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夜半来客
深秋的宁远城,夜色如墨,寒风呼啸着掠过城头,卷起满地枯叶。参将府内灯火通明,王磊正在书房仔细审阅税改文书,烛光将他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显得格外孤寂。案几上堆满了各地送来的文书,有军情急报,有粮饷清单,还有关于新式火器生产的进度报告。
忽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格外突兀。马蹄声在参将府门前戛然而止,紧接着传来低沉的叩门声。
亲兵队长张武匆忙进来,神色紧张地禀报:\"大人,城外来了几个神秘客商,手持司礼监令牌,要求立即见您。为首者面白无须,说话带着官腔,不像寻常商贾。已经查验过令牌,确是真品。\"
王磊心中一凛。司礼监是内廷要害部门,深夜来访必有要事。他立即整装出迎,穿过庭院时,注意到守卫已经暗中加强,弓箭手埋伏在暗处,显然张武已经做了周密安排。
来到前厅,只见来人虽身着寻常商贾服饰,但举止间透着官家气度。为首者年约四十,面白无须,眼神锐利,正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他身后站着两名随从,看似普通仆人,但眼神机警,步伐沉稳,显然是高手。
\"王参将,\"王承恩压低声音,环顾四周,\"借一步说话。\"
进入密室,王承恩示意随从在外把守,这才取出一个紫檀木盒,小心翼翼地打开,取出一卷明黄绸缎:\"陛下密旨。\"
王磊连忙跪接。展开一看,竟是崇祯皇帝亲笔手谕,字迹略显潦草,显然是在极度焦虑中写就。旨中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权,可先斩后奏,全权处理辽东事务。更令人震惊的是,随旨还有内帑银万两,作为军需之用。
\"这...陛下为何突然...\"王磊难以置信地看着王承恩。
王承恩长叹一声,声音中透着疲惫:\"陛下深知辽东危局。今日廷议,杨嗣昌等人又欲推动议和,声称只要答应岁币三十万,割让辽东三镇,便可换得十年太平。\"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沉重:\"陛下力排众议,但杨党势大,六部中有大半官员附和。户部尚书侯恂甚至当场出示太仓空虚的账册,工部侍郎张缙彦也诉说军械匮乏。陛下孤立无援,只能出此下策。\"
王承恩凑近低语,声音几不可闻:\"陛下还要我转告将军:'大明江山,尽在将军肩上'。这万两白银,是陛下从内帑中节省出来的,连宫中用度都削减了三成,望将军善用。\"
王磊热泪盈眶,叩首道:\"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此举若被杨党知晓,只怕...\"
王承恩冷笑:\"陛下已有安排。明日朝会,将会下旨申饬将军'擅权',这只是障眼法。将军只管放手去做,陛下在暗中支持。\"
他又交代了许多朝中秘辛:杨嗣昌与后金秘密往来,朝中多位大臣被收买,甚至宫内也有他们的眼线。\"兵部侍郎李明睿、工部给事中陈启新都是杨党心腹,将军务必小心。最近他们还拉拢了几个翰林院的清流,想要在舆论上造势。\"
王承恩特别提醒:\"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虽然表面上中立,但实际上与杨嗣昌过往甚密。将军传递消息时,要避开锦衣卫的渠道。\"
临行前,王承恩特意嘱咐:\"这'便宜行事'权虽大,但需慎用。除非万不得已,不可轻易动用先斩后奏之权,以免授人以柄。陛下还说,若是事急,可用三百里加急直递密奏,他会亲自批阅。\"
送走王承恩,王磊立即召集心腹将领和幕僚。众人看到密旨和内帑银,既惊且喜,但也深感责任重大。
宋应星抚须沉吟:\"陛下此举,既是信任,也是考验。杨党在朝中根深蒂固,我等更要谨慎行事,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
张武激动地说:\"有了陛下支持,咱们就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这万两白银,正好解了燃眉之急。\"
