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的A股,像被冻住的湖面。上证指数在2600点附近晃悠了半个月,券商营业部的大厅里稀稀拉拉坐着几个看盘的老人,屏幕上的绿色比窗外的梧桐叶还晃眼。但“澈观资本”的交易室里,空气却热得发烫——二十多块屏幕亮着,一半是大盘的低迷曲线,另一半却齐刷刷定格在同一只股票上:通产丽星。
交易室的落地窗外是北京的cbd,玻璃上凝着薄薄的雾。林澈坐在主位的黑皮沙发上,手指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雪茄,目光落在屏幕右上角的“停牌”两个灰色大字上。李娜抱着笔记本电脑快步走过来,黑色高跟鞋踩在地毯上没什么声音,只有键盘敲击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林总,刚拿到通产丽星的补充公告,”李娜把电脑放在林澈面前,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收购预案,“拟以6.93元\/股的价格发行股份,收购力合科创100%股权,作价55亿元。下周一复牌,也就是11月12号。”
她顿了顿,指尖划过“力合科创”的背景介绍:“这公司是清华系的核心创投平台,投过的企业里,有12家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还有3家在排队——这个时点,市场肯定会往‘科创板预备军’上靠。”
林澈没说话,伸手把雪茄放在烟灰缸里,拿起鼠标翻了翻通产丽星的半年报。“包装材料业务上半年营收8.7亿,净利润1200万,同比降了15%。”他念出数据,声音很轻,“7月份炒过一波‘富勒烯’概念,股价从5块冲到9块,后来泡沫破了,又跌回6块多。现在搞这出,就是借壳换赛道。”
陈默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一份券商研报,眉头皱着:“但力合科创的业绩也一般,2017年净利润才3.2亿,对应55亿估值,pE快20倍了,不算便宜。而且通产丽星的股东里有不少小非,复牌后会不会有抛压?”
“便宜不便宜,不是看pE。”林澈突然抬头,目光扫过在场的交易团队,“现在市场缺的不是价值,是‘情绪出口’。科创板要来了,这是今年最大的题材,没有之一。通产丽星有‘清华系’+‘创投’+‘重组’三个标签,刚好凑齐了所有热点——这不是投资,是赌市场情绪能把它推多高。”
他站起身,走到最大的那块屏幕前,手指在通产丽星的K线上画了一条弧线:“我们的优势是知道‘剧本’:复牌后会有连续涨停,但热度最多撑七天。第七天是情绪顶点,也是流动性最好的时候,过了这个点,就是多杀多。”
交易团队的人都屏住了呼吸。他们跟着林澈做过不少短线操作,但“复牌前潜入”还是第一次——这种操作对通道和节奏的要求极高,差一天、差一个点,结果可能天差地别。
“这次不用等复牌追高。”林澈转过身,语气斩钉截铁,“策略定了:复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也就是本周五,通过大宗交易建仓。”
他看向负责交易执行的小张,这小伙子是团队里出了名的“快手”,曾经在三分钟内完成过2000万的出货:“小张,你对接中信建投的大宗交易部,找他们要通产丽星的卖方资源。目标价不超过6.5元\/股,能拿到多少筹码拿多少,最多动用3000万。”
“林总,大宗交易要折价,而且卖方可能要锁定期吧?”小张有点犹豫,“周五就是最后一天,时间太紧了,万一谈不拢……”
“折价可以让,但锁定期不能有。”林澈打断他,“告诉券商,我们要的是‘流通股’,复牌就能卖。至于时间,你今晚就去券商营业部守着,他们的投行团队加班,你就陪着加班。”
李娜补充道:“我已经查过了,通产丽星的前十大股东里,有两家私募计划减持,手里大概有800万股,成本在4块左右,只要价格合适,他们愿意走大宗。”
“那就盯紧这两家。”林澈点了点头,“记住,我们要的是‘悄悄进村’,不能让市场发现有人提前布局,否则复牌后的涨停板可能会被砸开。”
接下来的两天,交易室里像战场。小张几乎没离开过电脑,电话打了十几个,嗓子都哑了。周五下午两点,他终于冲进林澈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好的大宗交易协议。
“成了!”小张的声音带着激动,“和两家私募谈妥了,6.48元\/股,一共463万股,刚好2999.24万,没超3000万的额度!明天就能完成过户,下周一复牌就能交易!”
林澈接过协议,翻到最后一页看了眼签名,嘴角终于露出一点笑意:“好。让风控部把资金打过去,确认股份到账后,所有人周末休息,养足精神,下周一盯盘。”
11月12日,周一。
早上9点15分,集合竞价开始。交易室里所有人都盯着屏幕,通产丽星的买盘瞬间堆到了10万手,股价直接封在了7.41元——涨停价。
“开盘就涨停!”陈默忍不住喊了一声,“买一挂了50万手,根本卖不出去!”
