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帷幕在七月的蝉鸣中徐徐拉开,四九城的白日被燥热裹挟,唯有晨昏时分偶有清风拂过胡同,带来一丝短暂的凉意。
对林墨而言,这两个月的长假并非休憩,而是又一段可以自主支配、心无旁骛的修行时光。
他的生活节奏简洁而充实。每周,他会固定抽出一天,骑着那辆飞鸽自行车,先到龙成家具厂,再去国营木器一厂。在龙成厂,除了与师父赵山河切磋技艺、探讨七级工考核中可能遇到的复杂结构难题。
他凭借在鲁班工坊中积累的庞大知识库和超越时代的视野,往往能提出一些让赵山河眼前一亮的奇思妙想,而赵山河数十年沉淀下来的、近乎本能的实践经验,则能迅速将这些想法落到实处,指出其中哪些是“巧思”,哪些是“妄念”。
他也密切关注着“方寸·山水”系列的打样进展,偶尔就细节提出调整意见。
在木器一厂,他则与周明轩总工交流“逸云”与“磐石”系列海外市场的最新反馈,并就后续可能的衍生系列交换看法。两个厂子都将他视为不可或缺的技术顾问,他的每一次到来,总能带来新的思路和精准的解决方案。
然而,这个暑假他投入心血最多的,还是在那座静谧的藏书阁内,依照梁先生手稿进行的缩比古建模型制作。
梁先生上次留下的“重檐十字脊亭”草图,结构远比之前的木塔更为繁复奇巧。十字脊的交汇、重檐的起翘、内部斗拱的层层出挑,对空间想象力和手上功夫都是极致的考验。林墨几乎将大半的课余时间都投入于此。
他先在“鲁班工坊”内进行无数次虚拟构建,推敲每一个构件的空间关系与受力逻辑。然后他选用质地细腻、稳定性极佳的椴木和香樟木,工具则是最精良的刻刀、锉刀和砂纸。
制作那些微缩的斗拱组件时,他将健体操修炼带来的精微控制力发挥到极致,指尖稳定如磐,力道吞吐间,木屑如蝶翼般剥落,留下精准无比的榫卯形态。
每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部件组合——如一角完整的檐下铺作,或一段十字脊的骨架——他便会小心地将模型收入一个特制的木匣,待到下次去学校时,悄然置于藏书阁中梁先生手稿旁的空位上,并附上自己记录制作心得与困惑的便笺。
下一次再踏入藏书阁时,他总能发现,便笺上已布满梁先生清隽而严谨的批注。先生目光如炬,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未能察觉的细微偏差。
“此昂身斜杀稍过,虽形似而神失,失其内在劲健之意”、“此栱眼雕琢略匠气,当求其圆润自然,宛若天生”……有时,先生还会在批注旁绘上几笔简练而传神的示意图,或直接引用《营造法式》中的经典原文,为他深入阐明背后所蕴含的“理”。
这些点拨每每让林墨茅塞顿开,对传统营造法式的理解,从单纯的“形”与“术”,开始触及更深层的“意”与“道”。
就在这种循环往复、静谧而高效的“动手制作-留下疑问-获得指点-深刻领悟”的过程中,他那本就扎实的技艺,尤其是对复杂空间结构的解析能力和对微缩比例的精准控制力,正以一种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的速度,被不断地夯实、锤炼、推向更高的境界。
七月中一个周四的下午,林墨刚将新完成的亭子一层檐口模型放入藏书阁,正准备离开,却在门口遇见了前来查阅资料的梁先生。
“林墨,”梁先生叫住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你上次留下的转角铺作我看过了,调整得很好,已然得了三分神韵。”
“全赖先生指点。”林墨恭敬回答。
梁先生点点头,像是随口提起:“明天晚上若是无事,来家里吃个便饭吧。你师母总听我提起你,想见见你这个沉得下心做学问的年轻人。”
林墨微微一怔,随即涌起一阵暖流与荣幸:“谢谢先生!学生一定准时到。”
翌日傍晚,林墨略作整理,带着一份精心挑选的、并不张扬的时令水果,按地址找到了梁先生位于清华园内的居所。那是一处雅致而朴素的院落,绿树掩映,清幽怡人。
开门的是梁先生的新婚夫人林女士,她气质温婉,笑容亲切地将林墨迎进屋。客厅布置得简洁而充满书卷气,靠窗的椅子上,坐着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太太,正是梁先生的前妻的母亲。老人家精神尚好,看着林墨,和善地笑了笑。
晚餐简单而精致,几样家常小菜,氛围却十分温馨。梁先生并未过多谈论学术,反而问起林墨家里的情况,以及他平时除了木工和学业还有什么爱好。
林女士也不时插话,气氛轻松自然。林墨能感觉到,先生是真心将他视为可栽培的后辈,这顿家宴,带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关怀与认可。
席间,梁先生偶尔提及一些建筑界的轶事,或是对某些古建保护的忧虑,言语间流露出的家国情怀与学术执着,让林墨深受触动。他意识到,先生传授给他的,不仅仅是技艺与知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除了这次难得的家宴,整个暑假里,林墨与梁先生的交流大多还是在藏书阁那个安静的空间里。一老一少,对着图纸与模型,沉浸在跨越时空的营造智慧之中,心照不宣,亦师亦友。
暑假期间,保密项目组的工作也并未完全停滞。研究员通过系里联系到林墨,交付了一项新的任务——为一系列抗爆实验设计并制作一个专用的木质缓冲结构平台。
这个平台需要能模拟特定地基条件,并能精确安装多种传感器,同时本身要能有效衰减部分冲击能量,保护精密测量设备。
这正契合了林墨在“虚实建造场”中的大量练习。他接任务后,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先钻进工坊,利用【虚实建造场】的功能,进行了数十种不同结构形式、不同材料组合、不同阻尼设置的模拟实验。他观察着冲击波在各类结构中的传播路径、能量衰减效果以及结构的动态响应。
基于这些模拟数据,他最优结构方案,绘制出详细图纸,并附上了长长的模拟数据分析报告提交给钱研究员。报告中,他不仅推荐了最终方案,还详细阐述了选择理由,并预测了在不同当量冲击下结构可能的表现,甚至提出了几处可优化传感器布设位置的建议。
钱研究员收到报告后,大为惊喜。林墨提供的已不仅仅是加工服务,而是包含了前期分析、方案比选和优化建议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其专业性和前瞻性远超普通技术人员。项目组采纳了他的核心方案,并对他提出的建议高度重视,在后续实验设计中进行了参考。
而那座小型地下防护工程的缩尺模型,也在暑假期间根据初步实验数据反馈,进行了两次局部调整。林墨同样利用【虚实建造场】,快速验证了调整后结构的有效性,并再次提出了两点关于内部通道优化以改善应力集中的细微调整建议,均被研究员采纳。
整个暑假在林墨高效而充实的节奏中悄然流逝。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