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协调组组长的办公室,不再是之前那个临时工位。虽然依旧不算宽敞,但有了独立的门和空间,象征着地位和责任的变化。林溪坐在崭新的办公桌后,面前摊着厚厚一摞资料:云川历年经济数据、重点企业名录、省市产业政策汇编、以及沈砚舟圈定的几个重点方向研究报告。
空气里还残留着新家具的味道,但林溪无暇顾及。沈砚舟要求的“本周内拿出初步攻坚路线图和时间表”像悬在头顶的利剑。她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深感隔行如隔山。文化项目她得心应手,但高端装备配套、生物医药研发……这些陌生的领域,每一个名词背后都牵扯着复杂的产业链、技术壁垒和市场规则。
组建团队是当务之急。她提交的名单经过钱卫东和组织部审核,最终批下来三个人:原发改局的业务骨干小陈,对产业政策熟悉;从招商局调来的小王,有企业对接经验;还有一位是区委办综合科的笔杆子小李,负责文字综合和简报。人员不多,但胜在精干,没有张宏塞进来的“钉子”,这让她松了口气。她知道,这背后定是沈砚舟的授意。
然而,磨合期的不顺很快显现。小陈习惯了按部就班,对林溪提出的“打破部门壁垒,建立项目直通车”的协调机制心存疑虑;小王则对林溪这个“文化口出身”的组长能否把握产业方向私下表示过担忧;只有小李埋头做事,话不多。
更棘手的是来自外部的阻力。林溪带着小陈去拜访一家有潜力转型做高端精密加工的本地老厂。厂长姓赵,是个老江湖。他热情地接待了林溪一行,泡着功夫茶,大谈企业困难、资金紧张、技术工人流失,但对林溪提出的“纳入首批重点扶持企业库,享受政策包和技改补贴”的提议,却始终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
“林组长,您年轻有为,想法是好的。”赵厂长搓着手,笑容里带着一丝圆滑,“不过嘛,这转型不是小事,投入大,风险高。我们小厂子,经不起折腾啊。再说,区里的政策,年年喊,落地难哦……” 话里话外,透着一股对政府的不信任和对林溪能力的轻视。
回程的车上,小陈忍不住抱怨:“赵厂长这人,滑得很。我估计是有人给他递话了,让他观望,甚至唱反调。”
林溪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眉头紧锁。她想到了张宏那张皮笑肉不笑的脸。这仅仅是开始。
更大的麻烦出现在省发改委调研组的座谈会上。会议由沈砚舟主持,张宏、钱卫东以及几个经济口的局长参加,林溪作为协调组长列席并做记录。省里的专家对云川的转型思路表示肯定,但也尖锐地指出了问题:本土企业创新意愿不足,产业链配套薄弱,高端人才引进困难。
轮到发言环节,张宏清了清嗓子,慢条斯理地说:“省里专家的意见非常中肯,一针见血。这也说明,我们产业转型的基础还很薄弱,难度很大啊。特别是我们一些新组建的部门,核心骨干对经济工作缺乏深度了解,在统筹协调和把握方向上,可能会走一些弯路,影响效率。” 他虽未点名,但目光有意无意地扫过正在记录的林溪。
会议室内气氛微妙地一滞。钱卫东低头喝水,没接话。其他几位局长眼观鼻鼻观心。
沈砚舟面沉如水,手指在桌上轻轻叩击了一下,发出清晰的声响。他没有看张宏,目光落在林溪身上,声音平稳却带着无形的压力:“基础薄弱是现实,但这不是裹足不前的理由。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攻坚。方向对不对,效率高不高,要看行动和结果。林组长,协调组尽快把省里专家的意见要点梳理出来,结合我们梳理的重点项目,形成一份更详实的推进方案,下周指挥部会议专题讨论。”
“是,沈书记!”林溪立刻应道,握笔的手心微微出汗。张宏的话像一根刺,扎进了在场每个人的心里,也让她明白,对方已经迫不及待地要给她扣上“能力不足”、“拖后腿”的帽子了。
散会后,林溪最后一个收拾东西。沈砚舟走到门口,脚步顿了一下,没有回头,低沉的声音传来:“他的话,不必往心里去。做好你该做的事。” 说完便大步离开。
林溪站在原地,心头五味杂陈。有被维护的暖意,有被质疑的委屈,更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她深吸一口气,拿起笔记本。张宏射来的暗箭,她必须用更扎实的工作成果来挡回去。她拨通了小陈的电话:“通知组里所有人,今晚加班。我们连夜把省里的意见和项目清单对起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他的指尖江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