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杯咖啡之后,一连数日,沈星宇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联盟的事务依旧繁忙,项目书、会议、谈判充斥着他的日程,但思维的间隙,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映真谈论算法时专注的神情,以及她偶尔流露出的、转瞬即逝的浅笑。
他并非优柔寡断之人,但在如何处理与映真的关系上,却生出几分前所未有的谨慎。他珍视那份思想上的共鸣,不愿用任何轻率的举动去打破它。然而,那份想要再次交谈、想要更深了解的渴望,也真实地灼烧着他。
最终,他选择了一个最符合他们当前关系,也最不易引起反感的方式。
一个周三的晚上,映真在实验室熬到很晚,正对着一段难以驯服的代码做最后的攻坚。安静的实验室里只有服务器运行的嗡鸣。她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顺手点开了邮箱,准备休息片刻。
一封新邮件的提示映入眼帘。
发件人:沈星宇
主题:关于“河床”坚实度的一点请教
映真的心跳莫名漏跳了一拍。她点开邮件。
“映真,你好。
冒昧打扰。上次咖啡交谈,受益良多,尤其你提到的‘对抗性测试’方法,令我反复思量。近日联盟评审一个关于信贷风险评估的新算法项目,我尝试用你提到的视角去审视,发现其中可能存在对特定邮政编码区域潜在用户的隐性歧视,这恰好印证了你所说的‘数据的历史偏见’。
附件是该项目的部分非核心技术文档(已做脱敏处理),不知你是否有空,从专业角度帮我看看,我的这份担忧是否合理?当然,深知你科研任务繁重,若不便,完全不必勉强。
另,日前偶得一本《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想到你正在与代码‘搏斗’,或可作为闲暇读物放松心神。希望没有唐突。
祝,科研顺利。
沈星宇”
邮件措辞严谨、得体,充满了对她专业能力的尊重,求教的问题也真实具体,绝非无的放矢。而最后关于书籍的提及,又巧妙地带了一丝朋友间的、不着痕迹的关怀。
映真反复看了两遍邮件,唇角不自觉地微微扬起。她能感觉到字里行间那份小心翼翼的试探和真诚的尊重。他并没有因为她的性别或年龄而看轻她的见解,反而将她视为了可以探讨专业问题的同行者。
她看了一眼旁边屏幕上还在挣扎运行的代码,又看了看沈星宇发来的附件,几乎没有太多犹豫,便回复道:
“沈理事,邮件已收到。文档我会仔细查看,有初步想法后回复你。谢谢你的书单推荐,《编码》久闻其名,正好一读。”
她依旧用了“沈理事”这个称呼,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但答应查看文档的行为本身,已经是一种积极的回应。
发送之后,她并没有立刻投入工作,而是打开了购书网站,搜索了《编码》这本书。看着简介,她想起沈星宇谈及技术时眼中闪烁的光,那并非纯粹的商人逐利,而是带着一种构建更美好数字世界的热忱。这种感觉,让她觉得很舒服。
接下来的两天,映真在调试代码的间隙,仔细阅读了沈星宇发来的文档。她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印证了沈星宇关于“邮政编码歧视”的担忧,还进一步指出了算法模型中几个不易察觉的、可能导致“马太效应”强化的反馈循环设计。
她将自己的分析,用清晰的逻辑和标注写成了一份简洁的评估意见,在周五晚上回复了过去。邮件末尾,她写道: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分析,仅供参考。你之前的‘价值锚点’论,在此案例中确实至关重要。——映真”
这一次,她落款只写了名字。
沈星宇收到这份详尽专业的回复时,正在书房处理工作。他几乎是立刻放下手头的一切,仔细阅读起来。越看,他眼中的赞赏之色越浓。映真的分析不仅切中要害,还提供了更具建设性的修改思路。这远超出了他预期的“帮忙”范畴。
他立刻拨通了她的电话——这次,他觉得电话比邮件更合适。
“喂?”映真的声音从电话那端传来,带着一丝实验室里特有的轻微回声,显得比平时更软糯一些。
“映真,是我,沈星宇。你的分析报告我收到了,”他的语气带着难以抑制的振奋,“太精彩了!你指出的那几个反馈循环,是我们所有人都忽略掉的盲点。这份报告对我们重新评估这个项目至关重要,真的非常感谢!”
他的激动和真诚透过电波清晰地传递过来。映真听着,心里也泛起一丝成就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认可,更因为她看到自己的研究,真的能在现实世界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能帮上忙就好。”她轻声回应,语气里也带着一丝轻松。
“不只是帮忙,”沈星宇纠正道,“是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映真,你是在用你的专业知识,实实在在地加固着创新的‘河床’。”
他的话,再次精准地落在了他们共同的认知基石上。映真握着电话,感觉到一股暖流悄然滑过心田。
两人又就报告中的几个技术细节讨论了几句。末了,沈星宇看着窗外已然深沉的夜色,问道:“时间不早了,你还在实验室?”
“嗯,最后一点收尾工作。”
“别熬太晚。”他的声音自然而然地放轻了些,带着不易察觉的关切,“那本书……开始看了吗?”
“今天刚收到,还没来得及。”
“不急。希望它不会让你的大脑在代码之外更加疲惫。”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映真也笑了:“应该不会,换换脑子也好。”
通话结束,实验室重新恢复寂静。映真看着电脑屏幕上冰冷的代码,却觉得周遭的空气似乎不再那么清冷。她拿起放在桌角那本崭新的《编码》,摩挲着光滑的封面,想起他电话里沉稳而真诚的声音,一种被理解、被看见的熨帖感,细细密密地将她包裹。
而城市的另一端,沈星宇放下手机,走到窗边。秋夜的北京,灯火璀璨如星河。他回味着刚才那通短暂却愉快的通话,映真最后那声带着笑意的回应,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底漾开了一圈圈清晰的涟漪。
他知道,那条名为“映真”的溪流,正以一种清晰而坚定的姿态,汇入他思想的版图,并开始悄然改变其下的地质构造。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学术上的共鸣,他渴望了解更多,关于她的坚持,她的困惑,她隐藏在理性外表下的所有波澜。
他拿起手机,在日历上做了一个标记。下周二,联盟与信管实验室有一次非正式的进度交流会。那将是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他的指尖江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