王磊却神色凝重:\"从此,我们更要如履薄冰。明日朝会陛下下旨申饬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到辽东。我们要配合演好这出戏,既要显出惶恐认罪的态度,又要暗中推进各项改革。\"
他立即做出部署:\"首先,将这万两白银分三处秘密存放,账目要做得天衣无缝。其次,立即停止所有公开的改革举措,转为暗中进行。第三,派人密切监视杨党在辽东的眼线,但要做得不着痕迹。\"
众人肃然应诺。王磊又特别嘱咐宋应星:\"先生负责的火器生产要转入地下,可借用民间工坊为掩护。新式燧发枪的生产不能停,这是咱们的底气。\"
这一夜,参将府的灯火一直亮到天明。王磊站在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已经卷入了一场关乎大明存亡的政治漩涡,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为了江山社稷,他别无选择。
第二节 重任在肩
获得\"便宜行事\"权后,王磊的内心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起初,他怀着满腔忠忱,夜以继日地处理辽东军政要务。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朝廷的种种作为让他逐渐心生失望。
这日深夜,王磊独自在书房审阅文书,烛火摇曳中,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封来自京师的密报上。信中详细记录了杨嗣昌等朝中大臣奢靡无度的生活:一席宴席耗费白银千两,一件朝服价值百金,而边关将士却连饷银都难以按时领取。
\"这就是我效忠的朝廷?\"王磊喃喃自语,手中的毛笔不觉握紧。他想起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那些饥寒交迫的百姓,再对比朝中诸公的奢靡,一股无名火在胸中燃烧。
次日视察军营时,看到士兵们穿着破旧的战袄,手持锈蚀的兵器,王磊的心更是沉到了谷底。一个老兵跪地哭诉:\"大人,我家老母病重,却无钱医治,求大人开恩...\"
王磊立即命人取来十两银子相助,但心中却涌起一阵悲凉。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而朝中那些尸位素餐的大臣却锦衣玉食。
随着税改成效日益显着,宁远财政逐渐宽裕。王磊不仅补发了所有欠饷,还改善了将士待遇。每当看到士兵们领到足额饷银时脸上的笑容,王磊就不禁思考:若由自己来执掌大权,定能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这个念头起初让他感到惶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脑海中。特别是在接到朝廷那些毫无意义的制肘时,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
一日,兵部来文要求将新式火器的制造方法全数上缴。王磊深知,一旦交出,这些心血必将被杨党把持,甚至可能流入后金手中。他第一次产生了抗旨的念头。
\"大人,这可如何是好?\"宋应星忧心忡忡地问。
王磊沉默良久,缓缓道:\"就说制造工艺复杂,需要时间整理。能拖一日是一日。\"
在这个乱世,王磊开始意识到,单纯的忠诚或许并不能拯救这个国家。有时夜深人静,他会站在地图前,望着辽东这片土地,心中泛起一个危险的念头:若由我来治理,定能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天下。
但这种想法总是很快被他压下去。他告诫自己:忠君爱国是为臣之本,不可有非分之想。
然而现实却不断考验着他的信念。朝廷派来的监军不但不懂军事,还处处掣肘;户部时常克扣粮饷;工部提供的兵器质量低劣。这一切都让王磊感到无比失望。
最让他寒心的是,即便在宁远大捷之后,朝廷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奖赏,反而因为杨党的谗言,多次下旨申饬。
\"大人,朝廷如此对待功臣,实在令人心寒。\"张武愤愤不平地说。
王磊没有回答,但心中的某个角落已经开始动摇。他想起历史上那些镇守边关的大将,有的忠君爱国却不得善终,有的...
