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烈刚将“骑兵改良工坊”的建设交由周文彬统筹,黑石城的战俘营便爆发了骚乱——三百余名鞑靼俘虏以“不愿为汉人卖命”为由,手持木杖冲击营门,甚至放火烧了存放粮食的帐篷。负责看管战俘的百户长急得满头大汗,派人连夜向赵烈禀报。
次日清晨,赵烈亲自来到战俘营。只见营内一片狼藉,几名明军士兵被木杖打伤,躺在地上呻吟;而鞑靼俘虏则聚在营中央,为首的是鞑靼万户长巴图,他满脸怒容地喊道:“我们是黄金家族的勇士,宁死也不做你们的奴隶!”
赵烈并未动怒,反而让士兵搬来一张桌子,当众打开粮袋:“我知你们不愿归顺,但黑石城有规矩——愿留者,编入‘归化营’,每月发两斗米、半斤肉,战死有抚恤金;不愿留者,今日便可领三斗粮,自行离开。”说罢,他示意士兵将粮食分发给愿意走的俘虏。
巴图见状,眼神闪过一丝动摇,却仍硬撑着喊道:“这是你的诡计!我们走了,你会在半路设伏!”赵烈冷笑一声,当即命人打开营门,让愿意离开的俘虏排队领粮,自己则站在营门口监督。半个时辰后,仅有五十余名老弱俘虏领粮离去,其余两百多人皆犹豫着留在了营中——他们深知,草原已被明军重创,离开黑石城,大概率会饿死在途中。
巴图见大势已去,只得单膝跪地:“赵将军若真能善待我等,我巴图愿率部为你冲锋!”赵烈扶起他,当场任命巴图为归化营千总,负责训练战俘,同时派十名明军士兵编入归化营,监督军纪。
就在归化营风波平息的当天傍晚,一名身着汉人服饰、眼神锐利的男子,悄悄来到守将府外,自称是“草原兀良哈部的密使”,有要事求见赵烈。赵烈心中疑惑——兀良哈部是鞑靼的宿敌,此前从未与明军有过往来,他们为何会突然派密使前来?
他立刻在书房接见密使。密使从怀中取出一封用兽皮写就的信,递交给赵烈:“我部首领听闻将军重创小王子,想与将军结盟——我们愿提供鞑靼残余部落的位置,助明军彻底清剿鞑靼;但条件是,战后明军需承认兀良哈部对草原东部的控制权,且每年与我们通商,用铁器、茶叶换我们的马匹、皮毛。”
赵烈看着信上的字迹,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若与兀良哈部结盟,必然会引起总督府的猜忌。他沉思片刻,对密使道:“此事我需考虑三日,三日后你再来听答复。”密使点头离去,而赵烈则陷入了两难——是借兀良哈部的力量彻底平定草原,还是顺从总督府的意愿,避免“私通外族”的非议?
(结盟博弈与总督府的突袭核查细节↓↓↓)
一、赵烈与兀良哈密使的谈判:利益交换的精准拉扯
三日后,密使再次来到守将府,赵烈直接抛出了自己的条件,将结盟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1. 信息对等交换:要求密使先提供两份关键情报——鞑靼残余部落(共3支,约2000人)的具体藏身地,以及小王子留在草原的“宝藏库”位置(据说藏有大量金银与战马),待明军验证情报属实后,才会与其签订结盟文书。
2. 通商附加条款:同意以铁器、茶叶通商,但规定“铁器仅限农具,严禁交易兵器”,且每年通商次数不得超过4次,每次需由明军派人护送货物,避免兀良哈部借通商囤积战力。
3. 草原势力约束:要求兀良哈部不得在战后吞并其他弱小部落,若需扩张势力,必须提前告知明军,确保草原局势稳定——赵烈深知“养虎为患”,不愿再培养出第二个“小王子”。
密使虽对条款有所犹豫,但想到鞑靼若被彻底清剿,兀良哈部将成为草原最大势力,最终还是点头同意,当场绘制了鞑靼残余部落的分布图,并承诺三日内送来“宝藏库”的详细路线。
二、总督府的突袭核查:猜忌引发的危机
就在谈判刚结束的次日清晨,黑石城突然迎来了一支百人队伍——为首的是总督府的“巡按御史”王怀安,手持总督手令,以“核查归化营军纪”为由,要求立即接管战俘营与火器工坊的账目。
1. 账目核查的陷阱:王怀安一到便索要“火器工坊的物料消耗清单”与“归化营的粮食发放记录”,实则是想从中找出漏洞——比如若发现铁器消耗远超正常范围,便可诬陷赵烈“私造兵器”;若粮食发放不足,则可借机弹劾他“虐待战俘”。好在周文彬早有准备,提前将工坊用于制作农具的铁器单独记账,归化营的粮食发放也留有战俘签字的凭证,让王怀安一时抓不到把柄。
2. 战俘营的试探:王怀安随后又去了归化营,故意当着巴图的面问:“你等是否自愿归顺?有无明军逼迫之事?”巴图想起赵烈的善待,当场高声答道:“我等自愿归顺,赵将军待我等如兄弟,绝无逼迫!”一旁的战俘也纷纷附和,王怀安的试探再次落空。
3. 暗藏的眼线部署:核查无果后,王怀安并未离去,反而以“协助管理”为由,留下了20名“文书”,实则是让他们暗中监视赵烈的动向——这些人每日记录赵烈的出行、与谁见面,甚至偷偷打探火器工坊的生产进度,给黑石城埋下了隐患。
赵烈深知,王怀安的到来只是开始,总督府对他的猜忌已越来越深。当晚,他便命人将与兀良哈部结盟的初步意向,以“清剿鞑靼需借力草原部落”为由,写成奏折快马送往京城,试图绕开总督府,直接获得朝廷的支持。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铁骨:系统在手,逆势铸神州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