林澈靠在椅背上,喝着李娜泡的普洱:“急什么,这才第一天。”
接下来的五天,通产丽星的股价像装了火箭。
周二,第二个涨停,8.15元,买盘依旧封得死死的,换手率只有0.3%;
周三,第三个涨停,8.97元,股吧里开始有人喊“目标20元”;
周四,第四个涨停,9.87元,有券商突然发布研报,把目标价调到15元;
周五,第五个涨停,10.86元,换手率升到1.2%,开始有少量获利盘出逃,但很快被接住;
下周一,第六个涨停,11.95元。
这六天里,交易室的气氛越来越热烈。每天开盘前,大家都会猜今天会不会涨停,而通产丽星每次都没让人失望。到了第六天收盘,小张算了算,账面盈利已经有2500多万,收益率超过83%。
“林总,要不今天卖一部分?”有人提议,“已经六个涨停了,万一明天开板跌了怎么办?”
林澈摇了摇头,指着屏幕上的成交量:“今天换手率才1.8%,筹码还没松动。真正的出货点,在第七天。”
11月20日,周二,第七个交易日。
早上9点15分,集合竞价依旧是涨停价13.15元,买盘挂了30万手。但9点25分,情况突然变了——一笔10万手的卖单砸了出来,涨停板瞬间破了,股价跌到12.8元。
“开板了!”小张的声音紧绷起来。
交易室里瞬间安静,只有键盘敲击声和报单声。林澈盯着盘口,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着。9点30分,开盘后,股价在12.5元到13元之间反复震荡,成交量急剧放大——前半小时的换手率已经超过10%。
“林总,要不要卖?”李娜看着实时数据,手心都出汗了。
林澈没说话,眼睛盯着买盘的变化。10点15分,一笔20万手的买单突然出现,把股价又拉回13元,甚至摸到了13.1元的涨停价。但就在这时,林澈突然开口:
“全部清仓,一股不留!”
小张几乎是条件反射地按下了卖出键。他手里有四个交易账户,每个账户里都有115万多股,他按照林澈的指令,分四笔挂在13元的价位上。
第一笔115万股,瞬间成交;
第二笔115万股,犹豫了两秒,也成交了;
第三笔、第四笔,就在股价开始回落的瞬间,全部被接走。
当最后一笔成交的提示弹出时,小张长长舒了一口气,瘫坐在椅子上:“卖完了……平均成交价11.33元,和林总预判的一模一样!”
李娜立刻开始算账,手指在计算器上飞快跳动:“总股数463万股,卖出总价463万x11.33元=5245.79万。扣除买入成本2999.24万,再减去手续费和印花税,净盈利2243.55万。收益率74.79%!”
交易室里瞬间爆发出欢呼声。有人拍桌子,有人互相击掌,小张甚至站起来跳了一下——短短七天,3000万变成了5200多万,这是他们做过最痛快的一次短线操作。
林澈却很平静,他拿起桌上的雪茄,这次点燃了,深深吸了一口。“别高兴得太早。”他吐了个烟圈,指着屏幕上的K线,“你们看,现在股价已经跌到11.8元了,而且还在放量。”
果然,下午收盘时,通产丽星报11.5元,下跌3.84%,换手率高达28.7%,留下了一根长长的上影线——像一把刀,插在连续涨停的K线上。
接下来的一周,通产丽星的股价一路下跌。周一跌到10.2元,周二跌到9.5元,周五直接破了9元。股吧里的哀嚎声一片,有人说“站岗了”,有人骂“庄跑了”,却没人知道,早在第七天的高点,有一支团队已经带着2200多万的盈利,悄悄离场。
这天晚上,澈观资本的团队聚餐。饭桌上,小张忍不住问林澈:“林总,您怎么知道第七天是出货点?万一第八天还涨停呢?”
林澈放下酒杯,笑了笑:“你去查一下历史数据,2015年到2018年,所有重组概念的股票,连续涨停超过六天的,第七天的换手率都会超过20%——这是市场情绪的拐点。而且,科创板的热度当时已经开始降温,再等一天,接盘的资金就会少很多,到时候想卖都卖不出去。”
他顿了顿,看着在场的所有人:“短线操作就像击鼓传花,我们要做的不是抢第一朵花,也不是等最后一朵花,而是在鼓声最响、花传得最热闹的时候,把花扔出去。记住,我们赚的是‘情绪差’的钱,不是企业成长的钱——一旦情绪退潮,留在手里的就不是花,是烫手的山芋。”
李娜举起酒杯,对所有人说:“为了这次精准的伏击,也为了我们能守住纪律,干杯!”
酒杯碰撞的声音清脆响亮,映着窗外的夜景。没人知道,下一次这样的机会在哪里,但他们知道,只要跟着林澈,总能在市场的混沌中,找到那根最精准的“伏击线”。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2010:从投资小米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