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舟那句关于“自我价值认同”的点拨,如同在林溪心中点亮了一盏灯。她立刻找到街道王副主任,将沈砚舟的深意和自己的理解详细转达,特别强调了在与刘建军沟通时,务必尊重他的技术背景和过往贡献,将其视为一个“被需要的人”,而非仅仅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
王副主任起初将信将疑,但沈砚舟的指示在前,他还是决定尝试。他调整了沟通策略,不再一味强调政策尺度和补偿金额的刚性,而是由街道一位同样有工厂技术背景的老干部带队,带着区人社局提供的再就业培训项目清单(包括几个适合刘建军技能的高级技工培训)和社区医院关于慢性病帮扶政策的说明,再次登门。
沟通的过程依旧艰难,刘建军起初充满戒备和抵触。但当那位街道老干部聊起当年厂里的技术革新,无意中提到刘建军曾引以为傲的一项小发明时,刘建军紧绷的脸色明显松动了一下。街道干部顺势将培训项目资料递过去:“刘师傅,区里现在特别缺您这样的高级技术人才。这几个项目,学出来待遇都不错,好多厂子抢着要。您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咱们街道可以帮忙联系,优先推荐。”
刘建军沉默地翻看着资料,眼神复杂。街道干部又拿出社区医院的联系方式:“嫂子的病,社区医院说可以帮忙申请特殊门诊用药补贴,还能定期安排家庭医生随访,减轻点负担。” 他没有提动迁补偿一个字,只是真诚地表示:“咱们街道,就是想看看,能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帮您家解决点实实在在的困难。”
这一次,刘建军没有像以往那样立刻拒绝或狮子大开口。他沉默了许久,最后沙哑地说了一句:“我……想想。”
这声“想想”,是僵局破冰的信号!王副主任兴奋地给林溪打电话,言语间充满了对沈砚舟洞见的佩服和对林溪及时传递关键信息的感谢。林溪心中也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沈砚舟的智慧点化,才是打开这把锈锁的关键钥匙。
几天后,在街道、人社部门、社区医院等多方协调下,结合刘建军自身的意愿,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帮扶方案:参加一个为期三个月的高级电工技能提升班(由区里承担学费),结业后由人社部门推荐到区内一家效益不错的制造企业;同时,社区医院为其妻子开通了慢性病用药“绿色通道”,并纳入家庭医生重点随访名单。
当这份沉甸甸的、聚焦于解决其家庭困境和重塑其个人价值的帮扶方案摆在刘建军面前时,这位倔强的汉子眼圈红了。他没有立刻签字,而是问了一句:“那……我那‘技术能手’的奖状……搬新家还能挂吗?”
“当然能!” 街道干部立刻保证,“那是您的荣誉!新家地方宽敞,挂哪里您说了算!我们还可以帮您找个好位置,做个漂亮的框!”
刘建军用力抹了把脸,拿起笔,在动迁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困扰项目多时的最大“钉子户”问题,以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方式,成功化解!消息传回协调办,众人无不惊讶,连钱前进都忍不住对林溪说了一句:“小林,这次思路找得准,功劳不小啊!”
林溪谦逊地笑了笑,心中却无比清楚,真正的功劳属于那个在幕后精准点破人心关键的人。
刘家问题的顺利解决,像一股暖流,在一定程度上融化了南巷片区改造前期积累的些许冰霜。林溪的名字,在南巷居民中传得更开,甚至有人私下叫她“能办实事的小林干部”。她处理问题的思路——既坚守政策底线,又注重解决实际困难、尊重个体情感——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协调小组的工作氛围。
沈砚舟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很少直接表扬,但分配给林溪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不再仅仅让她负责“根脉印记”这样的专项,而是开始让她参与项目资金调配的初步讨论、工程进度协调的关键会议,甚至让她起草一些重要的汇报材料提纲。这是一种无声的信任和更高层次的历练。
这天下午,林溪被叫到书记办公室汇报“根脉印记”深化设计的进展。汇报完工作,沈砚舟没有立刻让她离开,而是罕见地沉默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似乎在斟酌着什么。
“林溪,” 他忽然开口,目光深邃地看着她,“你对云川区的未来,怎么看?”
