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同志,以我之见,现如今三党之中,真正能为我们所用,愿意与我们合作的,只有齐党一家。”
程光阳面无表情,语气淡淡道:
“至于楚党和浙党,楚党对我们兴明社的态度向来中立,既不敌视,也不支持。浙党就不好说了,他们虽说和我们一样,也与东林党有宿怨,可浙党中的一些人物,却对我们怀有敌意。”
“明年京察大计,咱们兴明社的目标,首先是保住自己人,不要在察计中被贬官、被罢黜,其次是尽量庇护齐党。至于浙党和楚党,只能让他们自求多福了。”
洪承畴闻言,心中对此有不同意见,但考虑到程光阳在社团中,向来一言九鼎,所以他动了动嘴唇,张口欲言,最后却还是没说。
好在程光阳察觉到了他的表情,主动向他抬了抬手道:
“彦演,你有什么想说的,尽管畅所欲言。”
“是……”
有了程光阳的允许,洪承畴这才放心大胆地开口道:
“社长,你以前说过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你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今谁是我们的敌人?毫无疑问,是东林党。那东林党的敌人是谁?除了我们兴明社以外,其他所有派系,都是他们的敌人。”
“既然其他派系,都是东林党的敌人,那咱们就应该主动与他们做朋友,无论他们是齐党、楚党、还是浙党,不管他们对我们的态度,是亲近、中立,还是有什么误会。”
听到洪承畴这么说,在场的社员们,全都沉默了。
洪承畴抬头看了一眼程光阳,见对方脸上并无愠怒之色,而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于是接着开口道:
“所以在下以为,社长方才说,明年京察大计,咱们只要保住本社成员和齐党不受波及,对楚党和浙党可以不管不顾,这个说法,似乎有些不太妥当。”
“要对付东林党人,楚党和浙党,无疑是两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尤其是浙党,他们在朝堂和地方上,底蕴非常深厚,不管将来这些人与我们是敌是友,但至少现在,我认为大家还是可以合作的对象。”
“彦演,你的想法虽好,但也未免有些太妇人之仁。”
听罢洪承畴的话,耿如杞忍不住开口反驳道:
“如今无论是内阁、吏部,还是都察院,处处都有东林党人在盘踞,说直白点,明年的京察大计,完全就是东林党一家在做主,到时候我等保全自己都不容易,怎么保全其他人?”
“是啊,耿世兄说得对……咱们现在官微言轻,要不是社长深受皇上器重,咱们能不能自保都成问题,哪里还管得了其他三党。”
“哼,齐党倒也罢了,楚党和浙党,平日根本不与我们往来,凭什么要管他们的死活?”
耿如杞的话,很快便得到了很多社员的认可。
见这么多人反对袒护楚党和浙党,洪承畴不敢再说话,仰起头来望着程光阳。
此时此刻,不只是他如此,其他所有社员的目光,也齐刷刷地集中在程光阳身上。
程光阳皱着眉头,反复思索了许久,最后颔首道:
“其实彦演方才所言,并非全无得道理。不错,哪怕浙党与我们兴明社之间,也许确实存在误会,但最起码,他们现在还不像东林党那样,处处和我们针锋相对,只要能保住他们,就能间接打击东林党的气焰。”
“明年京察大计,多的程某不敢妄言,但是保全齐楚浙三党中的一些关键人物,我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明代的京察大计,虽是由吏部和都察院来负责主持,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得经过皇帝亲自批复,才能生效。
理论上来说,倘若皇帝对察计的结果有所不满,想要格外升迁或者贬谪某位官员,是可以通过下中旨来决定的。
只不过这种行为,很容易引起群臣的不满,导致舆论沸腾。
所以通常情况下,皇帝就算要下旨,对京察名单中的官员进行挽留或者罢黜,涉及的人数也并不会太多。否则的话,所谓的京察大计,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凭程光阳和天启帝如今的关系,届时如果他亲自出面,请皇帝帮忙,多的不说,起码保住齐楚浙三党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应该还是能做到的。
当然,程光阳也清楚,如果自己真这样做的话,那事后东林党那边,肯定会想办法对自己疯狂报复。
不过无所谓,反正兴明社和东林党,早就已经结怨极深,报复就报复吧。
封建时代最大的是什么,是皇权。
只要皇帝还信任自己,那再多的政敌也斗不倒自己,有什么好怕的。
…
时间来到天启元年的十一月。
距离京察大计正式开始,其实还有两三个月,不过吏部和都察院方面,已经开始着手,提前制作起了访单——所谓访单,类似于后世的调查表。
明代,负责京察大计的部门,主要是吏部考功司、都察院、六科。
京察正式开始前,吏部考功司会提前制作数百份访单,发放给六科给事中以及十三道监察御史,让这些言官在访单中,写下对某某官员品德和能力的看法,作为后续参考。
等到京察正式开始后,所有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员,需要亲自给皇帝写“自陈疏”,反省自己这几年做官有哪些过失,由皇帝决定升降去留。
五品及五品以下的在京官吏,则需要到吏部衙门,统一参加“堂审”,届时吏部和都察院,会专门安排一批堂官,当面对受察官员进行各种提问和考核,并写下评语。
“堂审”结束后,由堂官将考核的结果整理成册,先交给内阁,再送入大内,皇帝亲自批复。
等皇帝批复完成,将册子交还内阁后,京察就算结束了。所有在考核中不合格的官吏,轻则会被降级贬黜,重则直接削去官籍。
明代中后期,所谓的京察大计,几乎完全沦为了文官们党争的工具。
由于京察大计的考核,主要由吏部和都察院决定,因此哪个派系的官员,若能长期把持这两个部门,基本就能在党争中稳据上风。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明末?结党!必须结党!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