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舆情信息局局长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林万骁没有在处理紧急公文,也没有在审阅舆情报告,而是坐在电脑前,新建了一个加密文件夹,命名为“思与行”。
屏幕上,光标在空白文档上闪烁。这不是一份要呈报给任何上级的材料,而是他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的一项私人工作,系统性地梳理、总结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
这个念头的萌生,并非一时兴起。重回舆情局主持工作后,他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回望,发现自己从青桥镇起步,历经县、市、省直至部委,在舆论引导、危机处置、意识形态斗争的一线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案例和深切体悟。这些散落在记忆和旧日文件中的“碎片”,象是未经打磨的璞玉,蕴含着宝贵的价值。
更深层的原因,是源于一种未雨绸缪的预感。随着位置的提升,他越发感到自身知识体系需要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无论是应对赵晋岳这类老辣对手,还是在跨部委协调中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方案,乃至未来可能承担的更大责任,仅凭过去的经验和直觉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建立自己的“思想库”和“方法论”,形成一套经得起检验、能够指导更复杂实践的工作体系。
他首先从记忆最深处开始挖掘。文档的第一部分,他标题为 “基层视角:民心政治的微观实践” 。
他详细回忆并记录了在青桥镇处理雪灾、重启烂尾楼、应对资本围猎的点点滴滴。他不仅写成功经验,更着重剖析当时的困境、决策的犹豫乃至失误。他试图提炼出在资源匮乏、矛盾复杂的基层,如何感知真实民意、如何运用有限权力撬动全局、如何在与形形色色人物打交道中坚守底线又达成目标的具体方法。他写道:“基层是政策的最终落点,也是民心的温度计。不了解基层的复杂生态和民众的朴素逻辑,任何宏大的叙事都可能悬浮在半空。”
接着,他开辟了第二部分: “龙湖实验:改革攻坚期的舆论博弈”。
他复盘了在龙湖区担任书记时,推动经济数据挤水分、破解利益集团阻挠、引导社会预期的系列战役。重点分析了在相对成熟的行政体系内,如何运用舆论工具为改革扫清障碍、凝聚共识,又如何防范和化解改革过程中必然伴随的舆论风险。他特别强调了“过程公平”和“程序正义”在争取民意支持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公平感是民众支持改革最稳定的心理基础”。
第三部分,他命名为 “部委视野:国家治理中的舆情规律”。
这部分内容最为庞杂。他系统梳理了主持“启明星”改革舆情保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开展国际舆论斗争、推动数据壁垒破解等重大任务的得失。他不再局限于具体操作,而是试图从中抽象出更具普遍性的规律:例如,舆论引导中“情感共鸣”往往比“理性说教”更有效;设置议题的能力比被动应对更重要;构建“同心圆”是凝聚共识的核心路径;技术工具必须与人文洞察相结合;跨部门协同需要找到“最大公约数”和“共赢点”。
在整理这些实践经验的同时,他大量查阅了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公共管理等领域的经典着作和前沿论文。他将自己的案例与这些理论进行对照、印证、批判甚至修正。他开始尝试用更严谨的学术语言,将自己的体悟概念化。
比如,他提出了 “舆情势能” 的概念,认为舆情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具体事件(动能),更取决于长期积累的社会心态和结构性矛盾所形成的“势能”。引导工作不能只看眼前的“浪花”,更要关注水下“势能”的积累与疏导。
他又构思了 “意识形态安全韧性” 的框架,强调意识形态建设不能仅仅依靠被动防御和灌输,更要通过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彰显、以及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创造,来提升整个社会抵御错误思潮侵蚀的“内在韧性”。
这些思考还远未成熟,很多只是一些初步的构想和笔记。但他乐在其中。这个过程,仿佛一场与自己过去的对话,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智力投资。他常常在办公室待到深夜,沉浸在思想的海洋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有时,他会就某个思考片段,与燕大联合实验室的学者进行非正式的交流,听取学术界的反馈。他也会在与张小峰副部长汇报工作时,不经意地探讨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试探上面的风向和关注点。
这项工作,是孤独的,没有任何人催促,也不产生立即的政绩。但林万骁深知其战略价值。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可能的考核或晋升,更是为了锻造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够穿透迷雾、指引方向的“思想武器”。他清楚地记得顾沉舟的提醒,也明白岳父夏弘文的期许,到了某个层级,比拼的不仅仅是办事能力,更是战略思维和理论功底。
他将这个加密文件夹视为最重要的“战略储备”。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十几年的血汗、智慧与反思。他相信,当未来某个关键时刻来临,需要他提出更具开创性的方案,或者需要应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时,这份持续积累的“思想储备”,将为他提供坚实的底气与清晰的航向。这无声的耕耘,是为未来可能到来的更大风浪,提前筑起的智慧堤坝。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