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复盘会,交易室的灯光亮到深夜。林澈将两块屏幕分别切换到“行业竞争格局”和“公司财务数据”,语气严肃:“现在市场都在追捧兴齐眼药,但我们必须看到背后的风险。”
他指着第一块屏幕:“首先,竞争壁垒正在被侵蚀。兆科眼科的0.01%阿托品滴眼液已经进入3期临床,恒瑞医药也在去年启动了阿托品的临床研究,预计2021年就能提交上市申请。现在兴齐的优势是‘先发’,但等竞品上市后,市场份额肯定会被分流。”
接着,他切换到第二块屏幕:“其次,销售费用高企。2018年兴齐的销售费用是1.8亿元,占营收的30%;2019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已经达到1.1亿元,同比增长45%。虽然现在毛利率很高,但销售费用会吃掉一部分利润,而且随着竞品增多,销售费用还会继续上升。”
“还有,现在股价已经透支了未来两年的业绩。”林澈打开券商的盈利预测模型,“按照当前股价,兴齐的动态市盈率已经超过200倍,而眼科行业的平均市盈率只有60倍。就算阿托品明年上市后能带来5亿营收,净利润也只有1.5亿元左右,对应估值还是太高。”
团队成员们安静地听着,白天的兴奋感渐渐褪去。小张问道:“林总,那我们什么时候减持?现在市场情绪还很狂热,说不定还能再涨一点。”
“不能等。”林澈摇摇头,“资本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故事,现在阿托品的利好已经完全兑现,接下来再没有能支撑股价上涨的催化剂。而且今天的换手率已经达到12%,比前几天翻了一倍多,说明有资金开始离场了。我们必须在恐慌情绪蔓延前,完成减持。”
他顿了顿,给出具体指令:“明天开始,分三批减持:第一批在110-115元区间卖150万股,第二批在105-110元卖150万股,第三批在100-105元卖172万股。每次减持前先看盘口,如果抛压大,就放慢节奏;如果抛压小,就加快速度,三天内必须完成全部仓位了结。”
6月30日,减持计划如期执行。当天早盘,兴齐眼药高开至115元,澈观资本趁机卖出第一批150万股,成交均价114.8元;午后,股价回落至108元,卖出第二批150万股,成交均价107.5元;7月1日,股价继续回落至102元,卖出最后172万股,成交均价101.2元。
最终的清算报告显示:本次操作累计投入2.01亿元,回收资金5.42亿元,净收益3.41亿元,收益率170.5%。而在澈观资本离场后,兴齐眼药的股价开始震荡回落,7月中旬跌至85元,较最高点回调24%。
7月的第一个周一,澈观资本召开战略会。林澈站在白板前,身后是眼科赛道的产业链图谱:从上游的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到中游的医院、药店,再到下游的患者服务。
“兴齐眼药这一战,很成功。”他拿起马克笔,在“政策导向+临床需求+商业模式”三个关键词上画了圈,“我们能赚到钱,本质上是抓住了这三个要素的共振:政策鼓励儿童近视防控,1亿患者的临床需求迫切,互联网医院解决了商业模式的痛点。但这只是眼科赛道的一个缩影。”
他指着图谱上的“眼底病变”“基因治疗”两个板块:“现在大家都盯着近视防控和干眼症,但眼底病变的市场规模更大——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超过3000万,黄斑变性患者超过300万,而目前有效的治疗药物只有进口的雷珠单抗,国产替代空间巨大。还有基因治疗,国外已经有治疗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药物获批,国内企业也在跟进,这是未来5-10年的大机会。”
“那我们接下来要找什么样的公司?”李娜问道。
“技术平台型企业,而不是单一产品公司。”林澈明确方向,“像兴齐这样依赖单一产品的公司,一旦竞品出现,估值就会大幅回调。但如果是有技术平台的公司,比如能做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或者有基因编辑技术的,就能持续推出新产品,护城河会越来越宽。”
他让研究团队重点跟踪两家企业:一家是做眼底病变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其自主研发的抗VEGF药物已经进入2期临床;另一家是做眼科基因治疗的初创企业,拥有全球领先的AAV载体技术,正在开展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研究。
“眼科赛道是消费医疗的黄金分支,因为它兼具‘刚需’和‘消费升级’的属性。”林澈最后总结道,“近视防控是刚需,干眼症治疗是消费升级,眼底病变和基因治疗是未来的刚需。只要我们能持续挖掘‘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就能在这个赛道上不断找到像兴齐眼药这样的标的。”
夕阳透过交易室的玻璃幕墙,将林澈的身影拉得很长,落在白板上那幅眼科产业链图谱上。窗外,金融街的车流依旧繁忙,而室内的投研团队已经开始整理新的调研计划。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2010:从投资小米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