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条例》和《若干措施》的正式印发,如同在清源的政策池中投下了两颗石子。为了让政策精髓精准抵达各方,特别是打消部分观望者的疑虑,示范区筹备组决定组织一场面向三个区主要职能部门和重点企业的政策宣讲会。宣讲会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对政策脉络最清晰的江辰肩上。
宣讲会当天,市政府大楼会议中心座无虚席。台下,是三个区发改、工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关键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来自天湖、经开、江港数十家有代表性的企业高管。气氛微妙,期待、审视、好奇兼而有之。
江辰身着合体的深色西装,沉稳地走上讲台。他没有照本宣科地念文件,而是利用精心制作的可视化图表,深入浅出地解读政策出台的背景、核心逻辑和预期影响。
他重点阐述了“清单管理”模式如何界定管委会与区的权责边界,旨在“赋能”而非“收权”;详解了支持江港政策的“差异化”并非“特权化”,而是为了补短板、促平衡,最终实现整个示范区的“水涨船高”。讲到“飞地经济”和动态利益分配机制时,他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演示了如何实现“合作共赢、增量分享”。
他的讲解逻辑清晰,数据扎实,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联系清源实际,特别是引用了“三角地”案例和东亚纺织升级的初步进展作为佐证,说服力很强。
互动环节,提问踊跃。
一位天湖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问:“江组长,政策鼓励跨区域合作,但如果合作中遇到知识产权纠纷,示范区层面有什么快速的仲裁机制吗?”
江辰回答:“问得好。《管理条例》明确了管委会将设立跨区域争议协调机构,建立‘协商-调解-仲裁’的快速处理通道,确保合作各方权益得到及时保障。”
一位经开区的干部提问:“支持江港的政策力度很大,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市级资源会大幅向南倾斜,对我们经开区现有的项目和企业会不会造成影响?”
江辰回应:“示范区的资源分配将更注重‘绩效导向’和‘功能匹配’。经开区的基础好、动能强,依然是发展的主力军。支持江港,与继续做强经开区并不矛盾,而是要通过协同,比如鼓励经开区优势企业利用‘飞地政策’拓展空间,实现整体能级提升。政策不是零和游戏。”
也有江港区的企业代表表达顾虑:“政策很好,但我们中小企业担心门槛高、流程复杂,最终看得见摸不着。”
江辰坦诚回应:“您提到了关键。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出台具体的操作细则和申报指南,简化流程,并考虑建立中小企业服务绿色通道。让政策红利能普惠、易获取。”
宣讲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现场气氛热烈。许多与会者表示,听完讲解后,对政策的理解深刻了许多,对参与示范区建设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然而,宣讲会产生的涟漪,并不全是积极的。
当晚,江辰接到了一条来自经开区那位曾与他有过多次接触的王科长的信息,语气有些犹豫:“江组长,宣讲会很精彩。不过……我们这边核对上半年数据时,发现一个小问题,可能还需要跟您汇报一下。”信息附上了一个简单的表格,显示经开区上报的某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数据,与税务部门采集到的相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进项税数据存在一个不大但持续的偏差。
王科长补充道:“可能只是统计口径问题,但我们觉得还是应该弄清楚,怕影响后续基于这些数据的决策和考核。”
江辰的目光在手机屏幕上停留片刻,回复道:“谢谢王科,严谨是好事。请把更详细的数据背景发我,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放下手机,江辰走到窗前。宣讲会的成功带来的些许轻松感已然消散。王科长的信息像一根细刺,提醒他现实的复杂性。数据的偏差,可能源于技术性原因,也可能暗示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为了“成绩单”好看而存在的水分,或是基层执行中的变形。
政策的宣讲可以轰轰烈烈,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落实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数据的真实性,是一切决策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再精美的政策大厦也可能倾覆。这个问题,必须重视。
同时,他也意识到,政策的出台必然会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和行事习惯。宣讲会上那些看似积极的反响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不同的盘算和阻力。经开区的数据问题,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他需要立刻着手两件事:一是悄悄核实王科长反映的数据偏差问题,弄清根源;二是加快推动出台关键政策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方案,将宏观导向转化为清晰、可操作、不易被扭曲的行动指南。
夜色中的清源,灯火璀璨。江辰清楚,在这片光鲜之下,新旧观念的碰撞、利益格局的调整正在悄然发生。他推动的这场变革,既是在构建新的规则,也是在触碰固有的积弊。前路不会平坦,但他必须步步为营,用扎实的工作和清醒的头脑,应对每一道涟漪下的暗流。
这“首单”之后的宣讲会,并未带来终点式的松懈,反而开启了更具挑战的新阶段。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更新速度全网最快。