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钟声余韵尚在,生活的画卷已徐徐展开新的一页。被称为“沈先生”和“沈太太”的第一个年头,并未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却像是在原有的和谐底色上,晕染开更沉稳、更悠远的色彩。他们的世界,因为彼此的深度嵌入,变得愈发宽广而坚实。
开春后,沈星宇所在的创新联盟启动了一个名为“晨曦计划”的公益项目,旨在为偏远地区的青少年提供人工智能启蒙教育和资源支持。这不仅仅是资金投入,更需要深入一线的调研和可持续的课程体系搭建。
在联盟内部讨论核心团队人选时,沈星宇几乎没有犹豫,提出了一个建议:“我认为,这个项目需要一位顶尖的算法专家,从底层逻辑确保教育工具的公平性与可及性。姜映真博士是不二人选。”
他的提议在高层引起了些许讨论。有人顾虑映真过于年轻,且是“理事家属”,恐有非议。沈星宇面对质疑,神色平静,语气却不容置疑:“我推荐她,仅仅因为她是‘姜映真博士’。她的专业能力、对算法伦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她身上那份难得的、关注弱势群体的同理心,都与‘晨曦计划’的初衷高度契合。联盟用人,难道不该唯才是举?”
他力排众议,最终为映真赢得了这个机会。这不是私心,而是他对她能力最清醒的认知和最大程度的尊重。
映真接到这个任务时,既感到挑战,也涌动着使命感。这不同于她熟悉的实验室研究,需要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能受益的具体工具。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不同地区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教育现状,带领团队设计了一套寓教于乐、并能有效规避数据偏见的启蒙课程和开源平台。
项目启动初期,他们一起前往西南山区的一所试点学校。泥泞的山路,简陋的校舍,但孩子们眼睛里对知识的渴望,像星星一样明亮。映真蹲在教室里,耐心地给一个腼腆的小女孩演示如何用图形化编程让屏幕上的小动物动起来,当小女孩成功操作,脸上绽放出惊喜的笑容时,映真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沈星宇站在教室窗外,看着阳光下她温柔而专注的侧影,看着她与孩子们交流时自然流露的耐心与智慧,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骄傲。这一刻,她不仅仅是他的映真,更是一个在用自己专业能力点亮他人梦想的、闪闪发光的独立个体。
与此同时,沈星宇自己的事业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他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向具有长远社会价值的“耐心资本”领域,推动联盟投资那些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巨额回报,但关乎基础科研、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的项目。这需要更大的魄力和更坚定的信念。
一次,在一个前景不明朗的环保科技项目投资决策会上,反对的声音占了上风。深夜回家,沈星宇难得地显露出几分疲惫和犹疑。他将头靠在映真肩上,闭着眼,低声诉说会议上的僵局。
“数据模型显示风险很高,我知道。但有时候,总觉得有些价值,是无法完全用数据衡量的。”他喃喃道。
映真轻轻拍着他的背,如同他曾经安抚她那样。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轻声问:“还记得‘晨曦计划’里那个小女孩吗?如果我们只用最‘经济’的模型去衡量,可能永远不会把资源投向那里。但有些种子,现在种下,也许很多年后,才会在某片我们看不见的土壤里,开出意想不到的花。”
她的话,像一缕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迷雾。他抬起头,看着她清澈而坚定的眼神,忽然就笑了。是啊,他追求的“创新”,其内核不正是映真一直强调的“向善”与“长远”吗?如果仅仅追逐短期利益,那与普通的资本又有何异?
第二天,他重新回到会议室,顶住压力,力排众议,推动了对那个环保项目的战略性投资。他在陈述理由时,脑海中浮现的是映真谈及算法公平时那不容置疑的锋芒,以及她面对山区孩子时那温柔坚定的目光。她的存在,像一座灯塔,始终提醒着他商业行为之上,应有的情怀与责任。
他们的生活,仿佛两条原本独立的溪流,在汇合后,不仅没有失去自我,反而因为彼此的滋养,各自奔涌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并在这更广阔的天地里,找到了更深层次的共鸣与支撑。
夜晚,他们依旧共享书房的那片宁静。有时,他会就某个投资项目的伦理风险评估征求她的意见;有时,她会请他扮演挑剔的用户,测试“晨曦计划”教育平台的使用体验。他们是彼此最挑剔的审稿人,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爱,并未因投身更广阔的世界而变得稀薄,反而如同好酒,在更宏大的橡木桶中陈酿,滋味愈发醇厚、层次丰富。他们不仅是生活的伴侣,更是志业上殊途同归的同行者,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也彼此照亮。
站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回望,那条名为“爱情”的河流,早已超越了最初二人世界的甜蜜缠绵,奔涌成了与更宏大叙事相连的、充满力量与希望的江海。而河床,也因其承载的江河之志,变得愈发厚重与辽阔。他们的故事,也因此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和更动人的光芒。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他的指尖江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