错配,不承诺固定高回报。
第二,联合‘正规军’。 寻找有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传统金融背景的专业人士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利用他们的风控经验和金融牌照,确保业务起步就在合规框架内。
第三,聚焦特定场景。 初期主打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购买手机、电脑、培训课程等)。这个群体消费需求真实,信用意识初成,且单笔额度小(控制在5000元以内),符合监管对小额分散的要求。
第四,依托尖端征信工具控制风险。”林澈重点强调了一点,“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已经开始征信试点,其信用评分模型对于验证用户身份、反欺诈和信用评估有很高价值。我们必须第一时间接入,将其作为我们核心风控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套“避开陷阱、依托合规、聚焦场景、严控风险”的组合拳清晰打出。
“可是林总,”一位风控官提问,“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坏账风险会不会很高?”
“问得好。”林澈点头,“所以我们的风控必须更精细。除了芝麻信用分,还要结合学生证验证、学籍系统核查、消费行为数据分析、甚至联系人交叉验证。目标将整体坏账率严格控制在2% 以下。只要风控模型跑通,这个市场的规模和价值是巨大的。”
计划迅速被付诸行动。李娜利用人脉,找到了一位从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消费金融部离职的资深高管,由他牵头组建专业团队,并申请相关业务许可。陈默则带队技术攻关,与芝麻信用对接ApI接口,并开发自动化信审系统。
一家名为“澈信消费金融”的子公司悄然成立。它没有进行任何夸张的广告宣传,而是扎实地接入线上电商场景和线下3c门店,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合规、利率透明(严格控制在年化24%以下的合规范围内)的分期服务。
由于其模式清晰合规、风控技术领先,在混乱的互联网金融浪潮中显得独树一帜。很快,它便引起了顶级风投机构IdG资本的注意。
在一次非正式沟通中,IdG的一位投资总监对李娜表示:“现在市场上99%的互金项目我们都不敢碰,水太浑了。但你们这个路子走得稳、走得正。扎根真实消费场景、用科技手段严控风险、坚守合规底线,这才是金融科技的未来。我们保持密切关注,期待你们的运营数据。”
消息传回公司,团队备受鼓舞。这无疑证明了他们战略方向的正确性。
林澈在总结会上对所有人说: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控制,而不是速度与狂欢。在别人都在裸泳的时候,我们坚持穿上合规和风控的泳裤,短期内可能看起来慢一点,但只有这样,才能在水退去时,不仅活着,还能穿着整齐地走上岸,接收别人留下的市场。”
“IdG的关注,只是开始。我们要做的,是把这道合规和科技的护城河,挖得深之又深。”
就在无数p2p平台在狂欢中走向毁灭的边缘时,澈宇科技已经在一片被他人视为险地的领域,打下了一根坚实而合规的桩基,为下一阶段的金融科技布局,赢得了宝贵的先机和无可比拟的安全优势。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2010:从投资小米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