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瑞雪的出生给贾家带来了无尽的喜悦,但也带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这年头,女职工可没有产假这一说。
秦淮茹这工作不能长时间丢下,否则岗位可能就没了。
还没等秦淮茹发愁,宁婉(贾张氏)就已经琢磨好了对策。
她把秦淮茹叫到跟前,说道:“淮茹啊,你这工作不能丢。我想着,能不能让你娘家弟弟,小伟,先来替你几个月?等孩子满百天了,能放进厂里托儿所了,你再回去上班。”
秦淮茹一听,觉得这主意好。
她弟弟秦小伟在乡下,农闲时候也没个正经活儿,来城里替姐姐顶几个月班,既能帮衬姐姐,自己也能挣几个月工资,见见世面。
她连忙写信回娘家商量。
秦家那边接到信,自然是满口答应。
第二天,秦小伟就背着个简单的包袱,风尘仆仆地从乡下赶来了。
小伙子虽然有些拘谨,但手脚勤快,人也老实。宁婉(贾张氏)看着还算满意,让贾东旭带着他去后勤部办了相关手续,算是临时顶替秦淮茹的工作。
家里添丁进口,又恰逢孩子满月,按照老礼,得办满月酒。
贾家如今日子宽裕了,又有宁婉(贾张氏)这街道干事的脸面在,这满月酒自然要办得热热闹闹。
到了正日子,秦淮茹的娘家人一大早就从乡下赶来了。
秦父秦母看着精神矍铄,脸上满是笑意,提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自家攒的鸡蛋、晒的干菜、还有一块舍不得吃、特意带来的腊肉。
哥哥秦大伟和嫂子也来了,抱着他们自己的孩子,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加上已经在这边帮忙的秦小伟,秦家算是来齐了。
亲家上门,宁婉(贾张氏)自然是热情招待。她早就备好了茶水、瓜子和水果糖,把秦家人让进屋里。
“亲家母,快坐快坐!一路上辛苦了吧?”宁婉(贾张氏)笑着招呼,语气热络又不失分寸。
“不辛苦,不辛苦!想着来看外孙子,心里高兴着呢!”秦母亲热地拉着贾张氏的手,眼睛却一个劲儿地往炕上那个裹在红襁褓里的小人儿身上瞟。
贾东旭和秦淮茹赶紧把孩子抱过来给外公外婆看。
秦母接过外孙,小心翼翼地抱着,嘴里不住地念叨:“哎呦,我的大外孙呦,瞧瞧这大眼睛,随我们淮茹!这额头,像东旭!真是个有福气的娃娃!”
秦父也凑在旁边,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想伸手摸摸又怕手糙,局促地搓着手。
秦大伟和嫂子也围过来看孩子,嘴里说着吉祥话。
棒梗和小当见到这么多陌生又热情的亲戚,有些害羞,躲在奶奶身后,又被宁婉(贾张氏)拉出来叫人。
屋里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大人说话声,孩子嬉闹声,交织在一起,显得格外热闹和拥挤,却也充满了亲情特有的温暖。
宁婉(贾张氏)看着这其乐融融的一幕,心里也颇为感触。原主记忆里,对秦淮茹这农村娘家并不算太亲近,甚至有些瞧不上。但她来了之后,知道维系好亲家关系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这个注重宗亲的年代。
她招呼着秦家人吃糖喝水,又让贾东旭陪着秦父和秦大伟说话,自己则和秦母、秦嫂子聊着育儿经和家长里短。
中午,宁婉(贾张氏)使出了浑身解数,整治了一桌还算丰盛的饭菜。
有从副食店买来的熟食,有秦家带来的腊肉炒的菜,有炖得烂熟的母鸡汤,还有几个清爽的素菜。虽然比不上大饭店,但在那个年代,已经是极体面的待客宴席了。
席间,两家人围坐在一起,推杯换盏(主要是男人们喝点散装白酒),气氛融洽。
秦父秦母对贾家感激不尽,尤其是感谢亲家母对女儿和外孙们的照顾,话里话外都是满意。宁婉(贾张氏)也客气地回应,夸赞秦小伟勤快懂事,帮了大忙。
这顿满月酒,吃得是宾主尽欢。
送走心满意足的秦家人,宁婉(贾张氏)和秦淮茹在院里大妈的协助下收拾好,就去睡觉了,这一天,累呀。
第二天是休息日,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屋里,暖洋洋的。贾东旭和秦淮茹把小瑞雪哄睡安顿好,便凑到炕沿边,开始仔细清点昨天收到的满月贺礼。
东西不多,都堆在炕梢的一个旧木箱子上,但每一样都代表着一份情意。
宁婉(贾张氏)坐在一旁,手里纳着鞋底,看着小两口兴致勃勃地盘点,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
“东旭,你看,一大爷家给扯了这么一块蓝布,厚实着呢!正好能给瑞雪做件小棉袄。”秦淮茹拿起一块崭新的棉布,在身上比划着,眼里满是欢喜。
易中海出手不算阔绰,但这份礼很实在。
贾东旭拿起一个用红纸包着的小盒子,打开一看,是两双织得密密实实的小袜子,颜色鲜亮。
“这是后院聋老太太让一大妈捎来的,老太太眼神不好,还能织这么细的活儿,真不容易。”
他语气里带着感激。
“二大爷家送了五个鸡蛋。”秦淮茹数了数一个小篮子里的鸡蛋,“用红纸染过的,图个吉利。”礼不算重,但也没失了礼数。
三大爷阎埠贵家的礼物就显出他算计的本色了——一本崭新的《新华字典》,还有两支带橡皮头的铅笔。
“三大爷说,给棒梗和小当学习用。”秦淮茹有些哭笑不得,这礼送得……倒是符合三大爷文化人的身份,也够长远。
傻柱的礼物最实在,用一个大海碗装着,上面扣着个盘子,打开一看,是油光红亮、颤巍巍的一大碗红烧肉,显然是昨天特意留出来的。
“柱子哥这……真是破费了。”
贾东旭闻着那诱人的肉香,心里有些过意不去。这份礼,在缺油少肉的年代,分量可不轻。
许大茂也随了礼,包了一块钱,用红纸封着,不算薄。
还有一些院里关系不错的邻居,有的送了几尺花布头,有的送了自己做的虎头鞋,有的包了一毛两毛的礼金。
最后清点的,是秦淮茹娘家带来的东西。
除了那些土特产,秦母还偷偷塞给秦淮茹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五块钱和一对小小的、有些发旧的银镯子。
“妈说,这镯子是她出嫁时姥姥给的,留给瑞雪戴,压压福。”秦淮茹摩挲着那对小小的银镯,眼圈有些发红。
零零总总算下来,礼金一共有八块多钱,加上各种实物,对于贾家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贾东旭把礼金和记录人情往来的小本子仔细收好,感慨道:“街坊邻居们,都不容易,这份情咱得记着。”
秦淮茹点点头,看着堆在眼前的这些东西,心里暖融融的:“是啊,等以后人家有事,咱们也得还礼。”
宁婉(贾张氏)这时才放下手里的活计,开口道:“人情往来,就是这样,有来有往。东西不分贵贱,重要的是那份心。把这些布头、鸡蛋都收好,该用的用,该存的存。”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傻柱那情意重,东旭你记着,以后有啥活儿需要搭把手的,主动点。大茂给的礼也不轻,以后也要好好处。”
“哎,妈,我明白。”贾东旭郑重地点头。
清点这些零零碎碎的物品和不多的礼金,小两口心里更踏实了。这是家有喜事、八方来贺,贾家可算是越来越好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今天也在影视剧里打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