这个危险的念头一旦产生,就如野草般疯长。王磊开始暗中布局:以防御为名扩编军队,以试制为由储备军械,以屯田为借口积攒粮草。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既不留人把柄,又为未来做准备。
他甚至开始秘密联络其他对朝廷不满的将领,试探他们的态度。让他惊讶的是,许多人都对现状深感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
\"若真到了那一天,你们可愿随我共举大业?\"在一次密谈中,王磊终于问出了这个一直藏在心底的问题。
回应他的是坚定的目光和无声的誓言。
然而,每当看到\"国之干城\"的金匾,王磊又会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忠与叛,仅在一念之间。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步选择都将影响历史的走向。
夜深人静时,王磊常常独自登上城楼,望着满天繁星,心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一边是忠君报国的传统信念,一边是救民水火的现实需求;一边是朝廷的猜忌制肘,一边是自立门户的可能。
\"或许,\"他望着远方,喃喃自语,\"真正的忠君,不是愚忠,而是要以非常之手段,行非常之事。\"
这个念头一旦明晰,王磊感到前所未有的释然。他决定:继续效忠朝廷,但也要为自己留条后路。若朝廷清明,自当竭诚效忠;若朝政日非,也不排除另寻出路。
从这一刻起,王磊的处事风格发生了微妙变化。他依然勤于王事,但开始更多地考虑辽东的本土利益;依然遵从旨意,但会巧妙地规避那些不合理的命令;依然效忠皇帝,但不再对朝廷抱有天真的幻想。
这种转变极其隐蔽,就连最亲近的宋应星和张武都未曾察觉。只有王磊自己知道,内心深处的那根忠君之弦,已经悄然松动。
而这一切,都将影响着未来辽东乃至整个大明的命运。
在确认了自己的立场后,王磊开始秘密制定长远规划。他深知,无论最终选择哪条路,都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首先是在军事上,王磊以防御后金为名,开始大规模扩军。他不仅增加常规部队编制,还秘密组建了三支特殊部队:一是由山地营精锐组成的\"突骑营\",擅长奇袭作战;二是由火器专家组成的\"神机营\",专门操作新式火炮;三是由水性好的士兵组成的\"水师营\",控制辽东海域。
\"每支部队都要有独立作战能力,\"王磊对张武说,\"要能做到自给自足,即便与主力失去联系,也能长期坚持。\"
在军工生产方面,王磊采取了更隐蔽的策略。他在深山之中建立了数个秘密工坊,每个工坊只生产特定部件,最后由心腹工匠在总装厂完成组装。他还派人到各地搜罗工匠,许以重金,但要求他们举家迁来辽东。
\"技术是立身之本,\"王磊对宋应星说,\"我们要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主生产最先进的武器。\"
经济上,王磊进一步深化税改。他不仅完善海关税收,还开始尝试建立辽东自己的金融体系。他暗中支持晋商在辽东开设票号,并以军需采购为名,逐步建立了一套独立的财政体系。
\"我们要做到即便朝廷断绝粮饷,也能自给自足。\"王磊对负责财政的幕僚说。
最关键的还是人才储备。王磊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年轻将领,不仅教他们军事技能,更传授治理之道。他还在宁远设立学堂,招收将士子弟入学,教授文武之道。
\"这些孩子将是未来的希望,\"王磊视察学堂时说,\"要让他们既忠君爱国,又明白事理。\"
与此同时,王磊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他以联防为名,与蓟州、宣府等地的将领建立秘密联系,逐步形成一个以宁远为核心的防御网络。
\"不要急于求成,\"王磊常告诫部下,\"我们要像春雨润物般,悄无声息地做好准备。\"
然而王磊也深知,这些准备必须极其谨慎。他严格规定所有重要决策都要经过三方合议,并且做好详细记录。每笔资金往来都有明暗两套账目,每个军事调动都有正当理由。
\"我们现在是在走钢丝,\"王磊对心腹说,\"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但随着时间推移,王磊的信心越来越足。税改带来的收入已经超出预期,新式军队初具规模,军工体系日益完善。更重要的是,将士们对现状十分满意,民心也逐渐倾向宁远。
\"大人,\"张武兴奋地报告,\"这个月海关收入又创新高,已经足够支撑全军开销还有余裕。\"
王磊点点头,但神色依然凝重:\"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谨慎。告诉下面的人,不可骄纵,不可张扬。\"
夜深人静时,王磊常常独自审视自己的规划。他知道,自己正在走的是一条危险的道路,但也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在这个乱世,唯有做好万全准备,才能保住这片土地,保住这些百姓。
而这一切,都将为未来的种种可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回到明末做皇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