这个问题有些宏大,超出了林溪的日常工作范畴。她愣了一下,谨慎地回答:“沈书记,我…还在学习,看得可能比较浅。但我觉得,云川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有勤劳的人民,现在又有您推动的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战略,未来…应该会更好吧?”
“更好,具体指什么?” 沈砚舟追问,语气平淡,眼神却带着一种穿透力,仿佛要看进她的心里。
林溪被他看得有些紧张,但想起他教导的“洞察人心”、“思考本质”,鼓起勇气,结合自己在南巷工作的体会和了解到的其他区县经验,尝试着说:
“我觉得…应该是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不仅住得更安全舒适,还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对个体的尊重,就像我们努力保留老槐树的记忆、帮刘师傅找回价值那样…同时,产业转型要成功,让大家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腰包鼓起来,生活有盼头…还有就是,环境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她的表述不算华丽,甚至有些零碎,但充满了真诚和基于基层实践的朴素思考。
沈砚舟静静地听着,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捕捉的满意。她没有空谈口号,她的“未来观”里,有“人”、有“发展”、有“环境”,核心正是他一直强调的“温度”与“可持续”。
“嗯。” 沈砚舟应了一声,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他话锋一转,拿起桌上一份文件递给她,“下个月初,省里有个关于‘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专题研讨会。这是会议通知。你准备一下,代表云川区,就‘根脉印记’计划的理念和实践探索,做个交流发言。”
林溪彻底愣住了!省里的研讨会!代表云川区发言?!这简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舞台!巨大的惊喜和随之而来的压力瞬间将她淹没。
“沈书记…我…我能行吗?” 她声音都有些发颤。
“为什么不行?” 沈砚舟反问,语气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笃定,“方案是你做的,理念是你理解的,实践是你推动的。没有人比你更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价值所在。” 他看着林溪因为激动和紧张而微微发亮却又带着一丝惶恐的眼睛,声音低沉了几分,带着一种近乎鼓励的力量:
“林溪,不要小看自己。你做的这些事,不仅仅是在完成一项工作。你在摸索一条路,一条如何在快速变迁中守护城市灵魂、安放个体情感的路。这条路,很重要。把它讲出来,让更多人听到云川的声音,听到来自基层实践者的思考。”
沈砚舟的话语,像一股强大的暖流,瞬间冲散了林溪心中的忐忑。他不仅给了她一个巨大的机会,更赋予了她所做工作一种超越任务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他对她的信任和期许,是如此的重,又是如此的清晰!
“是!沈书记!我一定全力以赴,认真准备!” 林溪挺直脊背,双手接过那份沉甸甸的通知,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一刻,她感觉自己的肩头承担起了一份前所未有的责任和使命。
离开书记办公室时,林溪的心跳依旧很快。她抱着那份通知,走在长长的走廊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面,一片明亮。她回味着沈砚舟最后的话语,那句“不要小看自己”,那句“摸索一条路”,那句“很重要”……每一个字都像烙印一样刻在她心上。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发言任务,这是沈砚舟在为她搭建一座通向更广阔天地的桥梁,也是在用最郑重的方式,肯定她的成长和价值。他对她的关注,早已超越了普通上下级的范畴。那份在风暴中建立起的信任,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默契,在思想深处产生的共鸣,以及此刻这份沉甸甸的期许……汇聚成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暗流,在她心底汹涌澎湃。
心桥初架,一端是她努力扎根的云川热土,另一端是沈砚舟为她点亮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而这座桥的基石,是他们共同坚守的信念,和他们之间那份日益深厚、却依旧隔着一层薄纱的默契与情愫。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他的指尖江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